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潜山县,已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潜山县发展全域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应围绕创建目标,全面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潜山打造成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并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全域旅游;扶贫;潜山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304-02
潜山县已于2016年2月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实现潜山县旅游发展战略再定位,把潜山县打造成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潜山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已成当务之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潜山有必要也有机遇实现扶贫开发与旅游开发“双推进”,走出一条旅游与脱贫相结合的新路子。
1.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
1.1 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1.2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
1.2.1 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新载体,是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势的添加剂,是发挥旅游开放优势、打破各种分割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的助推器,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催化剂。
1.2.2 是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发展入境旅游之初,海外游客主要是来看我们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随着世界交流逐步深入,当前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这就对全域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
1.2.3 是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需要
2016年,我国国内游已超44亿人次,人均出游近3.4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人们出游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旅行社指定和安排。这就对整个旅游区域的综合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1.2.4 是经济转型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近些年来,潜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转型仍显不足。“十一五”末,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27.6%,2015年,这一比重增加到36%,作为三产龙头的旅游业潜力尚未真正发挥。同时,潜山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还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从现实情况看,潜山县一直致力于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旅游业已成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力量和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全域旅游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带动性强,参与性广,潜力巨大,产业链条长,并具有持续性强、返贫率低的特点,具有其他扶贫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让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县富民强县的“一号产业”。
2.潜山县旅游扶贫的有利条件
2.1 生态优良
潜山县位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风光奇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3%,其中天柱山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7.5%,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2万个以上,空气质量连续多年检测均为国家一级标准,被游客誉为绿色博物馆和天然大氧吧。
天柱山是安徽省源头山,也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兼北山之雄奇与南山之灵秀,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柱山远古时期就号称南岳。隋文帝开拓南疆,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乃称古南岳。
2.2 文化厚重
潜山是皖国古都,春秋时属皖国,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代达官名流、文人学士,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均在此为官或揽胜,留下了不少传世诗文。
潜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京剧的发源地、黄梅戏的流行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三国大小乔故事发生地,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通俗小说家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薛家岗文化遗址、存留着300多幅历代文人石刻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安徽省境内现存古塔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太平塔。天柱山是佛教圣地、道教福地。
2.3 区位优越
潜山地处皖西南中心,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潜山境内有多条高速和多個出口互通。除已建铁路,合安九高铁也在潜设站,同时新天柱山机场也即将迁建。潜山已成为毗邻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潜山人气兴旺。2002年批准成立的省级潜山经济开发区和2008年批准成立的省级天柱山旅游度假区,是县工业和三产发展的主平台。当前,潜山县已列入七大国家级层面规划,有许多叠加的政策优势可资利用。
2.4 基础坚实
潜山县多年来始终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目前全县旅游经营单位超过300家,旅游业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带动了6377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旅游开发成为扶贫工作新亮点。2016年全县游客量6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下一步,我县将力争实现“百千万”目标,即全县年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 潜山目前除拥有天柱山5A景区1家,尚有4A景区3家,3A景区7家,国家级和省级特色景观名镇名村20多个。我县相继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潜山的靓丽名片。
3.发展全域旅游,带动全面脱贫
3.1 发挥政府主导优势
全域旅游是综合性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政府充当好旅游发展的牵头者和利益关系的调节者的角色。
3.1.1 确立规划引领。天柱山旅游业发展起步晚,经济实力单薄,
在当前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省政府及旅游等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发展扶持上予以重点考虑。我们要积极争取政策,坚持推进“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服务设施全域建设、市场营销全域整合、产品线路全域优化”,着力打造全县大景区。同时要健全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尽快聘请国内顶层顶级设计单位编制《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潜山县旅游扶贫规划》,高标准、高品位绘制全县旅游蓝图,以全域旅游标准建设美丽新城乡,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吃上全域旅游饭。
3.1.2 实现体制创新。要强化旅游职能,加强县全域旅游发展委
员会的统一领导,组织旅游、建设、农业、环保、国土、文化、教育、科技、民族等部门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理调配,避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突破区域界限,共建共享,发挥资源的最佳效能;要创新行业管理,出台系列制度,健全完善旅游综合协调、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保障机制,加强诚信旅游建设,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完善人才机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职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训各类旅游人才。同时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涉旅人员的整体素质,并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就业子女的培训力度;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在政府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外,大力推进旅游招商,把旅游招商与工业招商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吸引非政府性资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建立督查考核体系,把发展旅游与旅游扶贫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县直相关责任单位主要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督查考核。
3.1.3 开展思想帮扶
致贫的可能因素很多,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土地等,而最主要的是思想动力不足的思想贫困或曰失志型贫困。对于贫困户而言,经济的贫困只是外在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则是内在根源。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如果始终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物质层面帮扶,治标不治本。实现旅游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坚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脱贫攻坚行动的重要抓手,帮助贫困群众树立“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思想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3.2 做强天柱山龙头和核心
3.2.1 实施天柱山风景区提升工程。目前天柱山风景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强劲。天柱山主峰景区年接待游客徘徊在百万人次左右,相比黄山、九华山差距明显,品牌效应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首先要开展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产权关系明晰、责任主体到位、市场对接充分的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并加快推进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力争早日上市。其次要加快天柱山入口服务区、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和茶庄集镇改造,推进东关游线整改提升和后山、龙潭河、九井河、虎头崖景区开发,进一步扩大核心景区容量。
3.2.2 充分发挥天柱山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县目前旅游产品单一,拉动消费不力。游客来潜,仍以天柱山主景区观光为主,还是单一“门票经济”,人文景点开发及文化休闲游项目开发滞缓,游客不能享受到像桂林、桐庐等地“白天看景、途中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常常是高兴而来,匆匆而去。应以典型景区天柱山为核心,形成辐射圈,激活产业集群效应。要合理设计全县大旅游线路,把天柱山与周边景点的特色游线实行打捆联票,做活“天柱山+”文章。要在延长游客旅游时间和拉长产业链条上做足文章,依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整体拉动,助推贫困地区连片整体脱贫。
3.3 深挖生态与文化潜力
生态与文化是我县发展旅游的最好资源、最大优势、最美品牌和最大卖点。
3.3.1 深挖生态潜力。美丽不是贫穷的代名词,美丽不能与贫穷同行。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产业不发达,但生态良好,旅游资源相对富集。潜山作为山区县份,全县近7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山水、农林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深山老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应发挥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园区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争取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不断推进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打造好“生态山水”和“生态农林”品牌:依托天柱山和省级板仓自然保护区、金紫山国家森林公园、浒山湖及潜水“十里绿道银滩”国家湿地公园、梅河生态湿地公园、雪湖公园等,打造“生态山水”旅游产品;依托全县百万亩茶叶、瓜蒌、蚕桑、毛竹、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野寨-痘姆-黄铺沿线农林景观带和官庄“中国美丽田园”景观。
3.3.2 深挖文化潜力。金玉其外,还应锦绣其中。必须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铸就全域旅游之魂。应实现战略调整,确立文化旺县或旅游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同时应加紧物化历史人文遗存,打造薛家岗、山谷流泉、皖光苑、二乔公园、皖文化园、三祖寺、舒王台、程长庚故里、张恨水故居、潜山弹腔传习基地、焦家畈、白鹤宫等精品文化游线。此外,应组建古皖文化研究会,在研读史籍、考察遗迹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实物、传说等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演绎渲染,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解说等方式,向社会广为传播。
3.4 实现经济社会全域发展
全域旅游要求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强调旅游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强调对相关产业进行全域旅游化的改造。为此,应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应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塑造山水田园城市;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争创国家和省级旅游特色商品,开展旅游商品进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五进”活动;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扶贫”,在景区周边大力扶持发展农家乐,推动农家乐遍地开花,同时要求扶贫开发企业实现责任捆绑,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入股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等;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培育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将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包装,精心打造为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销售给客户;通过“旅游+体育”,大力开展天柱山养生功、攀岩、漂流、步行、骑行、车行、摄影、研学、戶外拓展、极限挑战等野外体育活动,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3.5 推进全媒体宣传营销
3.5.1 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互联网、展销会、推介会、摄影大赛、广场道路橱窗及新型的微信、微博、微电影、社交网络等等媒介,通过“最美乡村在潜山”“皖文化旅游节”“爱情文化旅游节”“家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开展宣传推介。推进联动发展,强化全县景区景点捆绑营销,加强与省内外及周边景区(点)的联袂打造,并深化与境外旅游机构的互利合作。同时在主要客源地建立代理商,设立营销分支机构。
3.5.2 唱响天柱山宣传口号,竭力做好文化品牌形象宣传工作。潜山的旅游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持续性,未能锻造出像“大美黄山”“大愿九华”“七彩云南”“潇洒桐庐”那样经典的宣传口号,以致我县旅游品牌效应未能得到整体释放。应策划类如“皖之源”“爱之都”“大爱天柱”“大家天柱”等天柱山旅游形象主题宣传口号,实现“一体化”营销。
参考文献
[1] 洪亚丽.县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关键词]全域旅游;扶贫;潜山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304-02
潜山县已于2016年2月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实现潜山县旅游发展战略再定位,把潜山县打造成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潜山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已成当务之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潜山有必要也有机遇实现扶贫开发与旅游开发“双推进”,走出一条旅游与脱贫相结合的新路子。
1.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
1.1 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1.2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
1.2.1 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新载体,是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势的添加剂,是发挥旅游开放优势、打破各种分割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的助推器,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催化剂。
1.2.2 是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发展入境旅游之初,海外游客主要是来看我们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随着世界交流逐步深入,当前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这就对全域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
1.2.3 是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需要
2016年,我国国内游已超44亿人次,人均出游近3.4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人们出游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旅行社指定和安排。这就对整个旅游区域的综合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1.2.4 是经济转型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近些年来,潜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转型仍显不足。“十一五”末,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27.6%,2015年,这一比重增加到36%,作为三产龙头的旅游业潜力尚未真正发挥。同时,潜山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还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从现实情况看,潜山县一直致力于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旅游业已成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力量和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全域旅游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带动性强,参与性广,潜力巨大,产业链条长,并具有持续性强、返贫率低的特点,具有其他扶贫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让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县富民强县的“一号产业”。
2.潜山县旅游扶贫的有利条件
2.1 生态优良
潜山县位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风光奇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3%,其中天柱山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7.5%,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2万个以上,空气质量连续多年检测均为国家一级标准,被游客誉为绿色博物馆和天然大氧吧。
天柱山是安徽省源头山,也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兼北山之雄奇与南山之灵秀,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柱山远古时期就号称南岳。隋文帝开拓南疆,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乃称古南岳。
2.2 文化厚重
潜山是皖国古都,春秋时属皖国,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代达官名流、文人学士,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均在此为官或揽胜,留下了不少传世诗文。
潜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京剧的发源地、黄梅戏的流行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三国大小乔故事发生地,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通俗小说家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薛家岗文化遗址、存留着300多幅历代文人石刻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安徽省境内现存古塔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太平塔。天柱山是佛教圣地、道教福地。
2.3 区位优越
潜山地处皖西南中心,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潜山境内有多条高速和多個出口互通。除已建铁路,合安九高铁也在潜设站,同时新天柱山机场也即将迁建。潜山已成为毗邻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潜山人气兴旺。2002年批准成立的省级潜山经济开发区和2008年批准成立的省级天柱山旅游度假区,是县工业和三产发展的主平台。当前,潜山县已列入七大国家级层面规划,有许多叠加的政策优势可资利用。
2.4 基础坚实
潜山县多年来始终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目前全县旅游经营单位超过300家,旅游业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带动了6377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旅游开发成为扶贫工作新亮点。2016年全县游客量6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下一步,我县将力争实现“百千万”目标,即全县年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 潜山目前除拥有天柱山5A景区1家,尚有4A景区3家,3A景区7家,国家级和省级特色景观名镇名村20多个。我县相继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潜山的靓丽名片。
3.发展全域旅游,带动全面脱贫
3.1 发挥政府主导优势
全域旅游是综合性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政府充当好旅游发展的牵头者和利益关系的调节者的角色。
3.1.1 确立规划引领。天柱山旅游业发展起步晚,经济实力单薄,
在当前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省政府及旅游等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发展扶持上予以重点考虑。我们要积极争取政策,坚持推进“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服务设施全域建设、市场营销全域整合、产品线路全域优化”,着力打造全县大景区。同时要健全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尽快聘请国内顶层顶级设计单位编制《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潜山县旅游扶贫规划》,高标准、高品位绘制全县旅游蓝图,以全域旅游标准建设美丽新城乡,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吃上全域旅游饭。
3.1.2 实现体制创新。要强化旅游职能,加强县全域旅游发展委
员会的统一领导,组织旅游、建设、农业、环保、国土、文化、教育、科技、民族等部门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理调配,避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突破区域界限,共建共享,发挥资源的最佳效能;要创新行业管理,出台系列制度,健全完善旅游综合协调、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保障机制,加强诚信旅游建设,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完善人才机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职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训各类旅游人才。同时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涉旅人员的整体素质,并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就业子女的培训力度;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在政府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外,大力推进旅游招商,把旅游招商与工业招商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吸引非政府性资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建立督查考核体系,把发展旅游与旅游扶贫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县直相关责任单位主要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督查考核。
3.1.3 开展思想帮扶
致贫的可能因素很多,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土地等,而最主要的是思想动力不足的思想贫困或曰失志型贫困。对于贫困户而言,经济的贫困只是外在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则是内在根源。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如果始终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物质层面帮扶,治标不治本。实现旅游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坚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脱贫攻坚行动的重要抓手,帮助贫困群众树立“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思想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3.2 做强天柱山龙头和核心
3.2.1 实施天柱山风景区提升工程。目前天柱山风景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强劲。天柱山主峰景区年接待游客徘徊在百万人次左右,相比黄山、九华山差距明显,品牌效应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首先要开展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产权关系明晰、责任主体到位、市场对接充分的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并加快推进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力争早日上市。其次要加快天柱山入口服务区、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和茶庄集镇改造,推进东关游线整改提升和后山、龙潭河、九井河、虎头崖景区开发,进一步扩大核心景区容量。
3.2.2 充分发挥天柱山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县目前旅游产品单一,拉动消费不力。游客来潜,仍以天柱山主景区观光为主,还是单一“门票经济”,人文景点开发及文化休闲游项目开发滞缓,游客不能享受到像桂林、桐庐等地“白天看景、途中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常常是高兴而来,匆匆而去。应以典型景区天柱山为核心,形成辐射圈,激活产业集群效应。要合理设计全县大旅游线路,把天柱山与周边景点的特色游线实行打捆联票,做活“天柱山+”文章。要在延长游客旅游时间和拉长产业链条上做足文章,依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整体拉动,助推贫困地区连片整体脱贫。
3.3 深挖生态与文化潜力
生态与文化是我县发展旅游的最好资源、最大优势、最美品牌和最大卖点。
3.3.1 深挖生态潜力。美丽不是贫穷的代名词,美丽不能与贫穷同行。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产业不发达,但生态良好,旅游资源相对富集。潜山作为山区县份,全县近7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山水、农林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深山老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应发挥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园区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争取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不断推进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打造好“生态山水”和“生态农林”品牌:依托天柱山和省级板仓自然保护区、金紫山国家森林公园、浒山湖及潜水“十里绿道银滩”国家湿地公园、梅河生态湿地公园、雪湖公园等,打造“生态山水”旅游产品;依托全县百万亩茶叶、瓜蒌、蚕桑、毛竹、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野寨-痘姆-黄铺沿线农林景观带和官庄“中国美丽田园”景观。
3.3.2 深挖文化潜力。金玉其外,还应锦绣其中。必须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铸就全域旅游之魂。应实现战略调整,确立文化旺县或旅游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同时应加紧物化历史人文遗存,打造薛家岗、山谷流泉、皖光苑、二乔公园、皖文化园、三祖寺、舒王台、程长庚故里、张恨水故居、潜山弹腔传习基地、焦家畈、白鹤宫等精品文化游线。此外,应组建古皖文化研究会,在研读史籍、考察遗迹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实物、传说等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演绎渲染,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解说等方式,向社会广为传播。
3.4 实现经济社会全域发展
全域旅游要求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强调旅游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强调对相关产业进行全域旅游化的改造。为此,应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应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塑造山水田园城市;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争创国家和省级旅游特色商品,开展旅游商品进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五进”活动;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扶贫”,在景区周边大力扶持发展农家乐,推动农家乐遍地开花,同时要求扶贫开发企业实现责任捆绑,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入股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等;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培育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将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包装,精心打造为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销售给客户;通过“旅游+体育”,大力开展天柱山养生功、攀岩、漂流、步行、骑行、车行、摄影、研学、戶外拓展、极限挑战等野外体育活动,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3.5 推进全媒体宣传营销
3.5.1 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互联网、展销会、推介会、摄影大赛、广场道路橱窗及新型的微信、微博、微电影、社交网络等等媒介,通过“最美乡村在潜山”“皖文化旅游节”“爱情文化旅游节”“家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开展宣传推介。推进联动发展,强化全县景区景点捆绑营销,加强与省内外及周边景区(点)的联袂打造,并深化与境外旅游机构的互利合作。同时在主要客源地建立代理商,设立营销分支机构。
3.5.2 唱响天柱山宣传口号,竭力做好文化品牌形象宣传工作。潜山的旅游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持续性,未能锻造出像“大美黄山”“大愿九华”“七彩云南”“潇洒桐庐”那样经典的宣传口号,以致我县旅游品牌效应未能得到整体释放。应策划类如“皖之源”“爱之都”“大爱天柱”“大家天柱”等天柱山旅游形象主题宣传口号,实现“一体化”营销。
参考文献
[1] 洪亚丽.县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