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基于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Y1005”研究成果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然而不少企业却又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针对这种就业矛盾,提出了直接面向岗位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与运行模式,希望搭建一个在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间无缝对接的桥梁。
[关键词] 岗位能力 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办学重要目标之一是为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面向岗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与素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何種运行模式是亟解决的问题。
1 、构建面向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等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的总合。由学校教师、技师,企业管理者,本行业有经验的老师傅等组成岗位要求起草委员会,确定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中,学生可能进入的岗位,以及这些岗位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将这些按照一定标准定出等级,初步建立比较切合实际的岗位要求实践教学体系。
1.1 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满足岗位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瞄准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去开设课程;按实际的岗位类别及岗位要求划分教学模块、按照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去开设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针对性;构建起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1.2 在课程内容上,授课内容适应岗位实际需要
按实际的岗位类别及岗位要求划分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中分散的、抽象的知识点、技术理论按实际的岗位要求进行整合,每个教学案例均要体现相应岗位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技能训练过程中采用“模拟岗位”训练,以实际岗位能力需要来培养和考核学生,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为标准。
1.3 实践教学产品能动化
产品的能动化就是实践操作按实际生产要求,要求学生的实践作品或工作成果要满足实际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具有实用的价值。产品的能动化会大大激发学生实践过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性,进而实现实践学过程的最终产品———学生的能动化,也就是说学生真正具备实际岗位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1.4 实践教学教师职业化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面向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按岗位要求对学生言传身教,而不仅仅是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教。教师要用职业化的行为与规范去感染和要求学生。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获得这种能力与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要面向实际的技术应用领域或亲身到实际的岗位一线去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工作或挂职锻炼。
2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模式要与岗位目标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要具有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基于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验证实验,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技能型训练,而应该是包括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思想意识,日常规范等。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对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是对理论的具体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将理论与技能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在技术应用能力的构成要素中,技能与技术理论的综合运用是主要特征,掌握基本的技术原理是基础,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对技术理论的需求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里,用具体的实践目标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技术原理的学习与运用、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2.2 教学计划、内容安排、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相结合
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受制于理论教学,按学科来划分教学内容,而应面向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根据各岗位的基本特点按不同的岗位要求分成若干模块。例如,数控技术专业根据其技术应用领域的岗位特点,可以分成产品工艺制定与数控编程、加工管理与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维修与调试、数控设备营销等不同的岗位,实践教学计划中就可以分成相应的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根据具体的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过程要有实际岗位的具体要求、氛围与过程,例如原材料购买、工艺制定、产品实现、经济指标的考虑等都要尽量按实际岗位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岗位氛围中得到真实的具体的、全面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3 产、学、研、营(经营) 相结合
面向岗位的实践教学需要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条件。因为实验设备不能真正体现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岗位环境等。校外实习基地尽管具备完全真实的岗位环境,但很难让学生上岗从事具体的工作,一般只能作为学生认识实习的场所。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具有真实社会功能与岗位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产学研与实际经营的孵化基地和窗口,通过这个基地促进产学研的互动,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用经济指标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真实性与质量。
同时,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加工、代理销售、设备维修、技术培训等。它也是吸纳、整合先进实用技术与规范的重要窗口,锻炼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3 、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不光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多地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地方特色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高等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岗位,运行模式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参考文献:
[1] 吴华君.?以工作目标为驱动 实践岗位化教学[J] .职教论坛.2011(32)
[2] 徐 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 王 菲.基于职业能力训练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
[4] 张 耘.基于岗位能力“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付廷龙(1967-),男,汉族,江西省南昌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优化设计,虚拟仿真制造的教学、科研工作。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然而不少企业却又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针对这种就业矛盾,提出了直接面向岗位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与运行模式,希望搭建一个在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间无缝对接的桥梁。
[关键词] 岗位能力 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办学重要目标之一是为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面向岗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与素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何種运行模式是亟解决的问题。
1 、构建面向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等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的总合。由学校教师、技师,企业管理者,本行业有经验的老师傅等组成岗位要求起草委员会,确定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中,学生可能进入的岗位,以及这些岗位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将这些按照一定标准定出等级,初步建立比较切合实际的岗位要求实践教学体系。
1.1 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满足岗位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瞄准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去开设课程;按实际的岗位类别及岗位要求划分教学模块、按照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去开设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针对性;构建起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1.2 在课程内容上,授课内容适应岗位实际需要
按实际的岗位类别及岗位要求划分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中分散的、抽象的知识点、技术理论按实际的岗位要求进行整合,每个教学案例均要体现相应岗位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技能训练过程中采用“模拟岗位”训练,以实际岗位能力需要来培养和考核学生,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为标准。
1.3 实践教学产品能动化
产品的能动化就是实践操作按实际生产要求,要求学生的实践作品或工作成果要满足实际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具有实用的价值。产品的能动化会大大激发学生实践过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性,进而实现实践学过程的最终产品———学生的能动化,也就是说学生真正具备实际岗位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1.4 实践教学教师职业化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面向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按岗位要求对学生言传身教,而不仅仅是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教。教师要用职业化的行为与规范去感染和要求学生。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获得这种能力与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要面向实际的技术应用领域或亲身到实际的岗位一线去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工作或挂职锻炼。
2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模式要与岗位目标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要具有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基于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验证实验,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技能型训练,而应该是包括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思想意识,日常规范等。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对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是对理论的具体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将理论与技能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在技术应用能力的构成要素中,技能与技术理论的综合运用是主要特征,掌握基本的技术原理是基础,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对技术理论的需求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里,用具体的实践目标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技术原理的学习与运用、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2.2 教学计划、内容安排、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相结合
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受制于理论教学,按学科来划分教学内容,而应面向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根据各岗位的基本特点按不同的岗位要求分成若干模块。例如,数控技术专业根据其技术应用领域的岗位特点,可以分成产品工艺制定与数控编程、加工管理与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维修与调试、数控设备营销等不同的岗位,实践教学计划中就可以分成相应的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根据具体的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过程要有实际岗位的具体要求、氛围与过程,例如原材料购买、工艺制定、产品实现、经济指标的考虑等都要尽量按实际岗位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岗位氛围中得到真实的具体的、全面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3 产、学、研、营(经营) 相结合
面向岗位的实践教学需要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条件。因为实验设备不能真正体现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岗位环境等。校外实习基地尽管具备完全真实的岗位环境,但很难让学生上岗从事具体的工作,一般只能作为学生认识实习的场所。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具有真实社会功能与岗位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产学研与实际经营的孵化基地和窗口,通过这个基地促进产学研的互动,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用经济指标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真实性与质量。
同时,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加工、代理销售、设备维修、技术培训等。它也是吸纳、整合先进实用技术与规范的重要窗口,锻炼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3 、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不光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多地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地方特色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高等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岗位,运行模式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参考文献:
[1] 吴华君.?以工作目标为驱动 实践岗位化教学[J] .职教论坛.2011(32)
[2] 徐 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 王 菲.基于职业能力训练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
[4] 张 耘.基于岗位能力“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付廷龙(1967-),男,汉族,江西省南昌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优化设计,虚拟仿真制造的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