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将枯燥的文字知识点变得更加有条理,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理解的图文形式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知识。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中年级
【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所采取的方法大多是建立在一种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过程, “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困境。因为这种思维过程不符合人类思维的真实面目,这不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方面的困难,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前预习应用——自主阅读应用导图
预习课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仅仅是以完成作业的心态来预习课文。经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思维导图表现力强,不限制思维,孩子们爱不释手;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整理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中的内容也是按照文章结构进行分级和描述,让学生形成自主预习意识。
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可提前设置好预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自主进行预习,并能在预习过程中构建整体的感知框架。能够初步绘制简略的思维导图模型,对文章的背景、内容和结构等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并能将知识重、难点标记出来。
以《父亲的菜园》为例,其思维导图大致如下。
用思维导图预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整理个性化阅读感受的过程,比刻意传输的学习思维更为深刻,阅读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运用——讨论品读修改导图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应在绘制导图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是学生讨论品读文本的重要工具,让学生从全方面去理解感悟文本,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又能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的;也是学生与文本连接的工具。
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现状是,老师常常使用统一的方式禁锢住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中了解他们掌握的文章核心知识,导图中不正确的地方可以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更好地将思维导图渗透进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第一,精心创设导入情境,引入课文。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背景主题,精心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进入课文的过程中引发对文本的自主思考,并为阅读文本的主体埋下伏笔。在进行《父亲的菜园》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对菜园的印象。
第二,展开正文阅读时,建立整体感知与思考。教师可让学生们出示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学生们的预习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阅读来完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并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整。
第三,教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填补空白。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小组来讨论重点、难点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相互讨论的结果,对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
第四,总结全文,巩固理解。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中所传达的知识内容框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有意识地突出重、难点,为学生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教师也可以自己绘制示范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品读、议读和悟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调整,让思维导图更加细致。
以《触摸春天》为例,经过调整和完善的思维导图绘制如下
在信息化全面依托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因为有了思维导图的运用,教师个人的讲解和分析文本变成师生共同讨论品读文本、修改导图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做到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文本方法,领略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境界和思想深度。
(三)课后深化应用——巩固提高优化导图
课堂结束并不代表阅读的结束,更不应该是学习的结束。在绘制和修改导图之后,应该是学生课后利用一切教育信息化手段运用导图的时候。
课堂结束后,学生可以将不同文本的思维导图作为分支加入到知识总图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做的阅读笔记进行知识建构,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脉络;同理,如果运用思维导图有条理、有层次地归纳每个单元的重、难点,梳理文本的整体思路,就可以对所学知识起到升华的作用。
不止如此,如果在课后能借助思维导图与阅读后的以读促写相结合;与课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从角度不同广度不同层次不同来制作不同的思维导图,不仅能深化所学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思维导图应用实践结語
教学实践说明,思维导图非常适用于小学教育信息化,简单又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将阅读知识点浓缩为一张图,非常直观地呈现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运用思维让学生结合阅读的文本在课前自主阅读、应用导图,课堂讨论、修改导图,课后巩固提高、优化导图。形成独有的阅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直至完成知识从内化到外化的发展过程。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得到转变,为学生带来了高广度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当中,让孩子们将自己阅读思考的过程和感受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出来,使学生学会了语文阅读的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天喜.以思维导图为指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67.
[2]谢爱平.思维导图指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举措探究[J].新课程(上),2017(12):23.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中年级
【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所采取的方法大多是建立在一种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过程, “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困境。因为这种思维过程不符合人类思维的真实面目,这不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方面的困难,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前预习应用——自主阅读应用导图
预习课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仅仅是以完成作业的心态来预习课文。经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思维导图表现力强,不限制思维,孩子们爱不释手;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整理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中的内容也是按照文章结构进行分级和描述,让学生形成自主预习意识。
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可提前设置好预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自主进行预习,并能在预习过程中构建整体的感知框架。能够初步绘制简略的思维导图模型,对文章的背景、内容和结构等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并能将知识重、难点标记出来。
以《父亲的菜园》为例,其思维导图大致如下。
用思维导图预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整理个性化阅读感受的过程,比刻意传输的学习思维更为深刻,阅读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运用——讨论品读修改导图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应在绘制导图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是学生讨论品读文本的重要工具,让学生从全方面去理解感悟文本,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又能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的;也是学生与文本连接的工具。
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现状是,老师常常使用统一的方式禁锢住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中了解他们掌握的文章核心知识,导图中不正确的地方可以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更好地将思维导图渗透进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第一,精心创设导入情境,引入课文。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背景主题,精心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进入课文的过程中引发对文本的自主思考,并为阅读文本的主体埋下伏笔。在进行《父亲的菜园》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对菜园的印象。
第二,展开正文阅读时,建立整体感知与思考。教师可让学生们出示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学生们的预习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阅读来完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并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整。
第三,教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填补空白。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小组来讨论重点、难点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相互讨论的结果,对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
第四,总结全文,巩固理解。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中所传达的知识内容框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有意识地突出重、难点,为学生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教师也可以自己绘制示范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品读、议读和悟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调整,让思维导图更加细致。
以《触摸春天》为例,经过调整和完善的思维导图绘制如下
在信息化全面依托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因为有了思维导图的运用,教师个人的讲解和分析文本变成师生共同讨论品读文本、修改导图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做到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文本方法,领略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境界和思想深度。
(三)课后深化应用——巩固提高优化导图
课堂结束并不代表阅读的结束,更不应该是学习的结束。在绘制和修改导图之后,应该是学生课后利用一切教育信息化手段运用导图的时候。
课堂结束后,学生可以将不同文本的思维导图作为分支加入到知识总图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做的阅读笔记进行知识建构,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脉络;同理,如果运用思维导图有条理、有层次地归纳每个单元的重、难点,梳理文本的整体思路,就可以对所学知识起到升华的作用。
不止如此,如果在课后能借助思维导图与阅读后的以读促写相结合;与课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从角度不同广度不同层次不同来制作不同的思维导图,不仅能深化所学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思维导图应用实践结語
教学实践说明,思维导图非常适用于小学教育信息化,简单又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将阅读知识点浓缩为一张图,非常直观地呈现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运用思维让学生结合阅读的文本在课前自主阅读、应用导图,课堂讨论、修改导图,课后巩固提高、优化导图。形成独有的阅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直至完成知识从内化到外化的发展过程。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得到转变,为学生带来了高广度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当中,让孩子们将自己阅读思考的过程和感受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出来,使学生学会了语文阅读的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天喜.以思维导图为指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67.
[2]谢爱平.思维导图指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举措探究[J].新课程(上),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