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通过米非司酮治疗。分别在服药前后测定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VEGFR的浓度,同时用B超检测服药前后子宫肌瘤的体积。结果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患者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VEG-FR水平较服药前显著减低,且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抑制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VEGFR水平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目的,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孕激素
[中图分类号]R25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20-02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20%-40%,约50%的肌瘤患者有症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孕激素通过多个环节促进肌瘤生长,其中包括促进肌瘤的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l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生成的核心因子,对肌瘤的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且逐渐向保留子宫方向发展,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及缩小肌瘤。因此本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孕激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影响以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华北煤炭医院附属开滦医院经妇科和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90例,平均年龄4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病理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无脑、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9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痛经等临床表现,患者自愿要求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正常,3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
每晚睡前服米非司酮12.5rag,每日1次,自月经第1 3d开始,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及妇科检查,彩色超声测量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其体积大小。
1.2.2检测指标
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E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各激素测定的批内、批间误差均<10%。用药期间每月复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随访6个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统计方法。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激素的变化
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后E2、P和VEGFR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2.2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
用药前后子宫体积由(332.5±39.8)cm3缩小为(245.2±14.9)crn3,肌瘤体积亦明显缩小,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肌瘤组织中。发现有雌孕激素受体,并明显高于子宫肌肉组织,故分析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有关。近年来研究证实,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增多及过度表达是肌瘤生长的主要原因,Rein等研究证实孕激素(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使抗孕激素治疗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理论基础。由于肿瘤细胞能通过旁分泌途径来促使其周围微血管的生长及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在许多子宫肌瘤的患者外周血液中可检测到VEGF。在人子宫内膜、肌层和肌瘤组织中已鉴定出VEGF的存在,在内膜和肌层中的表达随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对其表达有促进作用,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性。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通过与PR结合达到阻断孕酮作用的目的,同时它又有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子宫肌瘤萎缩,诱发闭经。作为合成的类似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化合物,是炔诺酮的衍生物。与炔诺酮相比有更强的与PR相结合的能力,使自然的孕激素难以与受体结合而不能发挥其生物效应。米非司酮在拮抗体内P作用的同时还使肌瘤组织中PR及E减少,使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效应明显降低,导致肌瘤体积缩小。
有研究表明ER、PR在转录水平上由雌激素诱导产生,而孕激素可以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使其下调,黄体期短期用药子宫内膜ER、PR上调,推测米非司酮直接拮抗孕激素作用使ER、PR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卵泡早期开始长期用药因性腺轴受抑制,卵泡发育不良,低雌激素状态可能使ER、PR的生成减少,但另一方面无排卵而无孕激素生成。内膜长期暴露于无对抗雌激素的环境中又可能使ER、PR下调减少,因此使ER、PR维持在增殖早中期水平。
结果表明,在经过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均有明显的缩小,并且血清E2、P和VEGFR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是有理论依据的,且耐受性好,比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孕激素
[中图分类号]R25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20-02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20%-40%,约50%的肌瘤患者有症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孕激素通过多个环节促进肌瘤生长,其中包括促进肌瘤的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l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生成的核心因子,对肌瘤的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且逐渐向保留子宫方向发展,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及缩小肌瘤。因此本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孕激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影响以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华北煤炭医院附属开滦医院经妇科和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90例,平均年龄4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病理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无脑、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9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痛经等临床表现,患者自愿要求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正常,3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
每晚睡前服米非司酮12.5rag,每日1次,自月经第1 3d开始,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及妇科检查,彩色超声测量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其体积大小。
1.2.2检测指标
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E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各激素测定的批内、批间误差均<10%。用药期间每月复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随访6个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统计方法。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激素的变化
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后E2、P和VEGFR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2.2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
用药前后子宫体积由(332.5±39.8)cm3缩小为(245.2±14.9)crn3,肌瘤体积亦明显缩小,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肌瘤组织中。发现有雌孕激素受体,并明显高于子宫肌肉组织,故分析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有关。近年来研究证实,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增多及过度表达是肌瘤生长的主要原因,Rein等研究证实孕激素(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使抗孕激素治疗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理论基础。由于肿瘤细胞能通过旁分泌途径来促使其周围微血管的生长及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在许多子宫肌瘤的患者外周血液中可检测到VEGF。在人子宫内膜、肌层和肌瘤组织中已鉴定出VEGF的存在,在内膜和肌层中的表达随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对其表达有促进作用,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性。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通过与PR结合达到阻断孕酮作用的目的,同时它又有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子宫肌瘤萎缩,诱发闭经。作为合成的类似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化合物,是炔诺酮的衍生物。与炔诺酮相比有更强的与PR相结合的能力,使自然的孕激素难以与受体结合而不能发挥其生物效应。米非司酮在拮抗体内P作用的同时还使肌瘤组织中PR及E减少,使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效应明显降低,导致肌瘤体积缩小。
有研究表明ER、PR在转录水平上由雌激素诱导产生,而孕激素可以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使其下调,黄体期短期用药子宫内膜ER、PR上调,推测米非司酮直接拮抗孕激素作用使ER、PR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卵泡早期开始长期用药因性腺轴受抑制,卵泡发育不良,低雌激素状态可能使ER、PR的生成减少,但另一方面无排卵而无孕激素生成。内膜长期暴露于无对抗雌激素的环境中又可能使ER、PR下调减少,因此使ER、PR维持在增殖早中期水平。
结果表明,在经过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均有明显的缩小,并且血清E2、P和VEGFR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是有理论依据的,且耐受性好,比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