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的传统文化分析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把握和谐社会的历史人文内涵,厘清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路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G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4-0021-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那么,“和谐社会”理念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认同是什么?又如何在新的时代变革背景中,对这种历史传承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观角度,对“和谐社会”的观念内涵加以探究,以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能有一个历史文化的构建平台和在时代背景中的新发展。
  
  一、从“和”文化到多元兼容、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内涵的认同与发展
  
  和谐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化和哲学中的和谐观念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应大力继承、发展和高扬。同时我们应认识到,古代文化和哲学中的和谐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原始和谐状态的反映。现代化进程打破了古代社会的原始和谐,应在继承传统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级形态的社会和谐状态,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
  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是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处在一个比较均衡、匀称和稳定的状态,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这样矛盾相对较小,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一般认为,符合统计学上正态分布的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中间阶层居多的“橄榄形”结构,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首先,和谐社会是主体多样性的统一,是多种力量主体彼此间尊重和融合的多元兼容、结构合理、共生共荣的社会。具体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要与社会的利益和需要相适应,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是动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稳定祥和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稳定是稳定的高级形态,这种稳定是与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动态的稳定、发展的稳定。换言之,社会和谐的主要条件不是人们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和联系的稳定,而是发展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有社会物质精神的高度发展,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而且要保持发展的稳健性和持久性,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从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认同与发展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点,也是实现“大同”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从周公旦最早提出“敬天保民”到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先哲们无不把人生理想的实现深深根植于现实社会,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殷切关怀。以民为本,首先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肯定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其次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出君主的权力只有得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告诫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要爱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利害关系。第三认为“人最为天下贵”,注重弘扬人的主体价值,重视人的社会作用。
  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对民本思想做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阐释。传统的民本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其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性口号,“人”和“民”是相对于作为统治者的“官”而言的,其全部价值是统治者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存在。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公仆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扬弃,认为充分体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未来社会——“自由联合体”才是一个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作为实现未来和谐社会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与它所领导的工人阶级之间是服务与代表的关系。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勤务员,而人民才是社会真正的主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逐渐成为党执政的新理念,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主导方面是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前进。
  
  三、从正名到责权统一,和谐社会价值尺度的认同与发展
  
  孔子在其社会观中,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正名”思想。《论语》中,子路问:若是治理国家,您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在孔子的思想中,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明实相符。透过他的正名说,我们不难看出其存在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实际上,社会的形成总是由人的群体而构成的。对于阶级社会而言,尤其要高度重视社会中各类角色的“明实相符”,重视社会中各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利益的均衡,用责任和义务的实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就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有必要重新审视孔子正名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它以时代的新意,即必须加强责任、权利和自治的统一。第一,要不断强化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把岗位责任与权利统一起来,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求真务实,每个成员才能“各得其所”、享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第二,增强人民自主自治观念和能力。责任不仅指社会每个成员要担负起社会责任,而且包含对自己负责的自主自治的深层涵义。管束太多会产生不满,但如果过分强调享有权利,在成员自治能力较弱、自主意识较差的情况下,又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权利、社会责任和自主自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重视其一而偏颇其余。
  
  四、从重义轻利到法律制度、公平效率,和谐社会方法论追求的认同与发展
  
  传统中国社会中注重“修身”、“德治”,重义轻利,这些均体现出传统文化中求“和”的鲜明特色,但事实上“和”的目标远未实现。因为尽管传统中国有重大的发展和进步,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却是治乱循环。
  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其不断发展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首先,要认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技、经济、交通、通讯的迅猛发展,个体与“五伦”所调节的社会关系之外的联系也必然增多。随着人们之间联系范围的扩大,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调节社会生活,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必须配合道德和经济的力量,使社会生活规范化。其次,效率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平衡的关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道德与功利同作为调节现代社会生活的手段,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又可以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将其不断扬弃和发展,才能在历史提供的更高的起点上,创造出更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面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5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30-02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的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成人教育构想的提案。该提案指出:数百年来
期刊
[摘要] 从世界各国对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出发,分析德育目标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异曲同工之处,强调通过德育教学塑造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必须进行德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提出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德育;创造性人格; 创造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7-0024-02    在高等教育深
期刊
[关键词] 先进性; 落实;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7-0043-01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每个党员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它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现代化
期刊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一书,对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历史原因、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瓦解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索,是中俄(苏)关系发展方面研究和探索的一部学术力作,是在许多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重要成果。  本书内容详实,史论结合。其主要特点:一是侧重新的中俄关系的发展论述。对中俄关系的正常化过渡,作者认为得益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中苏
期刊
[关键词] 法德矛盾; 舒曼计划; 功能主义;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中图分类号] D8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6-0035-01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同年,西欧六国在巴黎签署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西欧经济合作开始,随着西欧经济联合的步步深入,欧洲一体化也不断走向深入。    
期刊
[摘要] 战略思维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质上是党如何利用执政资源巩固执政地位,保持长久发展的问题,党要根据执政资源由集中走向分散的趋势,谋划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案。  [关键词] 战略思维; 执政资源; 谋划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6-0026-02    战略思维是一种统摄全局、极具操作性的整体性思维范式。作为一种全局思维
期刊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差距扩大; 市场经济; 基尼系数; 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7-0005-03    记者:萧教授您好。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受到广大公众的高度关注。能否请您就此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萧灼基:我在今年7月6日政协常委会小组会上的发言曾着重谈了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收入分配原则和
期刊
[关键词]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46-03    2004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全社会深入学习、研究、贯彻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而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在继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学习研究的基础
期刊
[摘要]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全球化、自由化发展,加剧了各国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顺应这种发展潮流的选择。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应以风险监管为主。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依法监管  [中图分类号] F8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7-0040-02    在现行的金融法律体系下,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专门化的分业经营,这种经
期刊
[摘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高级阶段,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价值原则,以共同富裕为基本价值目标,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关注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强调按贡献进行初次分配,重视社会调剂原则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凸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正原则。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 D616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