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教学对象——语言的工具性进行训练,抓住语文语言的具体生动性进行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学形式的变化,不能改变教学对象和内容。
关键词:工具性;训练;语文语言;具体生动
语文教学,是为语文学习而建立的教育系统工程。教的目的是为学,必须弄清教什么、怎么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运用。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习就是不断实践教的方法。如果说语文的本质特性是工具性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理念就是训练。
于漪老师主张,教学有了情趣,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只有进入“训练”过程,“教”和“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魏书生老师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老师每学期都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不论是于漪老师的重兴趣的培养、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还是钱梦龙老师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或是魏书生老师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进行定向训练,他们只解决了人的问题,或者说培养了学习的品质。但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学习语文的全部。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在学习品质和方法上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学习的对象内容不同,学习的目标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内容要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语言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是形成直觉性和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相关材料非常熟悉,基本路径非常熟练。熟习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无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促成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语言训练需要一个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教师适时、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是有效语言训练的良好载体。通过课堂练习,既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领悟,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是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一致化的过程。
“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最能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那么语文课到底与其它课在语言训练上有什么根本不同?翻开语文课本,随便抽一篇课文,它的语言无论是叙事、写景、状物,都表现为具体和生动。在语言的性质中,具体就是事物的基本特点的展示,生动就是让它能形象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用一句话概括语文学习就是:训练用语言描绘生活画面的技能,达到传达情感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语文训练要抓住两方面训练:一是对生活的体验。结合课文内容,写观察日记,写生活小事,让自己的眼睛心灵不要离开生活。二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文通字顺是基础,叙写有序是进步。重点训练语言的具体特点。语言的具体性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它是表达者对生活内容的再现和加工,需要仔细观察生活的各个细节,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是一个艰辛而又细致的工作,不能急躁,不能疲沓,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训练的难点是生动性,就中学生来说,生动就是要有活形象。至于性格品质、气质特征,那是作家的本领。以上这些,不是要教师在课文中分析讲读,而是要当作技能进行训练。当然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也是训练的重要方面。在中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打好语文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细心体验,不断磨砺体验生活的技巧和意志。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之风一阵阵地刮,其形、声、光、电的刺激,常常使人们以为此便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即便是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语文教师也深受影响,一些人怀疑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否能够进行形象直观的描绘、陈述、抒情、议论与说明,于是乎,一篇课文浏览三五分钟,一节课课件播放二十分钟,一上课,如同演电影一般,梳理课文五六分钟,分析课文六七分钟,总结一分钟。这哪里是语文课教学,倒像是看图解说。学生有什么收获,可想而知。
以前求学时,常听教师说“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当时一听了之,并不记在心上,也没深究其意。现在研究教学,似乎明白了许多。真可谓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现代版的缘木求鱼和南辕北辙将会是一场灾难。
关键词:工具性;训练;语文语言;具体生动
语文教学,是为语文学习而建立的教育系统工程。教的目的是为学,必须弄清教什么、怎么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运用。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习就是不断实践教的方法。如果说语文的本质特性是工具性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理念就是训练。
于漪老师主张,教学有了情趣,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只有进入“训练”过程,“教”和“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魏书生老师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老师每学期都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不论是于漪老师的重兴趣的培养、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还是钱梦龙老师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或是魏书生老师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进行定向训练,他们只解决了人的问题,或者说培养了学习的品质。但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学习语文的全部。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在学习品质和方法上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学习的对象内容不同,学习的目标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内容要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语言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是形成直觉性和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相关材料非常熟悉,基本路径非常熟练。熟习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无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促成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语言训练需要一个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教师适时、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是有效语言训练的良好载体。通过课堂练习,既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领悟,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是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一致化的过程。
“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最能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那么语文课到底与其它课在语言训练上有什么根本不同?翻开语文课本,随便抽一篇课文,它的语言无论是叙事、写景、状物,都表现为具体和生动。在语言的性质中,具体就是事物的基本特点的展示,生动就是让它能形象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用一句话概括语文学习就是:训练用语言描绘生活画面的技能,达到传达情感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语文训练要抓住两方面训练:一是对生活的体验。结合课文内容,写观察日记,写生活小事,让自己的眼睛心灵不要离开生活。二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文通字顺是基础,叙写有序是进步。重点训练语言的具体特点。语言的具体性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它是表达者对生活内容的再现和加工,需要仔细观察生活的各个细节,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是一个艰辛而又细致的工作,不能急躁,不能疲沓,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训练的难点是生动性,就中学生来说,生动就是要有活形象。至于性格品质、气质特征,那是作家的本领。以上这些,不是要教师在课文中分析讲读,而是要当作技能进行训练。当然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也是训练的重要方面。在中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打好语文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细心体验,不断磨砺体验生活的技巧和意志。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之风一阵阵地刮,其形、声、光、电的刺激,常常使人们以为此便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即便是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语文教师也深受影响,一些人怀疑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否能够进行形象直观的描绘、陈述、抒情、议论与说明,于是乎,一篇课文浏览三五分钟,一节课课件播放二十分钟,一上课,如同演电影一般,梳理课文五六分钟,分析课文六七分钟,总结一分钟。这哪里是语文课教学,倒像是看图解说。学生有什么收获,可想而知。
以前求学时,常听教师说“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当时一听了之,并不记在心上,也没深究其意。现在研究教学,似乎明白了许多。真可谓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现代版的缘木求鱼和南辕北辙将会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