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市场化、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地质勘查工作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体制机制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这就要求地质勘查工作要改革经济体制,从而扫清发展障碍。
关键词:地质勘查 经济体制 改革 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勘行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垄断行业转为市场经济下的完全竞争行业。地勘行业经济体制存在很多问题而制约了其转型发展。
1、地质勘查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查活动是矿产勘查、地质调查以及技术服务活动,这一活动的科技含量高、同时实践性强,属于技术密集型以及基础性的活动,特点是科学技术一体化、调查研究一体化以及野外工作同室内工作的一体化。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部分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的编制而享受差额拨款,同时一些地勘单位实施企业管理,有着独立企业的法人资质,从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员工的收入待遇也依托企业的经济效。不过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政府在地质勘查行业中放弃了行政管制,打破行业垄断,除公益性地勘任务之外,其余的地勘任务都需要通过招投标来获得,地勘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励。例如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勘基金年度矿产调查以及航磁异常查证等基础地勘项目在呼和浩特市公开开标,共有国内18个省市区的278家地勘单位参加竞标,60个项目总共收的投标书超过500份,所以对有限的地质勘查市场而言显得是僧多粥少。再加上一些以事业单位编制的地质勘查单位改制后同企业一样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进一步加剧了地勘行业的竞争局势。
第二,行业发展相对落后。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垄断行业转为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行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诞生的地质勘查行业,因为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局限性,使得其保护较多,导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存在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差的问题,同国际标准以及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地勘单位的发展也是良莠不齐就,综合勘查的资质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地勘单位只有一个甲级资质,而其它的资质都是乙级或者丙级。除此之外,地质勘查的领军人才以及高端人才也较为短缺,新老队伍交替没有顺利完成,成地勘单位缺乏足够资金来并且承担分险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体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第三,地勘资金的投入不足。地勘单位在转型过程中其商业性色彩日益浓厚,地质勘查也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导致地勘项目存在多家地勘单位的投标以及竞争。这就导致地勘单位为求中标而互相压价,同时勘查投资人在选择勘查单位的时候也只是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设计方案、人才优势以及技术力量等因素,由此导致有些地质勘查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在市場经济的条件下,勘查项目的投资人试图以最小投入来实现地勘任务无可非议,不过以勘查价格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不可取。地勘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要是勘查自信投入不足,导致地勘单位不得不偷工减料,势必影响到地勘工作的质量、程度以及成果。部分勘查的投资人为加速矿业开发而不顾地质勘查的规律,要求地勘单位减少勘查的周期,地勘单位为获取地勘工作的费用也违反地勘工作的规律而盲目勘查。
2、地质勘查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
2.1、积极探索地勘新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去势决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然巨大,并且长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尤其是近几年各地的地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找矿使得大批老矿山重新焕发青春。不过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找矿工作仍然难以满足需要。这一过程中体制机制是制约地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完善新型地勘机制。首先是探索中央、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的联动机制,从而建立矿产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中央政府统筹地质工作,研究矿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同时组织全国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规划,并安排财政资金进行国家级的公益性地勘工作。省政府则依据全国地勘规划来制定本地区勘查规划,并安排财政资金进行省级公益性地勘工作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查。企业及地勘单位作为商业地勘的主体,要在全国地勘规划指导,无偿使用公益地勘资料而自主投资地勘项目并申请探矿权。其次是要建立公益性的地勘工作同商业地勘的衔接机制。公益性的地勘项目由财政出资并重点进行区域性以及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同时做好成矿规律的研究,减少商业性地勘风险。商业性地勘则由企业出资,在政府指导以及宏观调控下实现市场调节,地勘成果属于投资者所有。再次是地勘同矿产开发结合,坚持开采反哺地勘的政策导向,依法允许地勘企业风险勘查支出以及有偿探矿权支出根据规定而实行税前的据实列支,并且依法保障探矿权人的采矿权,同时鼓励勘查开发的一体化。
2.2、逐步推进地勘体制改革
地勘的体制改革是是地质工作的改革难点。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已经超过十年,这期间地勘队伍的管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地地勘队伍主动融入当地经济建设当中,同时积极提供地质技术服务以及矿产资源的保障,并且探索企业化的经营方式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地勘队伍有着很强专业性以及特殊发展历史,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其工作的基础性以及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的特点等,决定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复杂性,需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国务院文件要求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的经管模式,这是地勘体制改革的成功模式。所以地勘单位需要以事业单位的体制来走市场化路子,同时大力加强机制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为探索地勘体制的改革争取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推行模拟经营以及分设企业的方式,来进行企业化的探索。在当前条件下,各个地勘单位可以从内部改革开始,以通过改革来推动发展,进而增强自身实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推动地勘经济体制改革,国土资源部以及一些省政府推出优惠政策,例如允许地勘单位的自有探矿权转办采矿权,要求管理部门将矿业权的管理同地勘经济体制改革有机联系并且统筹规划,从而在探矿权上尽量支持地勘单位,并且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尽量促进地勘单位的参与等等。
2.3、地勘单位要积极迎接挑战
地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广阔,但是面临的竞争挑战也非常严峻。在新形势下,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抓住机遇同时加快发展。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矿产资源的改革而建立竞争有序统一的矿业权市场,推动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的进步,从而形成一批地勘开发加工实现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矿产资源。所以地勘单位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凸显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应当突出主业的同时拓宽实业。突出主业即要求地勘单位突出地质找矿的工作,因为这是地勘单位立足的本钱,而拓宽实业则是做好勘查开发的一体化工作。突出主业的原因是发挥地勘单位比较优势,地勘单位的专业配套、人员齐备,找矿能力较强,其工作成果是探明的矿产资源,是工业链上重要一环,它具备的找矿能力是其它企业无法轻易替代的。地勘单位脱离地质找矿的优势就会丧失自身优势。实践证明地勘工作是开发矿业的基础,大量政府资金的项目以及地质技术的服务工作,能够为物化探、测绘、岩心钻探以及化验等提供发展机遇,找矿手段一起方法不断提高又有效促进地质工作的进展。
综上所述,矿产地质勘查有着风险高以及收益高的特点,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的过程当中,只有研究借鉴其他行业的改革成果,同时结合地质勘查的自身特点,大胆进行探索以及创新,寻找合适的改革措施,才会推动地质勘查经济体制的顺利转型,为地质勘查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战英.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2,12(22):123-128.
[2]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家资源经济,2013,11(8):258-261.
关键词:地质勘查 经济体制 改革 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勘行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垄断行业转为市场经济下的完全竞争行业。地勘行业经济体制存在很多问题而制约了其转型发展。
1、地质勘查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查活动是矿产勘查、地质调查以及技术服务活动,这一活动的科技含量高、同时实践性强,属于技术密集型以及基础性的活动,特点是科学技术一体化、调查研究一体化以及野外工作同室内工作的一体化。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部分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的编制而享受差额拨款,同时一些地勘单位实施企业管理,有着独立企业的法人资质,从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员工的收入待遇也依托企业的经济效。不过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政府在地质勘查行业中放弃了行政管制,打破行业垄断,除公益性地勘任务之外,其余的地勘任务都需要通过招投标来获得,地勘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励。例如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勘基金年度矿产调查以及航磁异常查证等基础地勘项目在呼和浩特市公开开标,共有国内18个省市区的278家地勘单位参加竞标,60个项目总共收的投标书超过500份,所以对有限的地质勘查市场而言显得是僧多粥少。再加上一些以事业单位编制的地质勘查单位改制后同企业一样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进一步加剧了地勘行业的竞争局势。
第二,行业发展相对落后。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垄断行业转为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行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诞生的地质勘查行业,因为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局限性,使得其保护较多,导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存在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差的问题,同国际标准以及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地勘单位的发展也是良莠不齐就,综合勘查的资质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地勘单位只有一个甲级资质,而其它的资质都是乙级或者丙级。除此之外,地质勘查的领军人才以及高端人才也较为短缺,新老队伍交替没有顺利完成,成地勘单位缺乏足够资金来并且承担分险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体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第三,地勘资金的投入不足。地勘单位在转型过程中其商业性色彩日益浓厚,地质勘查也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导致地勘项目存在多家地勘单位的投标以及竞争。这就导致地勘单位为求中标而互相压价,同时勘查投资人在选择勘查单位的时候也只是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设计方案、人才优势以及技术力量等因素,由此导致有些地质勘查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在市場经济的条件下,勘查项目的投资人试图以最小投入来实现地勘任务无可非议,不过以勘查价格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不可取。地勘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要是勘查自信投入不足,导致地勘单位不得不偷工减料,势必影响到地勘工作的质量、程度以及成果。部分勘查的投资人为加速矿业开发而不顾地质勘查的规律,要求地勘单位减少勘查的周期,地勘单位为获取地勘工作的费用也违反地勘工作的规律而盲目勘查。
2、地质勘查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
2.1、积极探索地勘新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去势决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然巨大,并且长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尤其是近几年各地的地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找矿使得大批老矿山重新焕发青春。不过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找矿工作仍然难以满足需要。这一过程中体制机制是制约地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完善新型地勘机制。首先是探索中央、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的联动机制,从而建立矿产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中央政府统筹地质工作,研究矿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同时组织全国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规划,并安排财政资金进行国家级的公益性地勘工作。省政府则依据全国地勘规划来制定本地区勘查规划,并安排财政资金进行省级公益性地勘工作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查。企业及地勘单位作为商业地勘的主体,要在全国地勘规划指导,无偿使用公益地勘资料而自主投资地勘项目并申请探矿权。其次是要建立公益性的地勘工作同商业地勘的衔接机制。公益性的地勘项目由财政出资并重点进行区域性以及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同时做好成矿规律的研究,减少商业性地勘风险。商业性地勘则由企业出资,在政府指导以及宏观调控下实现市场调节,地勘成果属于投资者所有。再次是地勘同矿产开发结合,坚持开采反哺地勘的政策导向,依法允许地勘企业风险勘查支出以及有偿探矿权支出根据规定而实行税前的据实列支,并且依法保障探矿权人的采矿权,同时鼓励勘查开发的一体化。
2.2、逐步推进地勘体制改革
地勘的体制改革是是地质工作的改革难点。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已经超过十年,这期间地勘队伍的管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地地勘队伍主动融入当地经济建设当中,同时积极提供地质技术服务以及矿产资源的保障,并且探索企业化的经营方式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地勘队伍有着很强专业性以及特殊发展历史,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其工作的基础性以及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的特点等,决定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复杂性,需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国务院文件要求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的经管模式,这是地勘体制改革的成功模式。所以地勘单位需要以事业单位的体制来走市场化路子,同时大力加强机制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为探索地勘体制的改革争取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推行模拟经营以及分设企业的方式,来进行企业化的探索。在当前条件下,各个地勘单位可以从内部改革开始,以通过改革来推动发展,进而增强自身实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推动地勘经济体制改革,国土资源部以及一些省政府推出优惠政策,例如允许地勘单位的自有探矿权转办采矿权,要求管理部门将矿业权的管理同地勘经济体制改革有机联系并且统筹规划,从而在探矿权上尽量支持地勘单位,并且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尽量促进地勘单位的参与等等。
2.3、地勘单位要积极迎接挑战
地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广阔,但是面临的竞争挑战也非常严峻。在新形势下,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抓住机遇同时加快发展。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矿产资源的改革而建立竞争有序统一的矿业权市场,推动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的进步,从而形成一批地勘开发加工实现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矿产资源。所以地勘单位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凸显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应当突出主业的同时拓宽实业。突出主业即要求地勘单位突出地质找矿的工作,因为这是地勘单位立足的本钱,而拓宽实业则是做好勘查开发的一体化工作。突出主业的原因是发挥地勘单位比较优势,地勘单位的专业配套、人员齐备,找矿能力较强,其工作成果是探明的矿产资源,是工业链上重要一环,它具备的找矿能力是其它企业无法轻易替代的。地勘单位脱离地质找矿的优势就会丧失自身优势。实践证明地勘工作是开发矿业的基础,大量政府资金的项目以及地质技术的服务工作,能够为物化探、测绘、岩心钻探以及化验等提供发展机遇,找矿手段一起方法不断提高又有效促进地质工作的进展。
综上所述,矿产地质勘查有着风险高以及收益高的特点,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的过程当中,只有研究借鉴其他行业的改革成果,同时结合地质勘查的自身特点,大胆进行探索以及创新,寻找合适的改革措施,才会推动地质勘查经济体制的顺利转型,为地质勘查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战英.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2,12(22):123-128.
[2]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家资源经济,2013,11(8):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