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在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自主感知、观察思考、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积累学习经验。利用数与形的结合与转换,让学生在更形象、生动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刻的体验,积累感性的数学学习经验,获得成长,不断理解数学知识,具有持续的数学生长的力量,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数形结合;有数有形;数学思维;数学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数形结合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理解、接受起来并不是太容易。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属性,“数”往往伴生着“形”,“形”的背后离不开“数”。有了“形”的支撑,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变得更形象、容易,对形象的“形”用“数”来进一步概括、抽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把自己的收获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融数于形,化解认知的难点
数学概念是高度概括的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要准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理解知识。利用数形结合,以形解数,可以化解学生认知上的难点,让学生形成全面和透彻的认知。
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小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十进分数”上,从“元、角、分”的认识引入教学。
师:1角是多少元?可以怎样表示?
生1: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写成0.1元。
启发思考: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你觉得0.1元可以怎样表示?
生2:可以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正方形的十分之一,0.1元就是这样的一份,可以用色块涂出来。
……
学生对于小数的认识,是按照从无到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进行的。五年级数学的“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结合图形,突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难点,利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直观地把小数0.1元在正方形中表示出来,以此为知识生长点,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十进”的理解,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新知,引领数学智慧的生长。
二、以形解数,转换认知的角度
对于一些复杂的计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图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作用,实现数式表征与图像表征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形解数,使复杂的计算问题转换角度,变得简单。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同时,拓宽学生计算的理解思路。
如教學“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出示图1: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利用通分计算出结果,集体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通分,怎样计算的,进行纠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计算呢?学生茫然。究其原因,学生缺乏转化角度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师给出图2,让学生在这个以正方形为单位“1”的图形中依次表示图2的分数,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要求上述分数连加的计算,也可以转化成求空白处是几分之一是多少。以形解数,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转化成一步的分数减法运算,让学生感受图形在解决计算问题时的价值。
三、数形结合,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对象。通过数形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更多的能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以繁驭简的重要作用,感受两者结合带来的直观性和简便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限魅力,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加丰满、有深度,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形成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品质。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教师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化解难点,寻找出合适的解决策略,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表示小船。紧扣“多了8人,就要把几条大船换成小船?”的核心问题,用图形作为学生思考的脚手架,使直观的“形”和“数”统一起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真谛。让学生在“数”与“形”的结合、“抽象”与“形象”表述之间、转换与结合之中,体验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魅力。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利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建立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丰盈数学学科素养。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数形结合;有数有形;数学思维;数学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数形结合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理解、接受起来并不是太容易。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属性,“数”往往伴生着“形”,“形”的背后离不开“数”。有了“形”的支撑,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变得更形象、容易,对形象的“形”用“数”来进一步概括、抽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把自己的收获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融数于形,化解认知的难点
数学概念是高度概括的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要准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理解知识。利用数形结合,以形解数,可以化解学生认知上的难点,让学生形成全面和透彻的认知。
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小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十进分数”上,从“元、角、分”的认识引入教学。
师:1角是多少元?可以怎样表示?
生1: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写成0.1元。
启发思考: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你觉得0.1元可以怎样表示?
生2:可以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正方形的十分之一,0.1元就是这样的一份,可以用色块涂出来。
……
学生对于小数的认识,是按照从无到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进行的。五年级数学的“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结合图形,突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难点,利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直观地把小数0.1元在正方形中表示出来,以此为知识生长点,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十进”的理解,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新知,引领数学智慧的生长。
二、以形解数,转换认知的角度
对于一些复杂的计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图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作用,实现数式表征与图像表征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形解数,使复杂的计算问题转换角度,变得简单。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同时,拓宽学生计算的理解思路。
如教學“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出示图1: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利用通分计算出结果,集体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通分,怎样计算的,进行纠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计算呢?学生茫然。究其原因,学生缺乏转化角度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师给出图2,让学生在这个以正方形为单位“1”的图形中依次表示图2的分数,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要求上述分数连加的计算,也可以转化成求空白处是几分之一是多少。以形解数,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转化成一步的分数减法运算,让学生感受图形在解决计算问题时的价值。
三、数形结合,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对象。通过数形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更多的能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以繁驭简的重要作用,感受两者结合带来的直观性和简便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限魅力,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加丰满、有深度,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形成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品质。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教师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化解难点,寻找出合适的解决策略,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表示小船。紧扣“多了8人,就要把几条大船换成小船?”的核心问题,用图形作为学生思考的脚手架,使直观的“形”和“数”统一起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真谛。让学生在“数”与“形”的结合、“抽象”与“形象”表述之间、转换与结合之中,体验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魅力。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利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建立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丰盈数学学科素养。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