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两岸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喜事连连,如2006年10月19日到20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介会在福建厦门举行,近2000台湾业者参展、近6万人观展,签约总额达180多亿元人民币,签订两岸农业合作项目近500个,由此可见两岸农业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两岸农业合作可互利双赢
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介会期间,与会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两岸农业交流是两岸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介会是对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为两岸同胞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为深化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契机。
吴仪副总理还表示,两岸农业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就一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不断增进相互理解、扩大共同利益。
2006年10月21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团在海南博鳌参加两岸农业合作论坛返台后,接受记者访问时称,两岸农业合作绝对可达互利双赢的目标。
连战指出,自1987年两岸关系解冻后,在农业交流合作方面,不论农产贸易、农业投资、农业人员互访、种原交换及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等活动都有很大的进展,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具有正面的意义,但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对两岸经贸合作采取紧缩的策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脚步因而放慢。
连战表示,两岸的农业合作可以双赢。一方面,在贸易方面可以做到地区分工,按照双方的比较利益,实施秩序贸易。大陆农产品的总产量是台湾的数十倍,以稻米为例,大陆生产1亿多吨,台湾近3年平均仅生产140万吨左右,台湾的产量仅是大陆产量的小数点。因此,“秩序贸易很重要”,也就是说台湾农产品盛产的时候,大陆的农产品不予进口,在台湾生产淡季或没生产的产品时,则进口大陆产品,这就是“秩序贸易”的观念。在农业科技上,两岸也是各具优势,应加强各项农业科技项目合作。
大陆解台湾农民之急
200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厦门宣布,将循以往的采购机制和办法,大陆方面将根据需要和可能采购台湾部分香蕉。
陈云林是在厦门机场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送行时作此表示的。他说,连战主席在参观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示过程中,听到台湾的蕉农和业者反映最近台湾香蕉又出现滞销,农民和企业十分焦虑,连战主席希望透过国共两党沟通平台,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陈云林表示,经过大陆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决定将由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和超大集团循既有机制,迅速和台湾方面联系,根据需要和可能采购部分台湾滞销香蕉。
在陈云林宣布了将采购部分台湾滞销香蕉的决定后,连战说,这几天看到香蕉滞销,蕉农辛苦,于是向有关方面提出此事,没有想到有关方面在两三个小时内就能快速做出决定。
此后,大批量的台湾香蕉等水果进入大陆。
截至2006年11月1日,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有700多吨台湾水果发往全国,其中有20%在厦门及周边销售,80%左右在其他城市销售。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是大陆惟一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地,据开办单位厦门大桥果品公司负责人称,现在签约进驻的台湾水果商已达262家。
去年11月10日,一个台湾水果专卖店在广州落户于江南果蔬批发市场。
实际上,早在同年6月间,中国最大优质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超大”已同台湾省农会签订紧急采购合同,以每公斤25元台币的价格采购台湾香蕉200吨,迅速分销至厦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地,赢得了台湾果农的赞许。
上海台商办“农业试验区”
2006年10月17日, “海峡两岸(上海郊区)农业合作试验区”获准设立;20日,两岸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试验区揭牌。
上一个月,上海台商林沧智向上海市长当面建言,透露了他“扎根”崇明岛、筹建“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并期待得到政策扶持,很快如其所愿。有关方面宣布:上海市郊的这一试验区,重点选址在长江口的崇明岛,鼓励引入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发展高科技、外向型的农场。
已在崇明岛从事有机米种植的台商罗效正说,当初选择来长三角地区“务农”,看中的是崇明岛土质无污染的独特条件,现在得知大陆新推出扶持政策,感觉很兴奋。他称,自己希望能在新设的“试验区”内,将自己公司投资的台湾“有机稻”扩大至2000亩以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形成集约效应,稻米价格也能更优惠,让大陆民众多享口福,因此这是“双赢”。
曾在上海打拼农产品生意多年的台商傅癸荣感慨,大陆此番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鼓励台商投资农产业和两岸农业技术交流都是“利多”消息。
据了解,上海多年来大力扶持台湾农产品进口贸易,并希望在此间建成台湾农产品的集散平台。至2005年底,台商投资上海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类的企业项目累计达160个,合同金额达2.9亿美元。借助“试验区”,沪台两地还可重点开展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农业生物科技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
厦台农业合作硕果结满枝
大约10年前,一批台资农业企业陆续跨越海峡来到厦门,在这座与台湾气候相似、距离最近的城市辛勤耕耘,开花结果。
厦门开拓两岸农业交流是“双管齐下”。连宋访问大陆以来,大陆释放出一系列惠台措施,台湾水果和台湾水产品相继“登陆”,厦门成为台湾农产品集散的“桥头堡”。
同时,在集美、同安,早已有台湾农业企业扎根于此。他们大都来自台湾中南部,在厦门已经初步形成集聚效应,还把农业技术无私地和当地农民分享,在大陆鼓励台商投资农业的政策引导下,他们正在寻找更多商机。集美区灌口镇的双岭村就是一个典型,那里的10多家台资农业都是邻居,有养鹅的、养蜂的、培植花卉的、种释迦水果的,甚至还有种植中药材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厦门市农业方面台资投资企业达105家,累计总投资1.31亿美元,利用台资1.15亿美元。从1996年至今,厦门市从台湾引进的农业优良品种达287种,农业先进技术78项,其中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苦瓜、毛豆等作物十几种。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些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厦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由企业引进良种、垫付资金、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由菜农负责种植管理的合作发展路子,业务范围也逐步拓展到了大陆其他地区,大大拓展了农产品加工的品种和数量,每年都有10多种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年产值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四业绩
农业部台办副主任、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秘书长李永华曾说,两岸在农业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第一,台商到大陆投资农业非常踊跃,特别是近年来表现突出。在大陆发展的台资企业日益成为大陆农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近5000家,投资近40亿美金。在这5000家里,台资企业产品有90%以上都获得了大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
第二,60%以上在大陆投资的企业都已经成为大陆或者部级、省级、地区级、县级的当地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的主导力量。
第三,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惠及台湾农民和台资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两岸农业合作的促进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两岸频繁互动,两岸农业的民间组织和两岸农业院校,包括农业企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多,合作内容越来越广。用一句话说,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目前两岸经贸合作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永华表示,两岸具有互补性。岛内经过多年发展,具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大陆有广阔的土地,地域不同给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所以说,两岸互补性非常强。
两岸农业合作可互利双赢
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介会期间,与会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两岸农业交流是两岸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介会是对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为两岸同胞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为深化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契机。
吴仪副总理还表示,两岸农业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就一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不断增进相互理解、扩大共同利益。
2006年10月21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团在海南博鳌参加两岸农业合作论坛返台后,接受记者访问时称,两岸农业合作绝对可达互利双赢的目标。
连战指出,自1987年两岸关系解冻后,在农业交流合作方面,不论农产贸易、农业投资、农业人员互访、种原交换及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等活动都有很大的进展,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具有正面的意义,但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对两岸经贸合作采取紧缩的策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脚步因而放慢。
连战表示,两岸的农业合作可以双赢。一方面,在贸易方面可以做到地区分工,按照双方的比较利益,实施秩序贸易。大陆农产品的总产量是台湾的数十倍,以稻米为例,大陆生产1亿多吨,台湾近3年平均仅生产140万吨左右,台湾的产量仅是大陆产量的小数点。因此,“秩序贸易很重要”,也就是说台湾农产品盛产的时候,大陆的农产品不予进口,在台湾生产淡季或没生产的产品时,则进口大陆产品,这就是“秩序贸易”的观念。在农业科技上,两岸也是各具优势,应加强各项农业科技项目合作。
大陆解台湾农民之急
200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厦门宣布,将循以往的采购机制和办法,大陆方面将根据需要和可能采购台湾部分香蕉。
陈云林是在厦门机场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送行时作此表示的。他说,连战主席在参观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示过程中,听到台湾的蕉农和业者反映最近台湾香蕉又出现滞销,农民和企业十分焦虑,连战主席希望透过国共两党沟通平台,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陈云林表示,经过大陆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决定将由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和超大集团循既有机制,迅速和台湾方面联系,根据需要和可能采购部分台湾滞销香蕉。
在陈云林宣布了将采购部分台湾滞销香蕉的决定后,连战说,这几天看到香蕉滞销,蕉农辛苦,于是向有关方面提出此事,没有想到有关方面在两三个小时内就能快速做出决定。
此后,大批量的台湾香蕉等水果进入大陆。
截至2006年11月1日,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有700多吨台湾水果发往全国,其中有20%在厦门及周边销售,80%左右在其他城市销售。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是大陆惟一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地,据开办单位厦门大桥果品公司负责人称,现在签约进驻的台湾水果商已达262家。
去年11月10日,一个台湾水果专卖店在广州落户于江南果蔬批发市场。
实际上,早在同年6月间,中国最大优质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超大”已同台湾省农会签订紧急采购合同,以每公斤25元台币的价格采购台湾香蕉200吨,迅速分销至厦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地,赢得了台湾果农的赞许。
上海台商办“农业试验区”
2006年10月17日, “海峡两岸(上海郊区)农业合作试验区”获准设立;20日,两岸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试验区揭牌。
上一个月,上海台商林沧智向上海市长当面建言,透露了他“扎根”崇明岛、筹建“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并期待得到政策扶持,很快如其所愿。有关方面宣布:上海市郊的这一试验区,重点选址在长江口的崇明岛,鼓励引入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发展高科技、外向型的农场。
已在崇明岛从事有机米种植的台商罗效正说,当初选择来长三角地区“务农”,看中的是崇明岛土质无污染的独特条件,现在得知大陆新推出扶持政策,感觉很兴奋。他称,自己希望能在新设的“试验区”内,将自己公司投资的台湾“有机稻”扩大至2000亩以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形成集约效应,稻米价格也能更优惠,让大陆民众多享口福,因此这是“双赢”。
曾在上海打拼农产品生意多年的台商傅癸荣感慨,大陆此番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鼓励台商投资农产业和两岸农业技术交流都是“利多”消息。
据了解,上海多年来大力扶持台湾农产品进口贸易,并希望在此间建成台湾农产品的集散平台。至2005年底,台商投资上海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类的企业项目累计达160个,合同金额达2.9亿美元。借助“试验区”,沪台两地还可重点开展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农业生物科技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
厦台农业合作硕果结满枝
大约10年前,一批台资农业企业陆续跨越海峡来到厦门,在这座与台湾气候相似、距离最近的城市辛勤耕耘,开花结果。
厦门开拓两岸农业交流是“双管齐下”。连宋访问大陆以来,大陆释放出一系列惠台措施,台湾水果和台湾水产品相继“登陆”,厦门成为台湾农产品集散的“桥头堡”。
同时,在集美、同安,早已有台湾农业企业扎根于此。他们大都来自台湾中南部,在厦门已经初步形成集聚效应,还把农业技术无私地和当地农民分享,在大陆鼓励台商投资农业的政策引导下,他们正在寻找更多商机。集美区灌口镇的双岭村就是一个典型,那里的10多家台资农业都是邻居,有养鹅的、养蜂的、培植花卉的、种释迦水果的,甚至还有种植中药材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厦门市农业方面台资投资企业达105家,累计总投资1.31亿美元,利用台资1.15亿美元。从1996年至今,厦门市从台湾引进的农业优良品种达287种,农业先进技术78项,其中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苦瓜、毛豆等作物十几种。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些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厦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由企业引进良种、垫付资金、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由菜农负责种植管理的合作发展路子,业务范围也逐步拓展到了大陆其他地区,大大拓展了农产品加工的品种和数量,每年都有10多种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年产值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四业绩
农业部台办副主任、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秘书长李永华曾说,两岸在农业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第一,台商到大陆投资农业非常踊跃,特别是近年来表现突出。在大陆发展的台资企业日益成为大陆农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近5000家,投资近40亿美金。在这5000家里,台资企业产品有90%以上都获得了大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
第二,60%以上在大陆投资的企业都已经成为大陆或者部级、省级、地区级、县级的当地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的主导力量。
第三,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惠及台湾农民和台资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两岸农业合作的促进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两岸频繁互动,两岸农业的民间组织和两岸农业院校,包括农业企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多,合作内容越来越广。用一句话说,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目前两岸经贸合作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永华表示,两岸具有互补性。岛内经过多年发展,具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大陆有广阔的土地,地域不同给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所以说,两岸互补性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