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加速度”概念教学中的错误前概念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8595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新材料的获得往往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引入新概念时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本文以“加速度的概念”为主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析了中学生对“加速度”产生错误前概念的来源,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跟踪迹调查表明,对“加速度”内容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加速度 前概念 策略
  
  一、 不容忽视的“前概念”
  
  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接受学习说,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认知学派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其组合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学习者常在原有有关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得新概念。奥苏•贝尔的理论提醒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已有想法,并用以理解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现象。这些想法有时和科学的概念并无冲突,但许多时候却是不相容的。国外研究者们称之为“前概念”或“相异构想”。比如说,学生把“物体的质量为1千克”理解为“物体重量1千克”;又比如,学生认为“用手举物体一段时间,手对物体的作用虽然没有位移,但人对物体做了功”(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认识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再比如说,学生从原来的生活经验中得出“手握酒瓶,握得越紧用力越大,那么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这样酒瓶不容易落在地上砸碎,而且很多长辈就是这样教导孩子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前概念。对于不足以和学生认知结构冲突的新概念,授入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规范、正确地建立起新概念。而对于已经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先入为主而且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或者说相异构想,他们和新概念冲突、矛盾,因而这种情况下引入的新的物理概念必然会受到前概念极大的障碍和阻挠。授入新概念的主要任务则变为首先是消除障碍,纠正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错误前概念,然后才是转向对新概念的重建。
  学生头脑中这些不同于科学概念的错误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则会影响新材料的同化和顺应,甚至歪曲新材料的意义。再者,即使是重新建立起的科学概念,由于时间的推移、新的刺激的痕迹逐渐淡化和社会生活中错误概念的反复冲击和诱导,学生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又会死灰复燃,潜移默化地占据正确概念的位置,这就是错误前概念的特征之一:顽固性。
  
  二、 对加速度前概念的调查分析
  
  今年教高一,要给学生讲“加速度”有关的章节内容。之前的教学觉察到,学生在学习“加速度”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已有的“速度”概念和“加”概念的基础上,以字面的形式理解了“加速度”,认为加速度就是“加”“速度“。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对学生关于加速度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纠正错误概念,引入正确。考虑到加速度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问卷。
  
   关于加速度概念的调查问卷
  1、 在此之前,你听到过速度这概念吗?
  A 有B 没有
  2、在此之前你听到过“加速度”这个概念吗?
  A 有B 没有 C不清楚
  3、在此之前,你是否是以“加”“速度”来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的?如果不是,你又是如何理解?
  4、通过学习,你认为正确理解“加速度”的关键在什么?
  问卷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
  问卷总共发放102份(高一(6)班,高一(7)班),收回有效问卷98份,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题:选A98人,选B0人
  第二题:选A27人,选B52人,选C19人
  第三题: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加速度就是“加”“速度”,也有极少数学生知道“加速度”是个物理量,但是概念模糊。
  第四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明确了加速度是个矢量,它是有方向的,是加速还是减速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 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对策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学习加速度概念之前,已从生活中接受了“加”、“速度”的概念,大部分学生都有错误理解加速度概念的趋势,这些前概念和科学概念冲突,因此,加速度概念引入存在很大的障碍。这一障碍,源于学生自然地、自主地、错误地将加速度看作是加和速度的组合,认为有加速度,就一定是速度越来越大。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得首先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前概念上,强调“加”与“加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由于对学生的前概念情况预测准确,这节课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明白了,加速度做为一个物理量,是一个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当加速度和初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和初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根据跟踪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相当好。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成为一件刻不容缓之事。  【关键字】阅读 语文 兴趣 低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
期刊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我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理论学习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的专题教研,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现本人结合课例,谈谈老师们在自主学习专题中的一些做法。    一 明确“自主学习”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也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为视角,分析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重点分析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特点和表现,以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并对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互动因素分析。  关键词:社会文化 校园文化 学生人文素养 影响 互动因素    一、对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社会文化
期刊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若干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学生只求英语考试的高分,至于口语训练,那是以后的事情了,作为老师,也因其考试的压力,故只将训练学生的英语笔试成绩作为重中之重,口语训练也只是课堂上的简单训练而已。加之学校的英语口语交际的氛围缺乏,学生在僵死的氛围中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所以口语能力极弱。  如何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很好的将熟记的书本知
期刊
激励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一种创新性活动,体育课上,运用好的激励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几种激励方法在体育课中的使用总述如下:    一、多与学生沟通    沟通是桥梁,沟通是纽带。因此,从上第一节课起,老师就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友爱、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和谐的氛围里,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期刊
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近年来,有关“反思”的研究日渐增多,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
期刊
摘要:从八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教学;写作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人们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在一般的中学语文测试题中,“写作”作为与“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阅读分析”、“文言文”相并列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网民日益增多。据相关统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仅2007年一年就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为53.3%。而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青少年的比例最高,不满18岁的网民占上网人群的19.1%,18~24岁的网民占31.8%。因此,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迫切需被全社会关注,学校和教育者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提高安全意识,免遭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本
期刊
[摘要] 2008年在经济领域是非同寻常的,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席卷全国,就中国而言,影响深远。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多家破产或濒临破产。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绝大多数企业减少生产减小规模,缩减工人数量。大学生尤其是占主体的本科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就近几年来看,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中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现行就业政策与传统就业制度不协调、高等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需求不适应是造成大学本科生就业严峻的
期刊
跨进课改的门槛后,听了很多数学课改课,其中有些是省市级的课改示范课,更多的是平常的课改交流课。虽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确实也发现我们目前美丽的课改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虚假。    一、创新的背后是数学课的自我迷失    新是我们的目标,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只是延续、一味地继承、没有丝毫的自己的创见。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创新的理解又是什么呢?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在对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