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 内容涉及较广泛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知识。因此,要学好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校卓越工程师班的教育教学研究,总结了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式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方法;实践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090-02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生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自动控制原理、微机接口技术、电子技术、PLC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若要学好这门课程,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工程背景支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如何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在理论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010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改革项目,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工科学校的工科专业的学生。
针对以上原因,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思想,以《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教育方法与能力培养方面对教学思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内容涉及理论与应用,比较详尽。由于本课程涉及数学知识较多、有一定难度,而该门课程教学大纲为28+4学时制,所以讲授时也仅仅只能完成理论部分,应用部分只能简单带过。其次,课程实验也多以计算机仿真为主,很难让学生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种现象:课程学完了,却对自己所学比较“模糊”,这里的模糊指:(1)由于对之前所学的数学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淡忘,使得对目前所学理论有些吃力;(2)实验课时较少,对于该门课程为何应用到实际场合、如何应用、应用效果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如何将过去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巩固旧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尤为重要。
二、实践式教学方法
(一)学好任何一门课程,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先温习旧知识,再引出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其课后主动复习基础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增加了老师的备课工作,但是十分必要。另外,生动化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易于被学生掌握;增加更多的图形化软件(Matlab、EDA等)辅助教学,易看易懂;对于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并回答所提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看书思考,提高其自学能力。
(二)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巩固对理论的理解也很重要
以工程设计为背景进行实物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实际意义。据相关资料,国外大学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倾向于结合实际让学生多动手,使之对课程产生直观、深入的理解。如麻省理工学院并没有单独开设计算机控制这门课程,而是把该课程的内容融入几门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中,例如课程《Autonomous Robot Design Competition》等,使学生学完课程后,能对所学内容深入了解并可应用于实际。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的对象,主要分为嵌入式控制系统实践、PLC控制实践和集散网络控制实践,其中后两个实践内容前期投入较大、系统复杂,短时间内不易掌握;而使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实践投入较少,结合已学《微机接口技术》《C语言编程》可以较快掌握。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嵌入式恒温自动控制系统:硬件方面以32位ARM Cortex-M内核的STM32F103ZET6处理器为核心,包括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电源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采样电路模块、加热驱动模块、风扇驱动模块及LCD触控模块;软件方面,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嵌入了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内核、μC/GUI图形系统及LwIP网络通信协议。由于该系统体积小,也可以带入课堂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深印象与理解,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式教学,边看、边学、边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理论的同时介绍软件的具体编程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养,并设置一些简单的编程实践环节,让学生独立编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这样,可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应用与实践,不仅可学好专业课程,还可为毕业设计、研究生学习打下较好的工程实践基础。
(三)加强实验环节
部分讲授课程安排在实验室针对实物讲解,仿真实验可安排到课后去做,然后上课时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讲解。动手实验则设置了AD转换、数字滤波、DA转换、PID温度控制、最小拍控制等简单实验,主要使学生体会到本门课程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后期的课程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比如,2014年项目《调节阀智能在线诊断系统设计》及全国机器人大赛(如2016年Robomasters),并进行课后指导,以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程实践能力。这些项目中,均涉及最基本的模数转换技术、信号处理技术、PID控制技术,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机械设计技术。学生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屡败屡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比纯理论教学,学生对见到的实物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该门课程的信心,并通过实物了解了相关前沿技术,课后的讨论也提高了对本门课程的认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笔者来说,课程的讲授更希望传达的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工程应用思想及一些创新思维,可以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金源,夏洁.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莹.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认识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3(35):4-5.
[3]凌思涛,孙永征,侍红军.跨专业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5(15):59-60.
[4]周焕银,刘金生,钱敏,等.《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70-273.
[关 键 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方法;实践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090-02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生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自动控制原理、微机接口技术、电子技术、PLC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若要学好这门课程,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工程背景支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如何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在理论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010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改革项目,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工科学校的工科专业的学生。
针对以上原因,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思想,以《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教育方法与能力培养方面对教学思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内容涉及理论与应用,比较详尽。由于本课程涉及数学知识较多、有一定难度,而该门课程教学大纲为28+4学时制,所以讲授时也仅仅只能完成理论部分,应用部分只能简单带过。其次,课程实验也多以计算机仿真为主,很难让学生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种现象:课程学完了,却对自己所学比较“模糊”,这里的模糊指:(1)由于对之前所学的数学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淡忘,使得对目前所学理论有些吃力;(2)实验课时较少,对于该门课程为何应用到实际场合、如何应用、应用效果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如何将过去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巩固旧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尤为重要。
二、实践式教学方法
(一)学好任何一门课程,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先温习旧知识,再引出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其课后主动复习基础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增加了老师的备课工作,但是十分必要。另外,生动化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易于被学生掌握;增加更多的图形化软件(Matlab、EDA等)辅助教学,易看易懂;对于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并回答所提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看书思考,提高其自学能力。
(二)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巩固对理论的理解也很重要
以工程设计为背景进行实物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实际意义。据相关资料,国外大学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倾向于结合实际让学生多动手,使之对课程产生直观、深入的理解。如麻省理工学院并没有单独开设计算机控制这门课程,而是把该课程的内容融入几门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中,例如课程《Autonomous Robot Design Competition》等,使学生学完课程后,能对所学内容深入了解并可应用于实际。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的对象,主要分为嵌入式控制系统实践、PLC控制实践和集散网络控制实践,其中后两个实践内容前期投入较大、系统复杂,短时间内不易掌握;而使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实践投入较少,结合已学《微机接口技术》《C语言编程》可以较快掌握。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嵌入式恒温自动控制系统:硬件方面以32位ARM Cortex-M内核的STM32F103ZET6处理器为核心,包括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电源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采样电路模块、加热驱动模块、风扇驱动模块及LCD触控模块;软件方面,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嵌入了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内核、μC/GUI图形系统及LwIP网络通信协议。由于该系统体积小,也可以带入课堂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深印象与理解,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式教学,边看、边学、边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理论的同时介绍软件的具体编程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养,并设置一些简单的编程实践环节,让学生独立编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这样,可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应用与实践,不仅可学好专业课程,还可为毕业设计、研究生学习打下较好的工程实践基础。
(三)加强实验环节
部分讲授课程安排在实验室针对实物讲解,仿真实验可安排到课后去做,然后上课时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讲解。动手实验则设置了AD转换、数字滤波、DA转换、PID温度控制、最小拍控制等简单实验,主要使学生体会到本门课程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后期的课程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比如,2014年项目《调节阀智能在线诊断系统设计》及全国机器人大赛(如2016年Robomasters),并进行课后指导,以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程实践能力。这些项目中,均涉及最基本的模数转换技术、信号处理技术、PID控制技术,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机械设计技术。学生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屡败屡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比纯理论教学,学生对见到的实物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该门课程的信心,并通过实物了解了相关前沿技术,课后的讨论也提高了对本门课程的认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笔者来说,课程的讲授更希望传达的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工程应用思想及一些创新思维,可以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金源,夏洁.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莹.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认识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3(35):4-5.
[3]凌思涛,孙永征,侍红军.跨专业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5(15):59-60.
[4]周焕银,刘金生,钱敏,等.《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