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康德关于美的分析论中,鉴赏判断的普遍性作为第二契机,一直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第二契机从量来观照美,强调的无非是两点,一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无关乎概念,二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然而就常识来说,一种主观的普遍性是难以想象的,康德的鉴赏理论在这方面往往遭受非难,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康德在此论题上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鉴赏本身作为反思判断力的一个分支,是属于批判哲学体系的内部建构,任何对其进行的批评或辩护,如果离开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这一基本背景,都难以使人信服。
【机 构】
: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康德关于美的分析论中,鉴赏判断的普遍性作为第二契机,一直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第二契机从量来观照美,强调的无非是两点,一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无关乎概念,二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然而就常识来说,一种主观的普遍性是难以想象的,康德的鉴赏理论在这方面往往遭受非难,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康德在此论题上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鉴赏本身作为反思判断力的一个分支,是属于批判哲学体系的内部建构,任何对其进行的批评或辩护,如果离开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这一基本背景,都难以使人信服。
其他文献
企业家的行为要受到制度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但他们不是制度作用的被动接受者,制度企业家也可能通过制度创业促进制度变迁,进而影响制度发展。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环境决定了其制度嵌入与制度创业的特殊性,在此过程中,企业家的认知风格在制度环境与企业家行为互动过程中具有介导性质,部分地显现了企业家能动性的微观基础因素。理解制度与企业家行为的互动以及企业家行为特征的变化,要考虑制度与企业家行为的互动如何与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要把企业家的能动性纳入分析框架中。
文章基于产业组织形态视角,分析可追溯监管的食品质量、产业利润和消费者福利三大政策效应,探讨责任处罚力度、产业效率、企业效率异质性等因素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可追溯监管能够提升食品质量,但会降低上游企业利润,损害产业利润,且不一定增进消费者福利,其政策效应在程度上存在产业组织形态差异;加大责任处罚力度和提高产业效率能强化监管的质量提升效应,但会降低产业利润,只有二者足够大时才能抑制利润折损和福利损失,上述影响在程度上因产业组织形态而异;增强上游企业间效率异质性或者在上游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有效率优势时,
文章把垂直结构纳入分析框架,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加大对辖区民营企业的补贴力度,会加剧其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缓解其他辖区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而中央政府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会缓解所有辖区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随着居民对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而减少,随着跨界污染的增加而减少。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减少产能过剩,需要中央政府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地方政府降低补贴力度,且让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
秦国石刻文字《诅楚文》既可以看作战争史与外交史的重要资料,也透露了秦文化的神巫色彩以及秦社会信仰世界的面貌。其中有关交通史的信息也值得战国秦汉史与战国秦汉考古研究者注意。《诅楚文》的内容告知我们当时秦国战争行为与外交活动的交通条件。对于认识交通史的若干细节,《诅楚文》的研读也有积极的意义。
东北抗联的独特贡献在于,坚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4年,全力支援关内抗战,为东北根据地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抗联的重要贡献决定了东北抗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东北抗联在14年极端艰苦的反侵略战争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历史特征。而这些历史特征也是东北抗联历史地位的重要体现。
《越公其事》是一篇重要的涉及越国史事的战国文献,明显带有"抑吴扬越"的叙事立场,其原作者很可能是越人。楚人则因"抑吴"的相同立场接受了此篇文献,同时按照本国的习惯用语、改写了其中对于越王的称谓。这也许揭示出战国时期历史文献在转写、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同时由于《越公其事》的叙事立场,其所述越国史事有较高的可信性。其中提到勾践在振兴越国过程中,特别注意整顿地方大小聚落及边邑,体现了君主权威对社会基层组织的渗透和控制;并通过"正乐"的方式,以和合越民、凝聚越国人心。这些都是以往文献记载未曾提及的
《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叙述了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齐、晋、秦、楚、鲁等几十个诸侯国255年间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叙事史的第一个范本。《左传》历史叙事的重大成就在于:实现了从历史记事到历史叙事的飞跃;用历史叙事方式全方位叙述历史;以多种史料的广泛收集与辨别、取舍为叙事的依据与前提条件;在叙事中孕育了纪传、纪事本末体的雏形;首创以文辞叙事的历史文学样本;开启了中国史学以史为鉴叙事传统之先河。《左传》具有丰富的史学内涵。它的问世,是中国古典史学诞生的标志。《左传》与希罗多德的《历史》,几乎同时问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抗联史研究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同行同向。历经了新中国、新时期和新时代,东北抗联史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历史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文章沿着历史逻辑和时间轴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全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东北抗联史研究的整体概貌、学术成就、方向定位、短板不足和未来趋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东北抗联史研究。
东北抗联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无论是当时的亲历者,还是现在的研究者,均存在不同的观点,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文章就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及其定位问题,中共中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武装保卫苏联"方针对东北抗战的影响,东北抗战的国际合作三个问题进行了辨析,力争达成共识,以促进东北抗联研究的深入发展。
演示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实际上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各种表演,还包括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各种方式。演示叙述与文字和影像的叙述不同,有五个符号学特征——演示的身体性,使它必然成为一种高度人性的叙述方式;演示的意动性依靠观众的内模仿倾向区隔使用效果;演示的可干预性使它成为演者与观者互动的中介;演示的仪式性使它成为社会生活必需的纽带;演示的社群性使它成为人们生存的方式。作为一种表意行为,演示叙述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它也可能成为掩盖真相的手段。而这些优点和缺点,都呈现出被当今数字时代放大多倍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