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想象了理想中的精神世界,这句名言让读书这件事充满神性,的确令人神往。有时,空间的确可以唤起读书的欲望,安静的环境比喧闹的环境好,干净的环境比污糟的环境好,有鸟语花香的地方比高楼林立之地读书更有感触。
书可以苦读,也可以可读。陶渊明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读书能有这样轻松的心态,读书自然就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在我看来,五柳先生写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在风清日朗的白天,一手捧着书,一手捧着茶,优哉游哉,一个下午就在书里消磨掉了。中国古代文人忙着科考,对他们而言,读书和考试一样是件苦差事。一旦读书为特定的目的,书就会读得枯燥乏味。小时候,语文课本中经常讲到关于读书的成语。“悬梁刺股”就是典型的苦读案例。“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也是苦读的例子,不过,不论是借萤火虫的光还是借雪光、借邻居家的光,这些都给读书增加了一种浪漫气氛。
我出生在晋北的农村,冬天在天寒地冻中度过。小时候,我最喜欢过的季节就是冬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玻璃上的冰花,然后对着玻璃哈一口气,看美丽的霜花一点点融化。最有趣的事是冬夜读书,下雪的时候,我和妹妹朝着天空打手电筒,看天国的花朵在人间舞蹈。我最喜欢的事就是搬一个小板凳,围在炉火前看《格林童话》。这本童话书里,出现最多的名字就是汉斯和士兵。母亲在炉子上煮鱼,鱼汤的香气不时飘出来,花椒、葱花、姜的味道溢得满屋子都是。我的膝盖被炭火炙得暖烘烘的,小狗在炉前睡着了,我一面摸它柔软的毛,一面津津有味地读书。晾在炉前的衣服,不时蒸腾出水汽。我读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时候,妹妹就在門口兴奋地大叫:“下雪了!”我推开门,看到外面地上白晶莹莹的,几只野兔竖起耳朵往后面的山上跑,地上闪现出一串脚印。我和妹妹手里攥着雪球,我一面追,一面想:小矮人会不会出来?跑了一会,野兔就不见踪影了。回到家里,我和妹妹一面吃着香喷喷的刀鱼和米饭,一面想着小矮人的故事,心里幸福无比。
上小学时,课本里有一篇《爸爸和书》的课文。我现在还记得那幅插图,爸爸背着儿子,在寒风刺骨中去新华书店买书。我记得那篇文章里,爸爸没有工作,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苦,为了买书只能节衣缩食。那个时候,我特别崇敬这样的爸爸。我的爸爸虽然没有给我们买过书,但我从他那里继承了不少“精神财富”。
父亲是农民,他没有钱给我们买过书。童年看的书,都是父亲上学时留下的。我的启蒙读物就是一本厚厚的《中国古代寓言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在这本书里读过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我现在还记得故事里的乌龟壳,记得一辆车子载着淳于髡驶入大槐树。还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世说新语》里的一则笑话:一个叫王蓝田的人,不会用筷子夹鸡蛋,结果鸡蛋滑到了地上,他生气地去踩鸡蛋却没踩着,于是把鸡蛋生气地放进嘴里嚼碎吐掉。那会,我看了这个故事觉得非常逗,世上还有这么愚蠢的人。有一次,我从外面玩完回来,手指脏兮兮的,父亲冲着我大吼,让我用肥皂洗干净手再看书。以后每次读书,都会想起父亲的训斥。后来我才懂得,洗干净手看书,既是对书本的尊敬,也是对知识的尊敬。
我买了很多书,书是我的朋友。我买的书五花八门,文学类、哲学类、社会学类、电影类的书最多。买书成了一种嗜好,有时候买回来不读,原封不动放起来。旧书没读,又增新书,有一回发现自己一本书买了两次,买重了。看来真的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的书架上,种类最多的就是诗歌集,从欧洲到美洲、从古代到现代的诗歌集都有。我最喜欢的,是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死于黎明》。在诗歌《最初的愿望小曲》里,洛尔迦写道:“在鲜绿的清晨,我愿意做一颗心。一颗心。在成熟的夜晚,我愿意做一只黄莺。一只黄莺。灵魂啊,披上橙子的颜色。灵魂啊,披上爱情的颜色。”他的诗读起来像童谣一样美好,像泉水一样清新。
上大学后,我还是喜欢在冬天读书。冬天是啃俄罗斯文学大块头的最佳季节。夏天,不能读俄罗斯人的书,在空间太窄的地方,也不适合读俄罗斯人的书。寒冷的环境里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才能用雪沐浴灵魂,体会到主人公阿廖沙的圣洁心灵。这些小说的背景都发生在广袤的西伯利亚,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一本书就是地平线的延伸。
一本书就是一次开示的过程。大学时代,我自己有好几个诗歌摘抄的本子,每次遇见好的句子,都会认真抄下来。有一天,我读到诗人里尔克的《庄严的时刻》,里面的一句话一下就触动了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那个时候,我正在考试,每天都在艰辛复习,有时候非常想家也非常绝望,看到这句话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那种五味杂陈的感觉被里尔克说尽了。这就是书的魅力,它像知音一样,提醒你生活的处境。
读书是一次旅行的过程,也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一本书是前世的记忆,一本书上面布满灰尘与密语,一本书把自己写进午夜,写在先秦的竹简上。你的阅读,使一本书复活。
书可以苦读,也可以可读。陶渊明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读书能有这样轻松的心态,读书自然就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在我看来,五柳先生写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在风清日朗的白天,一手捧着书,一手捧着茶,优哉游哉,一个下午就在书里消磨掉了。中国古代文人忙着科考,对他们而言,读书和考试一样是件苦差事。一旦读书为特定的目的,书就会读得枯燥乏味。小时候,语文课本中经常讲到关于读书的成语。“悬梁刺股”就是典型的苦读案例。“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也是苦读的例子,不过,不论是借萤火虫的光还是借雪光、借邻居家的光,这些都给读书增加了一种浪漫气氛。
我出生在晋北的农村,冬天在天寒地冻中度过。小时候,我最喜欢过的季节就是冬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玻璃上的冰花,然后对着玻璃哈一口气,看美丽的霜花一点点融化。最有趣的事是冬夜读书,下雪的时候,我和妹妹朝着天空打手电筒,看天国的花朵在人间舞蹈。我最喜欢的事就是搬一个小板凳,围在炉火前看《格林童话》。这本童话书里,出现最多的名字就是汉斯和士兵。母亲在炉子上煮鱼,鱼汤的香气不时飘出来,花椒、葱花、姜的味道溢得满屋子都是。我的膝盖被炭火炙得暖烘烘的,小狗在炉前睡着了,我一面摸它柔软的毛,一面津津有味地读书。晾在炉前的衣服,不时蒸腾出水汽。我读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时候,妹妹就在門口兴奋地大叫:“下雪了!”我推开门,看到外面地上白晶莹莹的,几只野兔竖起耳朵往后面的山上跑,地上闪现出一串脚印。我和妹妹手里攥着雪球,我一面追,一面想:小矮人会不会出来?跑了一会,野兔就不见踪影了。回到家里,我和妹妹一面吃着香喷喷的刀鱼和米饭,一面想着小矮人的故事,心里幸福无比。
上小学时,课本里有一篇《爸爸和书》的课文。我现在还记得那幅插图,爸爸背着儿子,在寒风刺骨中去新华书店买书。我记得那篇文章里,爸爸没有工作,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苦,为了买书只能节衣缩食。那个时候,我特别崇敬这样的爸爸。我的爸爸虽然没有给我们买过书,但我从他那里继承了不少“精神财富”。
父亲是农民,他没有钱给我们买过书。童年看的书,都是父亲上学时留下的。我的启蒙读物就是一本厚厚的《中国古代寓言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在这本书里读过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我现在还记得故事里的乌龟壳,记得一辆车子载着淳于髡驶入大槐树。还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世说新语》里的一则笑话:一个叫王蓝田的人,不会用筷子夹鸡蛋,结果鸡蛋滑到了地上,他生气地去踩鸡蛋却没踩着,于是把鸡蛋生气地放进嘴里嚼碎吐掉。那会,我看了这个故事觉得非常逗,世上还有这么愚蠢的人。有一次,我从外面玩完回来,手指脏兮兮的,父亲冲着我大吼,让我用肥皂洗干净手再看书。以后每次读书,都会想起父亲的训斥。后来我才懂得,洗干净手看书,既是对书本的尊敬,也是对知识的尊敬。
我买了很多书,书是我的朋友。我买的书五花八门,文学类、哲学类、社会学类、电影类的书最多。买书成了一种嗜好,有时候买回来不读,原封不动放起来。旧书没读,又增新书,有一回发现自己一本书买了两次,买重了。看来真的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的书架上,种类最多的就是诗歌集,从欧洲到美洲、从古代到现代的诗歌集都有。我最喜欢的,是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死于黎明》。在诗歌《最初的愿望小曲》里,洛尔迦写道:“在鲜绿的清晨,我愿意做一颗心。一颗心。在成熟的夜晚,我愿意做一只黄莺。一只黄莺。灵魂啊,披上橙子的颜色。灵魂啊,披上爱情的颜色。”他的诗读起来像童谣一样美好,像泉水一样清新。
上大学后,我还是喜欢在冬天读书。冬天是啃俄罗斯文学大块头的最佳季节。夏天,不能读俄罗斯人的书,在空间太窄的地方,也不适合读俄罗斯人的书。寒冷的环境里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才能用雪沐浴灵魂,体会到主人公阿廖沙的圣洁心灵。这些小说的背景都发生在广袤的西伯利亚,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一本书就是地平线的延伸。
一本书就是一次开示的过程。大学时代,我自己有好几个诗歌摘抄的本子,每次遇见好的句子,都会认真抄下来。有一天,我读到诗人里尔克的《庄严的时刻》,里面的一句话一下就触动了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那个时候,我正在考试,每天都在艰辛复习,有时候非常想家也非常绝望,看到这句话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那种五味杂陈的感觉被里尔克说尽了。这就是书的魅力,它像知音一样,提醒你生活的处境。
读书是一次旅行的过程,也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一本书是前世的记忆,一本书上面布满灰尘与密语,一本书把自己写进午夜,写在先秦的竹简上。你的阅读,使一本书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