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奏响敬老、爱老的动人之歌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正午,男,现年62岁,中共党员,主治医师,现任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康骨医院院长。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大家公认的好医生、好院长;在家里,他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他的父母雙亲都经历过战乱、饥荒等无数的苦难岁月。两位老人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在那艰苦的年代,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们上学,最终五个子女都高中毕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丰富的学识,且为人善良、孝顺。孙正午与兄弟姊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在父母晚年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数十年来如一日,用爱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孙正午的家乡位于伊川县平等乡张奇庄堂凹自然村,那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村,距附近的高山镇和平等乡镇有十多里的路。当时物质生活极其贫乏,更不用说看病就医了。幼年的孙正午亲眼目暏了乡亲们生病不能及时救治导致的痛苦和死亡,他盼望着村里有个好大夫、有个好诊所。孙正午上五年级时,有一次帮家里劈柴不慎左手大拇指受伤严重。当时,他跑到十里外的平等卫生所包扎,一路上寒风呼啸,他手指血流不止,锥心刺骨般地疼。而随后的每一次换药都需要到十里外的高山、平等卫生院,他的左手至今还留有很长的疤痕。那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更加激发了他从医的志向。
  1975年1月,孙正午高中毕业,他怀揣梦想,上了一个短期医学班。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学苦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毕业证。后来他被分配到县医院实习,并被招为代培学生,正式成为医疗行业的一员,又先后到伊川高中卫生班、伊川卫校学习。1977年卫校毕业后的孙正午来到伊川化肥厂卫生所,随着医术的逐渐成熟,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行医之路。
  1980年孙正午被保送到洛阳地区人民医院进修一年。1985年他再次求学,到洛阳医专(现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攻读临床专业,毕业后又考入法医专业学习,获得双学历。而法医专业的学习和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精细研究,为孙正午后来从事颈肩腰腿疼治疗,以及独创“定点定位正脊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洛阳求学、进修期间,孙正午的父母都已70多岁了,由于放心不下父母的身体健康,每天晚上孙正午都从学校回到家中,和父母住在同一间屋子,照顾父母的身体起居。求学期间的数百个日夜均是如此,从未间断。
  1994年的一天,孙正午在《健康报》上偶然看到一则消息: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针刀医学培训班,主要治疗各型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此类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医疗界的难题,而针刀技术将改写这一历史,变不治为易治。看到这一消息后,孙正午兴奋异常:终于有让颈肩腰腿疼患者解除痛苦的医疗手段了。他想上北京学习,然而1000多元的学费及学习期间的各项花费,又让他非常为难。毕竟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他四处筹措费用,找亲戚、找朋友、找同学,几块、几十块、几百块……就这样,积少成多。孙正午揣着各处借来的几千块钱,踏上了到北京的求学之路。此后孙正午又先后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刀高级培训班、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出国培训班、西安医科大学微型外科学习班、北京针刀总医院针刀研修班,先后到301空军总医院、北京劲松国际类风湿病治疗培训学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等处学习,掌握了治疗颈间腰腿疼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学成返乡后他妙手回春,不断为患者带来福音,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化作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孙正午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稍一有恙,孙正午都及时为他们治疗,从不拖延。父亲在超百岁高龄时,身体依然硬朗,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也奉行节俭,每天还到外面捡矿泉水瓶、废旧纸箱卖。父亲一百岁时患上了前列腺疾病,尿不出来,痛得不行,孙正午丝毫不嫌脏,不怕麻烦,给老人亲手插上尿管。刚插上尿管时还行,没过几天就又不行了,孙正午给老人做尿漏,还是控制不住,没办法,他找到县医院的同学,给老人做前列腺手术,但同学认为老人年纪大了,恐怕身体受不了。孙正午说:“这样老人很痛苦,我父亲身体还行,做吧,责任我承担。”就这样,孙正午利用他的专业知识,本着对父亲负责任的态度,给父亲安排了前列腺手术。在孙正午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没有再复发过。
  刚参加工作时工资低,孙正午舍不得给自己买时髦的服装,总惦记着先给父母添新衣服,或是买点水果、副食、补品之类的东西让二老吃。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对自己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他们绝无恶意,我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他默默地恪守着“君子入力”的人生格言,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孙正午的母亲在去世前两年,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一直卧床生活。人们常说久病无孝子,孙正午却一如既往精心照料母亲,从不嫌弃,为她翻身、换衣、喂饭……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也从来不会让老太太难过。
  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知孝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只有为儿女树立好尊老、爱老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才能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他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他时常教育儿子学习要踏踏实实,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身教胜于言教,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尊重、孝敬,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尊老爱幼在他们家中蔚然成风。孙正午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他却在平凡中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
  百善孝为先。孙正午用行动诠释了人间真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把“孝老爱亲”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心上,用爱弹奏出一曲动人的敬老、爱老之歌。
  (责任编辑:懿清)
其他文献
一  岁末年初,我的又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光明的道路: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正式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  本书是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乡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推荐作品,是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图书。  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脱贫奔小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个作家若有幸参与并融入其中,为之抒写,为之讴歌,当是文学与人生之幸事。  一个
期刊
刚刚接手鲁山县脱贫攻坚的写作任务时,一时真觉得无从下手,如此恢弘的大场景,涉及地域之广,领域之多,人员之众,我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在一次采访梁洼镇易地搬迁安置时,路上偶遇一名叫杨长水的老人,得知他住上了新房,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语中,听得出他掩饰不住的欢喜。我很能理解一辈子都在深山老林,守着通风漏顶老宅的老人,他今天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心中那份感恩。由此,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所面临的诸多困
期刊
2012年12月29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0多天的习近平,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赶赴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看望贫困群众。他鼓励干部群众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希望早日听到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好消息。  农业、农村、农民,是谓中国的“三农”。抓好“三农”工作,始终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的问题。  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必须”:中国
期刊
军嫂不是一般的女汉子,她们是奉献的角色。常年累月的付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后方稳定的天空,有眼泪往肚里咽,即使让她们掏出心来,她们也会觉得光荣和幸福。禹州市磨街乡的山村女教师陈晓丽正是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最美军嫂”。  2019年1月17日晚,陈晓丽在东部战区某基地的“最美军嫂”表彰大会上荣登颁奖典礼舞台,雷鸣般的掌声为她响起。  纯洁的挚爱,她用灿烂的心情去热切地追求  让人肃然起敬的“最美军嫂”
期刊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著名的代表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并从事了五年的牙医工作,这样的经历可以说为余华日后在他的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创作源泉。余华所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少,但质量却是被国内外的学者所认可的。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出版。他前期的小说带有较轻的实验性,多注重于描写血腥、暴力、人性丑恶的一面。但后期有所转变,小说都在体现先锋派中的现实主义。
期刊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环境生活,保护传承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省黄河流域
期刊
在国内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中,肖根胜是一位胸中有大爱、笔下含真情的作家。多年来,他始终贴着地面行走,把自己植根于广袤的中原大地,带着对身边优秀人物、感人事迹的敬佩之情,用饱含深情的五彩之笔为他们树碑立传,描绘他们的壮丽人生,先后创作出了《青海长云》《天使的梦想》《生命赞歌》《浦江水清润中原》《王秀仙老人的初心》《防疫路上的代步车和顺口溜》等一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以鲜明的主题思想、鲜活的语言、朴实的文风
期刊
2020年12月2日,我带着采访任务驱车赶往察右前旗三岔口乡阿拉善村,前几天下的一场大雪,路上的冰还没有全消,一路上荒草萋萋,一片萧瑟的景象。进村的路越往里走越窄,路上没见一辆车。  他看到我从集宁来看他,很是激动,还带着点害羞地说:“张姐,我们村里条件有点差,还麻烦您亲自来,真是不好意思,快进屋暖和暖和!”边说边推门迎我进去。没想到村委会冬天烧的是炉子,我问:“你们办公的地方也没有暖气吗?”“村
期刊
“我就说,今天喜鹊怎么一个劲地叫,原来是我们家的贵人来到了呀!”  我们一行五人进院子后,正在家洗头的这家女主人,慌忙跑出来拉着帮扶干部的手这样说。  小雪节气刚过,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我们在灵宝市工商联主任科员杜花妮、副主席张晓的陪同下,前去他们帮扶的贫困村——灵宝市西闫乡水泉头村。  从焦村塬往北拐,一路下坡,往沟里下,干净的水泥路拐来拐去,时而对面来一辆车子,很轻松地会车。开车的杜主任说:“
期刊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我们慕名来到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飞云乡闫崖头村采访。  只见这里果树成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个个灰色的苹果袋子挂满枝头,像无数只升起风帆的小帆船,准备扬帆起航。大块大块土地整体连片,规模化经营的果品产业发展链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决胜2020,迈步小康,迫在眉睫,我仿佛看见苹果的笑脸在说:“朋友,您好!我带您去见我的主人,他好忙。”  在靠近东边的山坳,一片大约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