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
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城镇人口从30%上升到70%为快速城市化阶段。同时。城镇化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学术界一般认为城镇化率超过60%就可以认为实现了城市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运动,极大地加速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提出几种现象值得我们在推进我区的城镇化过程中予以关注:一是发达国家中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正比。例如同为工业化国家,意大利城市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停滞在50%多的水平,因而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较美、英、德、法、日等高城市化率大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通过城市化加速期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城市化率从30%上升到70%。大体上英国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韩两国仅用了30多年。三是“有序”还是“无序”决定着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日本、韩国在二战后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城乡二元发展的关系、城镇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城镇基础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关系、公共服务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处理得好,成功地实现了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的平稳过渡。而拉美国家在庄园主土地私有制和新自由主义影响下,人口无序向城市集中,城市无序发展,“城市病”丛生,加剧了经济社会动荡。四是中国的城市化速度目前为世界之最。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率长期徘徊,有的年份还有下降,1980年仅为18.9%,比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但是近25年来,以平均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43%。从城镇化起步转入加速阶段,我国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例如城市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大致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日本、韩国用了30年,我国仅用了22年。另据对我国1995-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分析,10年间GDP年均增长8.58%,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7%,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3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与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大体是2:1。我区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而城镇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说明城镇化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2005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是48%左右,各盟市的情况不同,但都超过了30%而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为地提高或阻挡是不可能的。过度城市化(如拉美国家)或滞后城市化(如计划经济体制下)都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总体发展。作为领导者,关键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好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顺利度过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二、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职能作用的正确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水平、经济实力、竞争能力和品牌形象。城市政府职能发挥得如何,不仅要看具体项目和“战役”目标,更主要的是要看以下几个综合目标能否兼顾的“战略”目标。一是经济目标。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经济集聚。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因为抓住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机遇。城镇化率连续20年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加拿大蒙特利尔因魁北克独立运动,促使许多工商企业外迁,而多伦多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结果两个城市在同一时期一衰一兴。美国的不少城市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认识不足。应对不力,结果造成不少过去依靠采矿、冶金、农产品、传统机械、出海港口的城市持续衰落。二是社会目标。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生活,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城镇集聚人口和产业、提升城镇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前提与保证。现在大家公认的一个规律性数据是城镇基础建设投资要达到GDP的3%-5%以上(根据日本的经验,在某些年份高达7%-10%,)才能使各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因此,要把提供广泛、便捷、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三是环境生态目标。国外城市大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我们现在有条件发挥后发优势,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生态环境,走经济和环境从工作结合到目标双赢的新路。四是特色品牌目标。城镇特色是城市竞争力的象征,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外在标志,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个城镇的品牌和形象是它最大的无形资产,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镇品位,而且能转换成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关于城镇活力的营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城镇发展的差距突出地显现出来。一些城镇为解决投资不足而谋求主动发展,将国外在20世纪后期出现的“城市经营”理论引入我国。基于土地的“非税收”资金成为城镇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使不少城镇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也带来了城镇大型发展、资源浪费、负债过高、形象工程等诸多弊端。发达地区主要以“土地财政”支撑了城镇的短期发展,中西部地区虽然因地价低而缺乏“土地财政”的条件,但也有不少城镇仍以“土地金融”突破了资金制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闸门的严控,“经营土地”成为大忌,“经营城市”的口号也不再时髦。但是就实践而言,暂且避开概念之争和操作偏差,作为城镇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要考虑如何营造和保持长远的活力。才能实现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要抓好以下五个“基础”。
(一)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既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又有差别,各自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和周期。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虽然有的城镇通过突击可以出现暂时繁荣,却难以取得持续发展。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培育企业集群,做大做强城镇经济。
(二)抓住土地这一建设的基础
土地不仅提供城镇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对融资起非常大的作用。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还是体现社会公正、维护稳定的重要方面。国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政府充分控制土地收益的国家,如欧洲、日本、韩国等,其城市发展就比较健康有序。反之,如南美国家土地所有权归庄园主所有,政府对土地缺乏控制权,造成城市无序发展,出现了许多贫民窟。据统计。我国国有资产中土地资产总量达25万亿元,约占7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草原、荒 漠、林地等其它大片土地归国家所有,这为我们管好用好土地资源提供了基本前提。在土地增值收益归社会公平分配的基础上,首先要在征地过程中提高补偿标准。使失地农民有长远的生活保障。同时要做到优地优用,把好的土地资源配置给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发建设项目。目前我区通过市场配置土地的比例太低,大部分土地还是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对城市建设融资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资料显示,在土地出让活动中,拍卖、招标、协议出让三种方式下,地价之比可以达到11:3:1。可见提高土地招、拍、挂的比例,是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健全有序竞争、激励投入建设的体制机制基础
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必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平台,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优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同时必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增强城市的融资能力和发展活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如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约为联邦债券的50%。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财政积累,造成市政公用服务普遍不足。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以及BOT、TOT、TOD、SOD等城市建设融资办法,有效地缓解了资金来源渠道窄的问题。重庆市由于更新了城市发展融资的理念,在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的情况下,仅用几年的时间就跨入国内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
(五)大力发展城镇基础产业
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既是城镇其它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开发一般要经过土地竞购、开发建设、住房消费三次大规模融资。才能完成一个项目的经济循环。引导资金流的作用十分明显。建筑业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的效益和价值。公用服务业是城市文明的最主要体现,不仅领域宽广,而且随着投资与消费活动的循环而永续发展。与城镇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相伴。同时,这三大产业还是居民扩大就业、改善人居环境、降低生活成本的民本产业。因此,如果这三个产业发展不起来,城镇发展就必然处于不活、不快的停滞状态。
四、关于走低成本的城镇化道路
按我国人口峰值16亿预测,城镇化率达到60%时,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约增加5亿人口。依照中国科学院城市报告中“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人,“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人,合计2.5万元,人,城市化所需社会成本达到12.5万亿元。如何降低城镇化成本,事关我国的长远发展。我区的城镇大都基础薄弱,处于后发阶段,更要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努力降低城镇化成本。
低成本并不是低水平,而是要求有超前的发展思路、高起点的建设规划、高质量的工程建设。要本着“不建则已,建则百年不变”的思路谋划城镇建设与发展。
(一)城镇定位要准确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盟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各个城镇首先应明确自身的性质和规模,确定按多大盘子谋划城镇发展,防止世界上许多城市走过的“兴建—繁荣—衰落”的老路。我区城镇大体可分为三类:“大而强”的城市,即具有很强的经济、人口聚集和区域幅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小而强”的城市,即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快,但人口少的中小城市:“小而精”的城市,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不是很好,主要承担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的城市,如一些党政机关所在地,应按照管理和服务功能需要,确定城镇建设规模。
(二)主动做好城镇规划
以“完善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错误滞后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的理念,指导城镇建设和发展。要正确处理规划工作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市场机制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有效办法。但是脱离规划,市场机制也容易导致无序竞争和损失浪费。
(三)明确城市的界限,避免城市无限扩张
现在国内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已采取只定规模和布局,不设时限的编制办法。当城市发展到合理界限后,城市人口的再增长,可通过建设新城、卫星城的办法来解决。避免城市被动式发展、“摊大饼”式蔓延。
(四)坚持一体化规划、建设。适时开展城中村的改造和城边村建设
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不能过早或过晚,太早了因政府、群众、开发商都缺乏资金难以启动。太晚了造成私搭乱建,无序建设,村民院落变成筒子楼、握手楼,人为抬高了改造和拆迁成本。这方面。上海市开展从中心城区直至中心村庄五级空间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五)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对新建建筑物的功能、质量、外观都要按百年大计来要求。对旧有建筑物的拆除报废应进行严格审批。对危旧房的改造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法律法规集中进行。对主要规划地段。在建设条件不具备时,要按照“保护就是政绩”的观念。严加控制。这方面。宁波天—广场、武汉两江交汇地广场、上海南站预留地的严格保护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经验。没有长期的严格控制。就没有现在世界第一流的上海南站。
五、关于城镇规划工作
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都走过大的弯路。突出表现是新建城市过于分散,历史城市过于密集。两种倾向都导致运行和发展成本高。在城市化早期,大批农民自发流入城市。只建设不规划。造成城市膨胀、生活条件恶化和瘟疫流行,城市规划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历经空想城市论、“田园城市”论、“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论等曲折发展。逐渐走上科学规划的道路。西方一些历史名城如巴黎、圣彼得堡、伦敦、莫斯科等城市,由于政府的规划职能得到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使得城市风貌几百年犹存。当前西方新出现的城市规划思潮,有些是对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以免亦步亦趋,重蹈覆辙。特别是强调宜居性的“新城市主义”、强调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精明增长”等。有助于我们结合建设领域工作的实践,更好地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先进性。
国外一些新建城市的规划工作,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虽然是通过国际招标一次规划定型,完全照图建设。号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城市,但是却因为建筑物的过度分散和低层低密度而被后人称为“建在车轮上的大村庄”。再如华盛顿,虽然建筑艺术发 挥得比较好。但因布局分散,大大提高了能源消耗和城市运行成本。再如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主城区因规划精良而成为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唯一现代城市。但在其几十公里以外大大小小的卫星城,虽然建城只有二三十年。但是由于既未纳入建都规划,也没有开展自己的城市规划工作,结果现在全部呈现出杂乱无章的面貌。近几年虽设立城市规划主管机关进行整治。但为时已晚,难以奏效。那些建城历史较长的特大城市,规划滞后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例如美国纽约市。从经济上讲其地位极为重要。影响着全球经济命脉。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是失败的,因过度依靠市场机制决定项目建设。规划失控。建筑物间几乎没有空隙,许多街道已经名不副实。如“大墙街(Wall street)”无墙,“宽马路(Broad way)”不宽,“林荫道(Avenue)”无树。建筑物密度过大,功能单一,交通拥堵,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巨型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等,更是由于规划失控。无序建设,造成“城市病”丛生。
我国城镇规划工作普遍滞后,缺乏前瞻性,对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城镇规划被迫不断修编。无形中形成“摊大饼”,改造不完的城中村不断出现,重复建设、反复拆建的现象非常普遍,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近年来有的学者针对城镇规划工作被动和无效的局面。提出优先保护水源、绿地等“不建设区域”的“反规划”理论,从反面提醒我们应对规划工作给予更大重视。
城市规划工作要以法的权威覆盖所有区域、所有建筑物的全范围。贯穿于建设、管理、违规整治、风貌营造等全过程。制定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使规划更加符合规律,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执行力是规划成败的重要一环。一些欧洲名城正是由于即使是再小的建筑物。其新建、改建和拆除也都需要严格审查批准的规定,才使历史遗存和原有风貌得以保存,而南美的几大城市,一方面私搭滥建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妨碍公共建设的建筑物无力拆除,造成了现在杂乱无章的城市面貌。
六、关于“城市病”的预防
“城市病”不是某一个国家所特有的,尽管各国“城市病”的症状各异,程度不一。但都有过受其危害的经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城市病”往往来势凶猛。一般认为在城市化水平进入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出现了国际上通行定义的“城市病”:一是人口膨胀。城镇缺乏对人口、就业、社会服务的支撑能力。在强大的人口压力下。城镇的内在发展动力被窒息。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存条件。特别是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动辄出现上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使“城市病”积重难返。二是交通拥堵。目前虽然发达国家已初步缓解,但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尚无根治良方。三是环境污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境污染正处于加重趋势。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特别表现为住宅短缺、房价畸高;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青少年失学现象严重。五是城市贫困。表现在失业率高,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与住宅短缺、土地失控结合起来。形成“贫民窟”。当前我区城镇化正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也是“城市病”的易发阶段。虽然尚未出现典型的“城市病”,但各种因素都存在。必须未雨绸缪。加强防范。
“城市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提高人均市政设施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二是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大容量交通工具,道路和停车场要有足够的用地规划,做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型建筑都要有地下停车场。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节能、节水、省地和循环型城市,包括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垃圾回收利用、大气污染的治理等。四是提高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六是城乡结合部一体化发展,防止郊区村庄失控,向“贫民窟”演变。
七、关于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
城乡结合部集中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目前,城乡结合部规划滞后、建筑混乱、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紧迫任务。
城乡结合部出现发展断层,是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只是表现形式、严重程度、解决办法各有不同。例如,南美国家大大小小的贫民窟。是城乡发展失衡的极端形式,虽然历届政府多次采用过安置、驱赶和拦截等多种办法,都难以奏效,至今找不到解决的途径。美国城郊的自由发展。造成“城市蔓延”,城市空心化和郊区化并存,公共服务难以发展,不仅浪费土地和能源。而且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法国前年因城郊发展失衡而引发全国性骚乱。使全世界为之震惊。相比之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平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们在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之时,主动、积极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问题。可以一举多得。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方针首先在城乡结合部全面贯彻。二是改变城中村居民身在城中,但却享受不到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的不合理状况。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城中村改造,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降低城镇化成本。四是率先开展郊区农村的中心村庄建设,带动自然村适度集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为了便于对城乡结合部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城乡结合部可以分为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城市建成区外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空间地带的“城边村”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市域内的“城郊村”三个层次。对现有“城中村”,按城区要求进行改造:对现有“城边村”(即未来的城中村),先行规划,加强控制,严禁各种私搭乱建,条件成熟时按新型社区开展建设。对其它城郊村,不再轻易变为城区,按照适当收缩、集中建设的原则,先行开展中心村庄的规划建设。
一要认真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借鉴上海市城乡一体规划的经验。切实改变规划部门只管城不管乡的状态。“城中村”、“城边村”以及交通要道两侧的普通农村要统一纳入城市规划控制,各项建设必须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禁止不符合规划的各类建设活动。
二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经济社 会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兴建设施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及现代加工物流园区,跟进城市,带动远郊。各类专项资金要优先投入城乡结合部地区,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允许村民和集体以原有建设用地、现有资产入股的形式,与城镇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组成新的股份制企业。
三要加快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步伐,促使路、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地区延伸。
四要深化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推进村改居、乡改街、农村户口改城镇户口等各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二元结构向一元化方向迈进。
五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安居、就业、教育、医疗等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六要切实加强领导。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城镇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分工负责,调动有关部门的力量,共同抓好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
八、关于城镇风貌特色塑造
当前,在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方面,认识上要不断深化,操作上要把握正确方向。首先。要认识和把握“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关系,把现代建筑具有的功能、技术、材料、结构、经济等先进性与后现代建筑倡导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和创新,塑造特色,既要防止继续抄搬克隆那些呆板雷同的现代建筑,又要反对张扬怪异的“后现代”作品,还要防止简单化、庸俗化的仿古和克隆民居。
其次,把组织领导、专家创新与公众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艺术既然是公共艺术,就要反映社会公众的共同追求,接受群众的评判和历史的检验。因此,必须加强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争取达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和好评。
再次,要全面把握特色主调的各项要求。塑造我区城镇特色主调的五项要求。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在这里再强调一下。
第一。舒展的城镇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形成我区城镇持久保留的特色,而且有助于预防和治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通病。这方面各地都有明显成效。但是,如何更加严格控制现有生态绿地,如何使建筑群的天际线更加美观,如何制止规划控制的死角,包括机关大院的乱插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
第二,生态自然的绿地广场。这一点各地普遍控制得较好,基本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硬化水平和人工草坪的倾向,盲目摩仿罗马柱和亭台楼阁的也少了,反映地域特点的规划设计多起来了。但是如何把草、灌、乔组合的自然特色和雕塑、构建物点缀的文化特色更好地融合起来。还有待加强。
第三,清新悦目的城镇色彩。我们主张一般要选择白色系列为基本色调,适当缀以当地群众喜好的其他颜色。对个别建筑物的不协调色调,应及时加以制止。
第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造型。这一条普遍感到很难。难就难在需要高度的艺术创造性。我在莫斯科见到的两个近几年新搞的建筑群。感到是较为完美的现代西方建筑与“斯大林巴洛克”的组合,其中也透出一些东方建筑的神韵。其基本风貌是挺拔的高楼以直线为主,加以曲线形的装饰装修,再以低层圆型、半圆等曲线型建筑物搭配,较好地处理了圆与方、直与曲的组合关系。上海党校海兴大厦高低对应,方中带圆,直曲结合,美感、动感、地域感、现代感都很强。一般来讲。以美国引领的现代建筑。多以直线造型为主,而圆形与曲线形的造型。是体现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透视出波状起伏的草原、蓝天白云形成的苍穹,古往今来的穹庐以及众多地方用具所包含的底蕴。现在国内外都流行对建筑物顶部进行装饰来体现美感与特色。但是在我区应注意一般不要采用将写实性的蒙古包造型置于楼顶的简单化做法。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所谓蒙古包式建筑,都没有真正体现出蒙古包特有的造型,既无形似更无神似。说明在建筑特色方面用写实性的手法是难以表现成功的。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形成新的干城一面。正确的做法应是从蒙古包等草原特有的物品中抽象出艺术化的建筑符号和建筑语言,来创造性、多样性地体现草原特色。
第五。丰富多彩的装饰装修。把民族形式的图案大胆用于建筑物的内外装修。可以说是我区的一个创造。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在营造以蒙元文化为基调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色风貌的过程中,运用少数民族喜爱的图案进行市容整治,对全区有很大启示。需要注意的是,应进一步挖掘取材的多样化和技术手段的多样化,花边、云图、冠饰、文艺作品。生产生活用具以及雕刻、镶嵌、雕塑、组合、瓷艺、彩绘、铁艺等都可广泛采用。另外应注意把握适当的度,既要大胆装修,又要防止过分繁琐。历史上巴洛克风格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很少采用了,原因之一就是过分装饰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而且往往耗资巨大。一般而言,旧有建筑物整治主要采用装修、装饰的办法。新建筑应通过营造特色造型轮廓为主,适度采用装饰装修来体现特色为宜。
九、关于商务圈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我区城镇也遇到了其他城市普遍存在的如何聚集人气、建设商务活动中心的问题。一些传统的老商业街由于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城镇发展重心外移等原因。出现了萎缩现象。而一些新建城区由于商业商务设施迟迟跟不上来,城镇服务和辐射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发挥。而且出现了钟摆式的交通阻塞。如何通过新型商务中心的营造来带动城镇持续发展,扩大城市功能的扩散范围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重庆市商圈建设的启示
去年4月,我们在重庆市考察时,了解到该市正在进行一个CBD(中央商务区)和九个商圈的规划建设。朝天门广场通过江底隧道连接左岸共同构成的CBD已经完成规划,准备建成长江中上游最具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全市9个城区都在开展规模不等、功能各有侧重、发展途径各不相同的商圈。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沙坪坝、杨家坪五大商圈,商务商业活动已初具规模。成为各区域重要的客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地。解放碑商圈原来是传统的商业街,近几年不仅提升了商贸业态。而且增加了金融、通讯、餐饮、宾馆、旅游、中介、商住等多种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28家进驻重庆,其中有20家设在解放碑附近。该商圈内常住人口7万人,日常流动人口30万人,节假日可达90万人,实际上已具有小型CBD的功能,但由于重庆市另有CBD规划,该地仍称为商圈。江北区的观音桥商圈是县改区后,利用原有广场进行重新规划(包括金融、商贸、居住、文化、餐饮、办公等功能多样、各有侧重的四个分区)。由几家民营商贸及房地产企业 率先入驻。带动发展起来的。区政府下设的商圈建设办公室,统管划定区域的规划和建设。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初具规模。
(二)北京金源世纪城开发建设的启示
北京四季青人民公社曾经久负盛名。前些年以“锦绣大地”的都市农业誉满全国。现在又以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成为西四环的发展亮点。2000年金源集团入驻后,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启动开发项目,短短的五年内,带动周边商贸、居住、写字楼、酒店、休闲娱乐等各种建筑物不断出现,以商品住宅为主,各种服务功能基本齐备的新街区正在形成。
(三)大都市CBD建设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形成的纽约曼哈顿CBD,由华尔街金融区、中城豪华商住区等重要街区组成。世界著名的几十家金融企业和几百家大公司总部集中于此,不仅使纽约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再如,东京新宿、巴黎拉德方斯、伦敦金融城、香港中环等,都对城市发展和对全球经济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CBD的范围和功能有模糊化和分散化的趋势。我国不少大城市都在近年来开展了CBD的规划与建设。例如北京市国贸周边、上海陆家嘴的CBD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沈阳都在搞CBD的规划和建设。统观国内外CBD建设和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到只有国际性、全国性影响力的城市才有可能建设典型意义上的CBD。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世界上并没有功能完全齐备的CBD。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中,CBD不是唯一能发挥现代商务功能的形式。例如在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市CBD大规划建设的同时,其他各区也都在形成事实上的商务中心区域(包括东城的王府井、西城金融街等)。再如,上海市虽然规划建设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国际CBD,但是同时又规划建设了围绕人民广场的市级中心区和其它四个市级副中心区以及众多的区级中心区,这些中心区除商业商务功能外。还增加了行政、文化、社会管理功能。
(四)我区大中城市商务中心的适宜发展模式——商务圈 从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律来讲,大中城市都需要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务中心来带动城市的发展和增强对外辐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不多,如何选择内容、形式都比较贴切的概念,如何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和建设,尚处于探讨阶段。相比而言,商务圈这一名称涵盖性强。适于大多数大中城市发展。与传统的商业街相比。商务圈不仅要求原有零售商业提升业态,而且可以包含所有需要增加的服务与消费功能:与流行的室内购物街(shopping mall)相比,商务圈不仅功能更加齐全,而且提供服务的主体规模更大,数量更多;与过去沿用的商圈相比。不仅突破了原来仅指“商场吸引商流半径”的狭意内含,而且变成了实体区域:与典型意义的中央商务区(CBD)相比,商务圈功能相似,但范围较小。更适合于普通城市。因此。可以说商务圈能够综合发挥其他同类概念所包含的各种商业中心作用和商务(公务)中心作用,应当引起我区大中城市的关注和研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和建设。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城镇人口从30%上升到70%为快速城市化阶段。同时。城镇化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学术界一般认为城镇化率超过60%就可以认为实现了城市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运动,极大地加速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提出几种现象值得我们在推进我区的城镇化过程中予以关注:一是发达国家中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正比。例如同为工业化国家,意大利城市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停滞在50%多的水平,因而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较美、英、德、法、日等高城市化率大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通过城市化加速期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城市化率从30%上升到70%。大体上英国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韩两国仅用了30多年。三是“有序”还是“无序”决定着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日本、韩国在二战后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城乡二元发展的关系、城镇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城镇基础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关系、公共服务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处理得好,成功地实现了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的平稳过渡。而拉美国家在庄园主土地私有制和新自由主义影响下,人口无序向城市集中,城市无序发展,“城市病”丛生,加剧了经济社会动荡。四是中国的城市化速度目前为世界之最。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率长期徘徊,有的年份还有下降,1980年仅为18.9%,比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但是近25年来,以平均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43%。从城镇化起步转入加速阶段,我国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例如城市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大致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日本、韩国用了30年,我国仅用了22年。另据对我国1995-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分析,10年间GDP年均增长8.58%,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7%,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3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与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大体是2:1。我区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而城镇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说明城镇化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2005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是48%左右,各盟市的情况不同,但都超过了30%而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为地提高或阻挡是不可能的。过度城市化(如拉美国家)或滞后城市化(如计划经济体制下)都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总体发展。作为领导者,关键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好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顺利度过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二、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职能作用的正确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水平、经济实力、竞争能力和品牌形象。城市政府职能发挥得如何,不仅要看具体项目和“战役”目标,更主要的是要看以下几个综合目标能否兼顾的“战略”目标。一是经济目标。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经济集聚。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因为抓住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机遇。城镇化率连续20年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加拿大蒙特利尔因魁北克独立运动,促使许多工商企业外迁,而多伦多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结果两个城市在同一时期一衰一兴。美国的不少城市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认识不足。应对不力,结果造成不少过去依靠采矿、冶金、农产品、传统机械、出海港口的城市持续衰落。二是社会目标。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生活,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城镇集聚人口和产业、提升城镇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前提与保证。现在大家公认的一个规律性数据是城镇基础建设投资要达到GDP的3%-5%以上(根据日本的经验,在某些年份高达7%-10%,)才能使各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因此,要把提供广泛、便捷、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三是环境生态目标。国外城市大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我们现在有条件发挥后发优势,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生态环境,走经济和环境从工作结合到目标双赢的新路。四是特色品牌目标。城镇特色是城市竞争力的象征,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外在标志,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个城镇的品牌和形象是它最大的无形资产,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镇品位,而且能转换成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关于城镇活力的营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城镇发展的差距突出地显现出来。一些城镇为解决投资不足而谋求主动发展,将国外在20世纪后期出现的“城市经营”理论引入我国。基于土地的“非税收”资金成为城镇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使不少城镇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也带来了城镇大型发展、资源浪费、负债过高、形象工程等诸多弊端。发达地区主要以“土地财政”支撑了城镇的短期发展,中西部地区虽然因地价低而缺乏“土地财政”的条件,但也有不少城镇仍以“土地金融”突破了资金制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闸门的严控,“经营土地”成为大忌,“经营城市”的口号也不再时髦。但是就实践而言,暂且避开概念之争和操作偏差,作为城镇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要考虑如何营造和保持长远的活力。才能实现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要抓好以下五个“基础”。
(一)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既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又有差别,各自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和周期。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虽然有的城镇通过突击可以出现暂时繁荣,却难以取得持续发展。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培育企业集群,做大做强城镇经济。
(二)抓住土地这一建设的基础
土地不仅提供城镇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对融资起非常大的作用。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还是体现社会公正、维护稳定的重要方面。国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政府充分控制土地收益的国家,如欧洲、日本、韩国等,其城市发展就比较健康有序。反之,如南美国家土地所有权归庄园主所有,政府对土地缺乏控制权,造成城市无序发展,出现了许多贫民窟。据统计。我国国有资产中土地资产总量达25万亿元,约占7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草原、荒 漠、林地等其它大片土地归国家所有,这为我们管好用好土地资源提供了基本前提。在土地增值收益归社会公平分配的基础上,首先要在征地过程中提高补偿标准。使失地农民有长远的生活保障。同时要做到优地优用,把好的土地资源配置给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发建设项目。目前我区通过市场配置土地的比例太低,大部分土地还是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对城市建设融资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资料显示,在土地出让活动中,拍卖、招标、协议出让三种方式下,地价之比可以达到11:3:1。可见提高土地招、拍、挂的比例,是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健全有序竞争、激励投入建设的体制机制基础
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必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平台,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优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同时必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增强城市的融资能力和发展活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如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约为联邦债券的50%。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财政积累,造成市政公用服务普遍不足。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以及BOT、TOT、TOD、SOD等城市建设融资办法,有效地缓解了资金来源渠道窄的问题。重庆市由于更新了城市发展融资的理念,在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的情况下,仅用几年的时间就跨入国内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
(五)大力发展城镇基础产业
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既是城镇其它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开发一般要经过土地竞购、开发建设、住房消费三次大规模融资。才能完成一个项目的经济循环。引导资金流的作用十分明显。建筑业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的效益和价值。公用服务业是城市文明的最主要体现,不仅领域宽广,而且随着投资与消费活动的循环而永续发展。与城镇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相伴。同时,这三大产业还是居民扩大就业、改善人居环境、降低生活成本的民本产业。因此,如果这三个产业发展不起来,城镇发展就必然处于不活、不快的停滞状态。
四、关于走低成本的城镇化道路
按我国人口峰值16亿预测,城镇化率达到60%时,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约增加5亿人口。依照中国科学院城市报告中“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人,“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人,合计2.5万元,人,城市化所需社会成本达到12.5万亿元。如何降低城镇化成本,事关我国的长远发展。我区的城镇大都基础薄弱,处于后发阶段,更要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努力降低城镇化成本。
低成本并不是低水平,而是要求有超前的发展思路、高起点的建设规划、高质量的工程建设。要本着“不建则已,建则百年不变”的思路谋划城镇建设与发展。
(一)城镇定位要准确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盟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各个城镇首先应明确自身的性质和规模,确定按多大盘子谋划城镇发展,防止世界上许多城市走过的“兴建—繁荣—衰落”的老路。我区城镇大体可分为三类:“大而强”的城市,即具有很强的经济、人口聚集和区域幅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小而强”的城市,即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快,但人口少的中小城市:“小而精”的城市,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不是很好,主要承担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的城市,如一些党政机关所在地,应按照管理和服务功能需要,确定城镇建设规模。
(二)主动做好城镇规划
以“完善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错误滞后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的理念,指导城镇建设和发展。要正确处理规划工作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市场机制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有效办法。但是脱离规划,市场机制也容易导致无序竞争和损失浪费。
(三)明确城市的界限,避免城市无限扩张
现在国内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已采取只定规模和布局,不设时限的编制办法。当城市发展到合理界限后,城市人口的再增长,可通过建设新城、卫星城的办法来解决。避免城市被动式发展、“摊大饼”式蔓延。
(四)坚持一体化规划、建设。适时开展城中村的改造和城边村建设
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不能过早或过晚,太早了因政府、群众、开发商都缺乏资金难以启动。太晚了造成私搭乱建,无序建设,村民院落变成筒子楼、握手楼,人为抬高了改造和拆迁成本。这方面。上海市开展从中心城区直至中心村庄五级空间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五)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对新建建筑物的功能、质量、外观都要按百年大计来要求。对旧有建筑物的拆除报废应进行严格审批。对危旧房的改造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法律法规集中进行。对主要规划地段。在建设条件不具备时,要按照“保护就是政绩”的观念。严加控制。这方面。宁波天—广场、武汉两江交汇地广场、上海南站预留地的严格保护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经验。没有长期的严格控制。就没有现在世界第一流的上海南站。
五、关于城镇规划工作
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都走过大的弯路。突出表现是新建城市过于分散,历史城市过于密集。两种倾向都导致运行和发展成本高。在城市化早期,大批农民自发流入城市。只建设不规划。造成城市膨胀、生活条件恶化和瘟疫流行,城市规划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历经空想城市论、“田园城市”论、“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论等曲折发展。逐渐走上科学规划的道路。西方一些历史名城如巴黎、圣彼得堡、伦敦、莫斯科等城市,由于政府的规划职能得到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使得城市风貌几百年犹存。当前西方新出现的城市规划思潮,有些是对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以免亦步亦趋,重蹈覆辙。特别是强调宜居性的“新城市主义”、强调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精明增长”等。有助于我们结合建设领域工作的实践,更好地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先进性。
国外一些新建城市的规划工作,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虽然是通过国际招标一次规划定型,完全照图建设。号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城市,但是却因为建筑物的过度分散和低层低密度而被后人称为“建在车轮上的大村庄”。再如华盛顿,虽然建筑艺术发 挥得比较好。但因布局分散,大大提高了能源消耗和城市运行成本。再如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主城区因规划精良而成为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唯一现代城市。但在其几十公里以外大大小小的卫星城,虽然建城只有二三十年。但是由于既未纳入建都规划,也没有开展自己的城市规划工作,结果现在全部呈现出杂乱无章的面貌。近几年虽设立城市规划主管机关进行整治。但为时已晚,难以奏效。那些建城历史较长的特大城市,规划滞后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例如美国纽约市。从经济上讲其地位极为重要。影响着全球经济命脉。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是失败的,因过度依靠市场机制决定项目建设。规划失控。建筑物间几乎没有空隙,许多街道已经名不副实。如“大墙街(Wall street)”无墙,“宽马路(Broad way)”不宽,“林荫道(Avenue)”无树。建筑物密度过大,功能单一,交通拥堵,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巨型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等,更是由于规划失控。无序建设,造成“城市病”丛生。
我国城镇规划工作普遍滞后,缺乏前瞻性,对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城镇规划被迫不断修编。无形中形成“摊大饼”,改造不完的城中村不断出现,重复建设、反复拆建的现象非常普遍,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近年来有的学者针对城镇规划工作被动和无效的局面。提出优先保护水源、绿地等“不建设区域”的“反规划”理论,从反面提醒我们应对规划工作给予更大重视。
城市规划工作要以法的权威覆盖所有区域、所有建筑物的全范围。贯穿于建设、管理、违规整治、风貌营造等全过程。制定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使规划更加符合规律,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执行力是规划成败的重要一环。一些欧洲名城正是由于即使是再小的建筑物。其新建、改建和拆除也都需要严格审查批准的规定,才使历史遗存和原有风貌得以保存,而南美的几大城市,一方面私搭滥建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妨碍公共建设的建筑物无力拆除,造成了现在杂乱无章的城市面貌。
六、关于“城市病”的预防
“城市病”不是某一个国家所特有的,尽管各国“城市病”的症状各异,程度不一。但都有过受其危害的经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城市病”往往来势凶猛。一般认为在城市化水平进入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出现了国际上通行定义的“城市病”:一是人口膨胀。城镇缺乏对人口、就业、社会服务的支撑能力。在强大的人口压力下。城镇的内在发展动力被窒息。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存条件。特别是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动辄出现上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使“城市病”积重难返。二是交通拥堵。目前虽然发达国家已初步缓解,但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尚无根治良方。三是环境污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境污染正处于加重趋势。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特别表现为住宅短缺、房价畸高;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青少年失学现象严重。五是城市贫困。表现在失业率高,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与住宅短缺、土地失控结合起来。形成“贫民窟”。当前我区城镇化正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也是“城市病”的易发阶段。虽然尚未出现典型的“城市病”,但各种因素都存在。必须未雨绸缪。加强防范。
“城市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提高人均市政设施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二是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大容量交通工具,道路和停车场要有足够的用地规划,做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型建筑都要有地下停车场。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节能、节水、省地和循环型城市,包括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垃圾回收利用、大气污染的治理等。四是提高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六是城乡结合部一体化发展,防止郊区村庄失控,向“贫民窟”演变。
七、关于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
城乡结合部集中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目前,城乡结合部规划滞后、建筑混乱、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紧迫任务。
城乡结合部出现发展断层,是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只是表现形式、严重程度、解决办法各有不同。例如,南美国家大大小小的贫民窟。是城乡发展失衡的极端形式,虽然历届政府多次采用过安置、驱赶和拦截等多种办法,都难以奏效,至今找不到解决的途径。美国城郊的自由发展。造成“城市蔓延”,城市空心化和郊区化并存,公共服务难以发展,不仅浪费土地和能源。而且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法国前年因城郊发展失衡而引发全国性骚乱。使全世界为之震惊。相比之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平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们在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之时,主动、积极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问题。可以一举多得。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方针首先在城乡结合部全面贯彻。二是改变城中村居民身在城中,但却享受不到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的不合理状况。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城中村改造,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降低城镇化成本。四是率先开展郊区农村的中心村庄建设,带动自然村适度集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为了便于对城乡结合部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城乡结合部可以分为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城市建成区外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空间地带的“城边村”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市域内的“城郊村”三个层次。对现有“城中村”,按城区要求进行改造:对现有“城边村”(即未来的城中村),先行规划,加强控制,严禁各种私搭乱建,条件成熟时按新型社区开展建设。对其它城郊村,不再轻易变为城区,按照适当收缩、集中建设的原则,先行开展中心村庄的规划建设。
一要认真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借鉴上海市城乡一体规划的经验。切实改变规划部门只管城不管乡的状态。“城中村”、“城边村”以及交通要道两侧的普通农村要统一纳入城市规划控制,各项建设必须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禁止不符合规划的各类建设活动。
二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经济社 会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兴建设施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及现代加工物流园区,跟进城市,带动远郊。各类专项资金要优先投入城乡结合部地区,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允许村民和集体以原有建设用地、现有资产入股的形式,与城镇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组成新的股份制企业。
三要加快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步伐,促使路、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地区延伸。
四要深化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推进村改居、乡改街、农村户口改城镇户口等各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二元结构向一元化方向迈进。
五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安居、就业、教育、医疗等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六要切实加强领导。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城镇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分工负责,调动有关部门的力量,共同抓好城乡结合部的协调发展。
八、关于城镇风貌特色塑造
当前,在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方面,认识上要不断深化,操作上要把握正确方向。首先。要认识和把握“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关系,把现代建筑具有的功能、技术、材料、结构、经济等先进性与后现代建筑倡导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和创新,塑造特色,既要防止继续抄搬克隆那些呆板雷同的现代建筑,又要反对张扬怪异的“后现代”作品,还要防止简单化、庸俗化的仿古和克隆民居。
其次,把组织领导、专家创新与公众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艺术既然是公共艺术,就要反映社会公众的共同追求,接受群众的评判和历史的检验。因此,必须加强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争取达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和好评。
再次,要全面把握特色主调的各项要求。塑造我区城镇特色主调的五项要求。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在这里再强调一下。
第一。舒展的城镇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形成我区城镇持久保留的特色,而且有助于预防和治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通病。这方面各地都有明显成效。但是,如何更加严格控制现有生态绿地,如何使建筑群的天际线更加美观,如何制止规划控制的死角,包括机关大院的乱插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
第二,生态自然的绿地广场。这一点各地普遍控制得较好,基本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硬化水平和人工草坪的倾向,盲目摩仿罗马柱和亭台楼阁的也少了,反映地域特点的规划设计多起来了。但是如何把草、灌、乔组合的自然特色和雕塑、构建物点缀的文化特色更好地融合起来。还有待加强。
第三,清新悦目的城镇色彩。我们主张一般要选择白色系列为基本色调,适当缀以当地群众喜好的其他颜色。对个别建筑物的不协调色调,应及时加以制止。
第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造型。这一条普遍感到很难。难就难在需要高度的艺术创造性。我在莫斯科见到的两个近几年新搞的建筑群。感到是较为完美的现代西方建筑与“斯大林巴洛克”的组合,其中也透出一些东方建筑的神韵。其基本风貌是挺拔的高楼以直线为主,加以曲线形的装饰装修,再以低层圆型、半圆等曲线型建筑物搭配,较好地处理了圆与方、直与曲的组合关系。上海党校海兴大厦高低对应,方中带圆,直曲结合,美感、动感、地域感、现代感都很强。一般来讲。以美国引领的现代建筑。多以直线造型为主,而圆形与曲线形的造型。是体现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透视出波状起伏的草原、蓝天白云形成的苍穹,古往今来的穹庐以及众多地方用具所包含的底蕴。现在国内外都流行对建筑物顶部进行装饰来体现美感与特色。但是在我区应注意一般不要采用将写实性的蒙古包造型置于楼顶的简单化做法。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所谓蒙古包式建筑,都没有真正体现出蒙古包特有的造型,既无形似更无神似。说明在建筑特色方面用写实性的手法是难以表现成功的。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形成新的干城一面。正确的做法应是从蒙古包等草原特有的物品中抽象出艺术化的建筑符号和建筑语言,来创造性、多样性地体现草原特色。
第五。丰富多彩的装饰装修。把民族形式的图案大胆用于建筑物的内外装修。可以说是我区的一个创造。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在营造以蒙元文化为基调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色风貌的过程中,运用少数民族喜爱的图案进行市容整治,对全区有很大启示。需要注意的是,应进一步挖掘取材的多样化和技术手段的多样化,花边、云图、冠饰、文艺作品。生产生活用具以及雕刻、镶嵌、雕塑、组合、瓷艺、彩绘、铁艺等都可广泛采用。另外应注意把握适当的度,既要大胆装修,又要防止过分繁琐。历史上巴洛克风格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很少采用了,原因之一就是过分装饰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而且往往耗资巨大。一般而言,旧有建筑物整治主要采用装修、装饰的办法。新建筑应通过营造特色造型轮廓为主,适度采用装饰装修来体现特色为宜。
九、关于商务圈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我区城镇也遇到了其他城市普遍存在的如何聚集人气、建设商务活动中心的问题。一些传统的老商业街由于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城镇发展重心外移等原因。出现了萎缩现象。而一些新建城区由于商业商务设施迟迟跟不上来,城镇服务和辐射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发挥。而且出现了钟摆式的交通阻塞。如何通过新型商务中心的营造来带动城镇持续发展,扩大城市功能的扩散范围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重庆市商圈建设的启示
去年4月,我们在重庆市考察时,了解到该市正在进行一个CBD(中央商务区)和九个商圈的规划建设。朝天门广场通过江底隧道连接左岸共同构成的CBD已经完成规划,准备建成长江中上游最具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全市9个城区都在开展规模不等、功能各有侧重、发展途径各不相同的商圈。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沙坪坝、杨家坪五大商圈,商务商业活动已初具规模。成为各区域重要的客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地。解放碑商圈原来是传统的商业街,近几年不仅提升了商贸业态。而且增加了金融、通讯、餐饮、宾馆、旅游、中介、商住等多种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28家进驻重庆,其中有20家设在解放碑附近。该商圈内常住人口7万人,日常流动人口30万人,节假日可达90万人,实际上已具有小型CBD的功能,但由于重庆市另有CBD规划,该地仍称为商圈。江北区的观音桥商圈是县改区后,利用原有广场进行重新规划(包括金融、商贸、居住、文化、餐饮、办公等功能多样、各有侧重的四个分区)。由几家民营商贸及房地产企业 率先入驻。带动发展起来的。区政府下设的商圈建设办公室,统管划定区域的规划和建设。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初具规模。
(二)北京金源世纪城开发建设的启示
北京四季青人民公社曾经久负盛名。前些年以“锦绣大地”的都市农业誉满全国。现在又以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成为西四环的发展亮点。2000年金源集团入驻后,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启动开发项目,短短的五年内,带动周边商贸、居住、写字楼、酒店、休闲娱乐等各种建筑物不断出现,以商品住宅为主,各种服务功能基本齐备的新街区正在形成。
(三)大都市CBD建设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形成的纽约曼哈顿CBD,由华尔街金融区、中城豪华商住区等重要街区组成。世界著名的几十家金融企业和几百家大公司总部集中于此,不仅使纽约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再如,东京新宿、巴黎拉德方斯、伦敦金融城、香港中环等,都对城市发展和对全球经济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CBD的范围和功能有模糊化和分散化的趋势。我国不少大城市都在近年来开展了CBD的规划与建设。例如北京市国贸周边、上海陆家嘴的CBD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沈阳都在搞CBD的规划和建设。统观国内外CBD建设和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到只有国际性、全国性影响力的城市才有可能建设典型意义上的CBD。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世界上并没有功能完全齐备的CBD。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中,CBD不是唯一能发挥现代商务功能的形式。例如在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市CBD大规划建设的同时,其他各区也都在形成事实上的商务中心区域(包括东城的王府井、西城金融街等)。再如,上海市虽然规划建设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国际CBD,但是同时又规划建设了围绕人民广场的市级中心区和其它四个市级副中心区以及众多的区级中心区,这些中心区除商业商务功能外。还增加了行政、文化、社会管理功能。
(四)我区大中城市商务中心的适宜发展模式——商务圈 从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律来讲,大中城市都需要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务中心来带动城市的发展和增强对外辐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不多,如何选择内容、形式都比较贴切的概念,如何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和建设,尚处于探讨阶段。相比而言,商务圈这一名称涵盖性强。适于大多数大中城市发展。与传统的商业街相比。商务圈不仅要求原有零售商业提升业态,而且可以包含所有需要增加的服务与消费功能:与流行的室内购物街(shopping mall)相比,商务圈不仅功能更加齐全,而且提供服务的主体规模更大,数量更多;与过去沿用的商圈相比。不仅突破了原来仅指“商场吸引商流半径”的狭意内含,而且变成了实体区域:与典型意义的中央商务区(CBD)相比,商务圈功能相似,但范围较小。更适合于普通城市。因此。可以说商务圈能够综合发挥其他同类概念所包含的各种商业中心作用和商务(公务)中心作用,应当引起我区大中城市的关注和研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和建设。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