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良好的自信心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为中国地理学理论和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场所,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阵地”。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经济规律,寻找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合理布局和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和合理开发自然潜力。因此,地理教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常见报端披露一些当代学生因心理脆弱缺乏自信,或承受力不强、应变能力太差而演绎出一幕幕悲剧,其结果的惨痛令多少至爱亲朋心碎。青少年时期是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时期,其不成熟性表现在多方面,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才会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动机是形成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和家庭能促使其产生适应性学习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导致他们形成发展性的学习需求,而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诱导,教师给予学生的充分肯定、激励的目光和语言都能使其产生自信和过程性学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过程性需要才真正地激发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欲望。学生处于最佳动机状态,就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并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所创新并富有成效。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以强化思维动机,培养创造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证实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激发创新的动机。
二、精心设计教学,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各种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精心设计教学,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是前提。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教师和在权利和义务上应是等同的地位,学生的思想及意见、情感和体验、意志及愿望、行为方式等应得到同样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机会。由于学生尚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大力促进学生个体积极进取、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放讨论,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也就是说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标新立异。
新课程中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以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地理考察、社会实践等,实施实践教学。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地理考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安排实践活动,如组织多种形成的兴趣小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野外考察,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和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良好的自信心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为中国地理学理论和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场所,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阵地”。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经济规律,寻找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合理布局和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和合理开发自然潜力。因此,地理教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常见报端披露一些当代学生因心理脆弱缺乏自信,或承受力不强、应变能力太差而演绎出一幕幕悲剧,其结果的惨痛令多少至爱亲朋心碎。青少年时期是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时期,其不成熟性表现在多方面,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才会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动机是形成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和家庭能促使其产生适应性学习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导致他们形成发展性的学习需求,而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诱导,教师给予学生的充分肯定、激励的目光和语言都能使其产生自信和过程性学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过程性需要才真正地激发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欲望。学生处于最佳动机状态,就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并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所创新并富有成效。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以强化思维动机,培养创造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证实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激发创新的动机。
二、精心设计教学,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各种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精心设计教学,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是前提。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教师和在权利和义务上应是等同的地位,学生的思想及意见、情感和体验、意志及愿望、行为方式等应得到同样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机会。由于学生尚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大力促进学生个体积极进取、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放讨论,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也就是说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标新立异。
新课程中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以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地理考察、社会实践等,实施实践教学。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地理考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安排实践活动,如组织多种形成的兴趣小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野外考察,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和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