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城镇化速率迅速增加,城市公共场所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城市公共场所作为体育、文化以及聚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必然会有高密度人群聚集,存在人群踩踏的风险。相比于普通事故来说,人群踩踏事故存在许多的特性,如不确定性、规模庞大、难以控制等,严重威胁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踩踏事故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與评估是预防踩踏事故发生的关键。本文针对踩踏事故预防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详尽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公共场所,聚集的群众,风险预警,人群踩踏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更高需求。城市公共场所一直是各种商业,娱乐,文化,交通运输,体育和宗教聚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场所的数量急剧增加,各种公共场所更是汇集了众多活动与人群,导致人群踩踏事件风险急剧上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
高密度人群一旦发生踩踏,就会造成严重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世界各地的数千人在群众拥挤活动的紧急情况下发生死亡。城市公共场所的人群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中国更为突出,主要总结如下[2]。
(1)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速率从17.9%上升到53.7%。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城市化速率仍将快速发展。然而,不适当的住宿、过时的设施和其他危险因素增加了公共场所大规模拥挤的风险。
(2)城市公共场所的自有特点造成了显着的灾害风险,它使救灾系统相当薄弱。预防和救济这些公共场所也是防御城市灾难的关键。
与普通事故相比,人群踩踏事故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发生的位置和时间不确定。所有公共场所都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人群挤压,特别是在建筑物或广场的入口和出口、走廊和楼梯等。人群的密度越大,越有可能发生踩踏。
其次,许多因素可导致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发生没有显着的原因,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在出口或入口处聚集,或意外的暴动都可能引起踩踏。
最后,踩踏事故具有突发瞬间性以至于难以控制。一旦发生踩踏,许多人将在极短时间内(几秒到几分钟)受到威胁,事发公众场所场景混乱嘈杂,人员恐慌,极易脱离控制范围。
针对灾害性大规模拥挤情况,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控制的难度非常之大,提前对人群踩踏事故进行风险预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人群之间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也可以为事故的预防提供实际的指导作用。
前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Lee和Hughes是第一个进行人群危险事故研究的,他们主要使用开放访问数据,并引入行人流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对群众拥挤和踩踏进行定量分析。Helbing则将人群恐慌作为人群潮流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社会力量”模型,基于此模型对人群恐慌下的各种自组织现象进行模拟研究,并得出结论如下:群众拥挤时的最危险情况是人群因恐慌而吓跑,个体间的碰撞和踩踏将总是导致巨大的伤亡[3]。Henei和White对“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基于计算机技术模拟疏散过程,分析人群的行为。他们认为,人群中的个体死亡是由达到某一螺纹值的个体相互作用力引起的,这些个体之间的作用力遵守四个基本原则。虽然Henein研究人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人群潮流的主要原因,但他们没有对个人间的行动力量类别进行详细分析。
Heigeas提到两种人群,一种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小团体间的讨论和谈判;另一种是大规模人群,如存在流动和干扰的人群。Heigeas的研究主要是在非谈判的紧急情况下的第二种类型群众拥挤,他的研究是为了表现人群典型的自我组织行动并建立了基于物理作用力的粒子模拟系统。Kardi Teknomo对人群个体间作用力的推斥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相关的微观模拟模型,通过视频收集行人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比分析真实数据和计算机仿真结果。他建立的该微观模型对人群个体之间的作用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终发现作用力是人群突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作用力也被认为是计算机模拟模型的主要参考之一。
国内学者针对人群踩踏事故预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風险评估模型方面。牛亚菲等人据波浪理论,特别是冲击波理论对人群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4]。在他的观点中把移动的行人作为连续媒介,拥挤行人的任何扰动将通过行人波在人们之间传播。同时,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波的非线性像差可能导致冲击波,即踩踏事故。张学军等人综合考虑了行人的相互影响,通过智能代理技术建立了群众运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但该模型并没有揭示人群踩踏机制[4]。刘娜等人对人群保持和人群安全疏散的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分析人群危险事故的一般方法。他利用群集指数来代表人群聚集密度的参数,并通过分析国内外群众踩踏事故获得事故的特征,他还强调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点。
对公共场所的人群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是进行踩踏事故风险预警研究和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人群风险预警的研究进展可以发现研究的方向及重点,为以后进行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踩踏的风险预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仕爽,张仕学,王凯.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预警方法研究[J]. 软件导刊,2015, 14(9): 129-131.
[2]于帆,宋英华,霍非舟,方丹辉. 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统计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01):126-133.
[3] 刘洵. 公共场所密集人群行为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4] 王振.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晓婷(1993-),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天津理工大学,从事安全监测、监控与管理工程研究。
关键词:公共场所,聚集的群众,风险预警,人群踩踏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更高需求。城市公共场所一直是各种商业,娱乐,文化,交通运输,体育和宗教聚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场所的数量急剧增加,各种公共场所更是汇集了众多活动与人群,导致人群踩踏事件风险急剧上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
高密度人群一旦发生踩踏,就会造成严重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世界各地的数千人在群众拥挤活动的紧急情况下发生死亡。城市公共场所的人群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中国更为突出,主要总结如下[2]。
(1)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速率从17.9%上升到53.7%。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城市化速率仍将快速发展。然而,不适当的住宿、过时的设施和其他危险因素增加了公共场所大规模拥挤的风险。
(2)城市公共场所的自有特点造成了显着的灾害风险,它使救灾系统相当薄弱。预防和救济这些公共场所也是防御城市灾难的关键。
与普通事故相比,人群踩踏事故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发生的位置和时间不确定。所有公共场所都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人群挤压,特别是在建筑物或广场的入口和出口、走廊和楼梯等。人群的密度越大,越有可能发生踩踏。
其次,许多因素可导致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发生没有显着的原因,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在出口或入口处聚集,或意外的暴动都可能引起踩踏。
最后,踩踏事故具有突发瞬间性以至于难以控制。一旦发生踩踏,许多人将在极短时间内(几秒到几分钟)受到威胁,事发公众场所场景混乱嘈杂,人员恐慌,极易脱离控制范围。
针对灾害性大规模拥挤情况,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控制的难度非常之大,提前对人群踩踏事故进行风险预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人群之间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也可以为事故的预防提供实际的指导作用。
前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Lee和Hughes是第一个进行人群危险事故研究的,他们主要使用开放访问数据,并引入行人流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对群众拥挤和踩踏进行定量分析。Helbing则将人群恐慌作为人群潮流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社会力量”模型,基于此模型对人群恐慌下的各种自组织现象进行模拟研究,并得出结论如下:群众拥挤时的最危险情况是人群因恐慌而吓跑,个体间的碰撞和踩踏将总是导致巨大的伤亡[3]。Henei和White对“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基于计算机技术模拟疏散过程,分析人群的行为。他们认为,人群中的个体死亡是由达到某一螺纹值的个体相互作用力引起的,这些个体之间的作用力遵守四个基本原则。虽然Henein研究人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人群潮流的主要原因,但他们没有对个人间的行动力量类别进行详细分析。
Heigeas提到两种人群,一种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小团体间的讨论和谈判;另一种是大规模人群,如存在流动和干扰的人群。Heigeas的研究主要是在非谈判的紧急情况下的第二种类型群众拥挤,他的研究是为了表现人群典型的自我组织行动并建立了基于物理作用力的粒子模拟系统。Kardi Teknomo对人群个体间作用力的推斥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相关的微观模拟模型,通过视频收集行人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比分析真实数据和计算机仿真结果。他建立的该微观模型对人群个体之间的作用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终发现作用力是人群突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作用力也被认为是计算机模拟模型的主要参考之一。
国内学者针对人群踩踏事故预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風险评估模型方面。牛亚菲等人据波浪理论,特别是冲击波理论对人群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4]。在他的观点中把移动的行人作为连续媒介,拥挤行人的任何扰动将通过行人波在人们之间传播。同时,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波的非线性像差可能导致冲击波,即踩踏事故。张学军等人综合考虑了行人的相互影响,通过智能代理技术建立了群众运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但该模型并没有揭示人群踩踏机制[4]。刘娜等人对人群保持和人群安全疏散的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分析人群危险事故的一般方法。他利用群集指数来代表人群聚集密度的参数,并通过分析国内外群众踩踏事故获得事故的特征,他还强调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点。
对公共场所的人群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是进行踩踏事故风险预警研究和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人群风险预警的研究进展可以发现研究的方向及重点,为以后进行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踩踏的风险预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仕爽,张仕学,王凯.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预警方法研究[J]. 软件导刊,2015, 14(9): 129-131.
[2]于帆,宋英华,霍非舟,方丹辉. 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统计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01):126-133.
[3] 刘洵. 公共场所密集人群行为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4] 王振.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晓婷(1993-),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天津理工大学,从事安全监测、监控与管理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