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职业观:慢慢做,做到底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工作,大半辈子
  公司组织一年一度的感恩节聚餐会,部门的大领导小员工都参加了。我又一次见到了吉姆大叔——公司现任的董事长兼CEO。
  吉姆今年已经有65岁了,大家之所以亲切地称呼他为“吉姆大叔”,是因为他的性格实在太平易近人,既没有老板高高在上的气焰,又没有长者倚老卖老的架子。他只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子,花白的头发加花白的胡须,长得像极了爱给孩子们派发礼物的圣诞老人。
  在会上,吉姆正式向大家宣布,在为公司效力了整整38个春秋后,他终于要光荣地退休了。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结束之时总是愿意回忆起开始,吉姆和大家聊起了38年前自己刚从这家公司起步时的故事。
  那个时候,公司还只是一家附属于当地教会的小孤儿院而已,全院上下只有9张床供无家可归的孩子住。刚到公司时,拿着心理学学士文凭的吉姆,每天做的工作只是保证这9个孩子的饭菜能准时摆在饭桌上。即便如此,他依然尽心竭力地履行着自己并不复杂的工作职责,同时一直耐心考虑自己该如何在这极其枯燥的工作角色中找寻新的突破点。
  为了让孤儿们的伙食更健康,吉姆开始跑到不同的餐馆去宣传这家小孤儿院,慢慢地他拉到了更多愿意免费为孤儿院提供伙食的餐馆。终于有一天,一个企业家在某家餐馆就餐时无意中听说了这家孤儿院,便决定为其捐一大笔钱。吉姆建议院长用部分捐款增加孤儿院的床位并进一步改善伙食。院长看吉姆对孤儿院的扩建很有想法,便将改善伙食这一部分的任务交给他去负责。慢慢地,院长终于在平日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中注意到了吉姆的耐心、细致、负责及创新力等诸多优点,便先后把很多任务委任于他。
  故事讲到这里,吉姆望向空中,若有所思地说:“在那之后,老院长给我的任务越来越多,份量越来越重……很多年后,我甚至被升到管理层开始参与公司一系列大小问题的决策……又过了很多年,老院长退休了,他竟然找我去接替他的位置。当初只是被找来喂饱孩子们肚子的我,又怎会想到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公司的领军人物呢?”
  之后的故事特别波澜不惊:吉姆全身心地投入到壮大公司的进程中,公司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服务人群越来越广,公司也从最初的小孤儿院演变成今天的大企业。吉姆则花了整整38年时间完成了从一线小员工到公司CEO的华丽变身。38年,说来容易,但是对于吉姆来说,它却是近乎1.4万天无怨无悔的坚持。
  故事讲完后,身旁的一个小员工崇拜地问他到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吉姆想了许久,先是浅浅地笑了笑,而后似乎很释然地说:“我本来也以为这会是一件很难的事,可是,当你已经快要忘掉自己做事的目的,而开始纯粹享受做事的过程时,你就快要看到远处渐烁渐强的亮光了。”
  一证十年
  阿柔是我本科时的大学同学,她来自农村,身材高挑,长发披肩,笑起来时眼睛像弯月一般,那样美好的笑容,犹如午后的太阳晒入心房般给人感觉暖暖的。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起初和她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和她聊明星八卦时,她总是在我话音落下之后,先是使劲地点点头表示认同,然后用手捂着嘴再偷偷地追问:“可是……他到底是谁啊?”和她聊未来环游世界的梦想时,她总是羡慕地注视着,支持着,仿佛是一个小女孩隔着橱窗看到一件昂贵的嫁衣,喜欢,但却清晰地知道那不会属于她。她每每和我说起她家乡的一些事情时,我也不是很能体会,只是觉得她在黄河边上游泳捉鱼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于是,在我们刚相识的那段时间里,她有时会着迷于都市的繁华,我也会偶尔向往乡间的恬静,但两人都会隐约觉得对方的世界离自己好远。
  终于有一天,阿柔目光坚定地对我说:“将来毕业了,我想去上海闯荡,我想当一名口译员!”我嘴巴张很大,难以置信地问她:“真的假的?你知道口译有多难吗?而且你……竟然想去上海?”其实,当时我本来想问的是:你知道上海的生活费有多高吗,打拼有多难吗,竞争有多激烈吗,实现梦想的代价有多大吗……可是,我的问题并没有问完,并不敢问完,因为怕打击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阿柔听了我的问题后,竟然非常爽朗地笑出声来:“我当然知道啦,但还是想尝试一下,要是不尝试,可能以后会后悔的。我现在就想开始攒钱,攒3000块,毕业以后就去上海!”我心里为她发愁:一个农村女孩子只身一人去上海打拼,只带3000元,会不会坚持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
  大学剩下的几年里,很少听到阿柔再次提起去上海的事了。我猜想,她可能也只是随口说说罢了。毕业后我一直都在忙出国的事,很久都没有跟阿柔联系。有一天给她发信息询问近况,她很快就回复了,只是简短的几个字:“现在在上海啦!”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怔住了……她,原来不是随口说说的。
  后来阿柔跟我说,毕业以后,她一直都很认真地生活,在大学里做过口译,给外企和出版社做过翻译,虽然时常觉得工作不尽如人意,但她始终朝着“口译员”的目标前行着。她说她要把这个梦想当成是国家的“五年计划”一样一直不懈地经营下去。看到她的信息,我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在打下这些字时脸上果敢坚毅的表情。那个时候我才终于发现,虽然名字里有个“柔”字,阿柔却从不曾是个柔弱的女子。相反,纵使背景平凡,起点较低,但她却一直在用毅力和耐性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在那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总是时不时看到阿柔在留言板上的信息:“下个月就要考口译证书了,真是要紧张死了!”“唉,没有考过,不过没关系,半年以后再战!”“真是不好意思跟你说,我这次又没考过,不过我会再尝试一次的!”“又失败了,你说我是天生笨吗,可是我太想做口译员了,如果放弃的话我可能以后会后悔,只能再尝试一次了。”
  最近一次和阿柔联系时,她已经获得高级口译证书,在上海的一家外贸金融公司做口译员了。虽然阿柔偶尔也会抱怨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单位伙食差等等,但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声音里的坚定。阿柔在大学里许下的愿望,终于,在她不停的尝试和近乎带傻气的坚持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从开始攒3000块到现在的高级口译员,阿柔整整花了十年时间。
  五年一跳至一年一跳
  吉姆和阿柔有着完全不同的个人经历,可他们两人的故事在我看来都代表着一种职业观,可能这种职业观有些古老,那就是一件事做到头,一份工作做到头。
  在“闪职族”(换工作如照相)与“液态族”(时刻想辞职,而且这一刻想做A工作,下一刻想做B工作)悄然成风的现代职场。人们跳槽越来越频繁,从过去的“五年一跳”加速到现在的“三年一跳”甚至“一年一跳”。很多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甚至都很难熬过半年之痒。
  跳槽已算不得什么,跨界跳槽才够刺激,今天我是职场白领,明天变成自由撰稿人;或者今天觉得工作无聊毫无热情,明天就辞职订机票去自助旅行。
  我们似乎很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阅历不足”,这导致年纪尚轻的我们恨不得在30岁到来之前就行遍世界各地、干遍各行各业。于是,不同的工作我们换了一个又一个,仿佛通过频繁跳槽后,幸运的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个任务较轻、升职较快、薪水较高的“金饭碗”。即便找不到这样的完美职业,可以和别人说自己有“丰富的职场经历”仿佛也是一件能够慰藉自己空虚内心的事。可是,然后呢?我们想做的事越来越多,能做的事越来越少。焦虑感越来越多,踏实感越来越少,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还像当年初入职场时那般懵懂无措。
  希望25岁的自己能有35岁的能力和选择度、45岁的阅历和物质条件以及55岁的自由和眼界。这,怎么可能?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独有的使命,要坚持将每个阶段的使命好好完成掉,然后再安然踏心地迈向下一个阶段。有很长一段时间,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反复的工作根本看不到尽头,但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良好态度就是从这一件一件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而重复一些繁琐的小事似乎是每个人这辈子都必将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将小任务做好,未来才有坚实的基础去驾驭更大的任务。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虔诚地遵循最简单的道理,踏实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路。将简单的事做持久,并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刘贞
其他文献
因为喜欢喝咖啡,就琢磨着开个自己的咖啡店,因为喜欢看书,就梦想着开个自己的小小书店,因为喜欢手工制作,就想开个小小的格子铺,这些都是文艺青年最爱干的事儿,至于靠不靠谱且不说,谁年轻没冲着梦想干过几件傻事儿呀!  而当我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的咖啡厅是何种风格?咖啡厅的受众人群是哪个群体?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风格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客户人群,针对何种群体必
单身化学式  之一:单身量变  长期单身人士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症状,如焦虑、压抑、忧郁等,除了会对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会给社会带来压力。  之二:闺蜜效应  越是同性好友无数的女孩,越是没异性缘。同性缘好的女人,男人往往不敢轻易追。闺蜜多则意味着评价多,馊主意也多,男人们都被闺蜜吓跑了。  之三:单身突变  单身但又经常与别人的朋友和爱人发生一些过分的关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成为单
找工作时,机遇与能力哪个更重要?本期的主人公以亲身经历这样回答:机遇和能力就好像是在等公车,能力就是你提前把路线、坐什么车都查好了,而机遇就是当你都准备妥当了,合适的车一过来,你立马就能上去,因为你知道哪路车适合你。  四年前高考的失利,让闫谨兴与一本、二本失之交臂。他考上了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的三本,从到学校的那一刻起,好胜心极强的闫谨兴就在心里立下誓言,四年后,一定会给自己给家人交一份满意
Even Harvard can’t afford missing the next big thing  即便是哈佛,也不能错过下一个重大事件  这是哈佛大学办学的一个理念。在办学中,哈佛更多想到的是未来将扮演的角色。比如,哈佛大学在世界各大学的排名上能否一直No.1;比尔·盖茨创办了微软、马克·扎克伯格在校园构思了脸谱……下一个变革性企业是否同样将由哈佛学子创造?为了不错过下一个重大事件,哈佛
复学第二天就出事了  一大早,班长军焦急地打电话给我:“吕老师,您快来李的宿舍吧,他正叫喊着要让宿舍xx付出血的代价。”  “先让xx离开宿舍,同时看紧李!”简单交代完毕,我飞奔男生宿舍,一路上心砰砰地跳着。  李昨天才刚刚复学,他曾经是个所谓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却因抑郁症两次住院治疗延迟了毕业,和他一届的学生早已走向工作岗位了。  就在昨天早上,我和班主任带着他走进新的班级。昨天的一切都是正常
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人    昨天早上,我在鼓浪屿接到新浪微博的一个电话,求证一段在微博上传播的言论,问我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在微博上,有的人把一些情绪强烈的话,前面冠上比如白岩松、吴敬琏的名字,转的人还挺多。我觉得,这样做的人可能出自两种原因:一种是对自己的原创不自信,借别人的名字增加份量,顺便增加粉丝;另外一种,不知道是否想混淆视听?网络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的地方,真的、假的,源头并不是都可靠。
2012年4月27日,柏林的yumachi画廊陆陆续续来了许多观赏者,与平时不一样的是,这场展览,展的是一个临近毕业的中国大学生马天麟的作品。他的设计插画整齐地置于白墙上,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每一位观赏者都留步了许久。专业人士评价他的作品“色彩绚丽大胆,造型多样并充满奇妙的狂想风格”,而画作的主体,只是来源于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柠檬、胶囊、脸谱……这些在一般人眼里普通到不行的东西,在马天麟的画里却
“各位亲,本周五下午3:30工地见,咱们一起盖房子啦!”这是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微博上的一条信息。不要怀疑,他们去的就是工地,干的活儿就是盖房子,而他们的工地就在清华大学东北区的游泳馆旁边。只不过他们要盖的这所房子有点特殊,号称“零耗能”、“可拆装”,还是一个“会学习的家”。  50多名学生的建筑队  这所房子其实是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为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设计并亲手建造的。“太阳能十项
以前作为大连理工大学(亲切地被称为大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每天负责学校中心新闻的宣传报道。从2009年开始,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我开始自学摄影,用5D mark II相机东拍西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参加工作之后,我发现了解母校越多,对母校的感情越深。但我知道,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母校,人文氛围不算浓厚,多年以来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相册来记录学校的四季变化。既然与摄影结缘,2011年,我开始以“大
效率指标  从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的全球创新指数中,《Technology Review》作者Mike Orcutt发现了一张“创新效率”指标图。与全球创新指数不同的是,这张“创新效率”指标图从对比中看待创新。在141个国家和地区中,瑞士在“保护投资”参数中排名131位,但在“国际商标注册上”排名第一;巴拉圭排名“研发质量”的第135位,却在“版税”上排名第一;荷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