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式跻身上中等收入行列。国际经验表明,我国已进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而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是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结构的合理化目标。
【关键词】收入分配结构;中等收入陷阱;财税政策
一、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目标
(1)扩大内需的收入分配结构。投资需求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本身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形成扩大内需的收入分配结构,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相对较少,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中等收入群体相对低收入群体来说一般既有消费的意愿又有消费的能力,表现出更强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架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3)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義需要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作为支撑。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目标包括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相对公平。
二、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面临的挑战
(1)非均衡的收入分配结构导致内在需求增长乏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逐年加大趋势,而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则有明显的下降,由2000年的65.1%降到2007年的39.2%。而2003~2009年,投资率连续7年达到4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居民消费率则由2000年的62.3%持续降到2009年的48.0%,始终落后于世界平均70%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在我国非均衡的收入分配结构下,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即使有较高的消费意愿却没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导致内需不足。(2)支柱产业发展不强劲影响收入增长。支柱产业是国家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取得最大的产业经济效益和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而确定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只有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才能支撑大国现代化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发展不强劲,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还没有成型,影响居民收入增长。(3)存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一些行业、部门、群体依靠行政权力、垄断地位等条件使其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往往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持阻挠的态度,使一些重大政策难以制定或实施。
三、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政府财税政策选择
(1)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秩序。政府应对处于垄断状态的行业和部门通过改革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对垄断性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价权进行适当限制。研究确定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防止利润在企业内部循环逐步转化为员工福利,一部分上缴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建设,确保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性质发挥应有作用。(2)拨付财政资金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成为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构成力量。(3)进一步探索优化我国税收结构。一是针对“畸形消费”征收奢侈品税,引导居民消费行为良性发展。二是致力于实现由间接税占主导地位向增加直接税份额转型,即逐步减少增值税、营业税等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三是考虑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针对高收入者的税种,这些税不易转嫁,可有效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财富过度集中。四是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优化税率和税级设置,确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注重培育中等收入阶层。(4)通过政府转移支付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既可以解决各地区财政收入不公的问题,也间接调整地区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各方投资,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N.格里高利.曼昆译.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22
[3]于国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3):137
[4]《十七大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年10月25日
[5]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关键词】收入分配结构;中等收入陷阱;财税政策
一、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目标
(1)扩大内需的收入分配结构。投资需求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本身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形成扩大内需的收入分配结构,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相对较少,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中等收入群体相对低收入群体来说一般既有消费的意愿又有消费的能力,表现出更强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架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3)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義需要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作为支撑。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目标包括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相对公平。
二、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面临的挑战
(1)非均衡的收入分配结构导致内在需求增长乏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逐年加大趋势,而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则有明显的下降,由2000年的65.1%降到2007年的39.2%。而2003~2009年,投资率连续7年达到4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居民消费率则由2000年的62.3%持续降到2009年的48.0%,始终落后于世界平均70%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在我国非均衡的收入分配结构下,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即使有较高的消费意愿却没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导致内需不足。(2)支柱产业发展不强劲影响收入增长。支柱产业是国家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取得最大的产业经济效益和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而确定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只有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才能支撑大国现代化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发展不强劲,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还没有成型,影响居民收入增长。(3)存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一些行业、部门、群体依靠行政权力、垄断地位等条件使其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往往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持阻挠的态度,使一些重大政策难以制定或实施。
三、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政府财税政策选择
(1)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秩序。政府应对处于垄断状态的行业和部门通过改革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对垄断性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价权进行适当限制。研究确定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防止利润在企业内部循环逐步转化为员工福利,一部分上缴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建设,确保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性质发挥应有作用。(2)拨付财政资金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成为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构成力量。(3)进一步探索优化我国税收结构。一是针对“畸形消费”征收奢侈品税,引导居民消费行为良性发展。二是致力于实现由间接税占主导地位向增加直接税份额转型,即逐步减少增值税、营业税等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三是考虑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针对高收入者的税种,这些税不易转嫁,可有效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财富过度集中。四是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优化税率和税级设置,确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注重培育中等收入阶层。(4)通过政府转移支付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既可以解决各地区财政收入不公的问题,也间接调整地区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各方投资,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N.格里高利.曼昆译.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22
[3]于国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3):137
[4]《十七大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年10月25日
[5]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