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课改实施情况的态度是褒贬不一的。从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说,我认为评价制度的单一化对农村课改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虽然顶着“新课改”的光环,但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无不受到考试成绩的影响,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也仍看重考试成绩。本文就现行的评价制度对农村课改的影响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改;农村教育;评价制度
这次新课改的实施得到了很多师生和学校的欢迎,因为它与前几次课改不同,不仅是更换了教材,提倡新的教学方式,更换了新的教学内容,实施了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文化,教育制度的转变。因此老师学生学校都认为它应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现状即“分数就是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但是事实上,在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可谓举步维艰,虽高喊着“新课改”的口号,却未改变“应试教育”的事实。笔者认为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评价制度和方法都太过单一”。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仍停留在主要看考试成绩的层面上。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虽有新的评价标准,但最终仍是以成绩为主要考量标准:能出成绩,你就是个好老师,你的课就是好课,哪怕学生听的枯燥无味,呵欠连天;相反,不出成绩的老师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即使你的课上的再好,再受学生欢迎。虽然大多数领导都意识到实施新课程与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相矛盾,但合理的可行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形成。就此情况,笔者想从自身从教几年来的实际感受阐述下自己的想法。
一. 老师“评”学生之“成绩论英雄”
历来老师都喜欢以“成绩论英雄”。谁考试考得好,谁就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格外“青睐”,比如:上课会多给机会回答问题,下课会关心地询问本课内容是否掌握;如果有什么比赛,首先想到的是好同学,不管这次比赛是否是他的强项;课内课外,对待好同学和差生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差生听到耳朵里的,永远是老师的吼叫甚至咆哮,看到眼睛里的也永远是老师狰狞的面容,差生最怕的永远是考试。而考试往往就是老师评判好生差生的唯一标准。
曾经有个调查:在北京市的一所区重点小学,问四年级的小学生:当你看到 “考试、测验、提问、评语”这些词的时候你联想到什么呢?其中15位同学选择了“恐惧,可怕的老师,魔鬼”;11位同学选择“没希望了”,9位同学为此感到“苦恼,难受,讨厌,头疼,没劲”,甚至有两位同学想到了“自杀,不活了”。由此可见,考试在学生们心目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对于学生来说更可怕的是“考试结果----成绩”。考的好了,家长老师会要求更好,考的不好说不定就是藤条伺候!在重庆涪陵区,就曾经有位老师居然要学生跪着领试卷,就因为他们没有考满90分。
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条条大路通罗马,360行,行行出状元。
因此老师用“统一时间、统一形式、统一内容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肯定是行不通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多面的,他有他自身独特的优缺点。他可能不擅长学习,但是他其他方面是很优秀的,比如他可能体育好,手工好,对人有礼貌之类等等。新课改要求老师要有一双“慧眼”,仔细观查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给予鼓励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之后再给出正确的发展性评价。老师可以利用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比如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把闪光点放大,鼓励引导他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并逐步帮助他取得成果,让他喜欢学习,乐于探究,帮助他建立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双赢。建立“成长手册”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方法。我们都知道,正确的评价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给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所在。
二.老师“评”学生之“过于单一和表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和练习的确都是帮助老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好方法,但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考试是用来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老师的教授方法是否得当,课内课外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等等,而不是用考试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但是,从我这几年做过的那些习题来看,我们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过于“简单”和“表面”。评价的形式上只有一个,就是考试。而考试的评价标准也相当单一化,完全拘泥于一道题考一个单纯的知识点的模式。比如牛津英语7B unit 5 的作文要求是写一封推荐信,推荐某位同学得“最乐于助人学生奖”。 这篇作文的题材是一封信的形式,可是考试的时候出卷人通常会“非常好心”的帮你把信的格式都写好,开头结尾都给你了,只要求你写出正文内容。正文内容也不用你自己思考的,会帮你列出一点一点的中文提示:1. 他乐于助人;2.他喜欢学习,他学东西很快。3.他擅长英语和体育….然后,让你翻译句子,翻译完,作文也就写完了。导致整篇作文其实就是翻译句子,即破坏一封信的整体结构,使得同学们对于“信”这个题材的格式没概念,同时因为不用整体架构,学生也完全不用对这篇作文进行整体构思,什么时候改写什么内容,也不用思考如何遣词造句,不用想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照着所给的中文提示翻译即可。另外,这种类型的作文没有任何要求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评价的地方,比如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写点评价:类似于“你觉得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是否值得得到这个奖,是否值得你学习等等,出卷人的“好心”最终导致了学生写英语作文的时候完全不用构思,也不用思考。同时也导致学生只有看到中文才会写作文,要他自己写一封推荐信的话,他不知道信的格式,不知道怎么构思一篇文章,没有中文提示就等于没了方向,完全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发散性思维也完全被关闭了。这样长久下去的话,学生只会一个一个单纯的独立的知识点,因此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把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运用去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一个问题的出现,是要综合很多知识点的,甚至有些是学生在学校里没学到的知识点,这就要求他整合多方面知识去推断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学校里的学习也就是为了锻炼他以后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校里的学习对他今后的生活一点帮助都没有,还来学校干什么呢? 因此我认为,我们老师出卷应该根据单元的整体要求或者涉及到的各个相关领域来设计考试方案和评价方案,考查重点应该是趋向于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牛津英语7B unit 3 学习的内容是how to give directions(如何指路)。我们老师一贯的出题风格就是要么在图上帮学生标注好路线,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要么直接给中文让学生翻译,这些题型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也把题目出的太死了,等于只有一条路到达终点了。其实在出这种题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给学生一张清楚的地图,告诉学生起始点和终点,让学生自己写怎么走。这样的话,就可能有好几条路线通往终点站,这样即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考查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和自己表达想法的能力,对于实际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
同样是写作题,美国初中是这么出的:给出美国白人的西部扩张这段历史的5张示意图,和几段文字材料,并附有迷你词典,让学生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生词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图片和材料的阅读告诉同学关于这段“西部扩张”的历史并且发表你的评论。我认为这样的题是符合新课程要求和发展方向的,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问题。像刚才那道题目里,即有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完成这道题目,学生要有思考的过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写作表达修改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新课程理念还要求主要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美国一所学校里,可能有很多种族的学生,白人,印第安人,亚洲人,他们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白人的学生就会明白这段历史,对印第安人产生同情心,知道私人资产不可随便占有,这样对于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这样的题目,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们老师经常说:教书育人。教书是一方面,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育人甚至比读书还要重要,一个人可以没有很多知识,但是一定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然他是很难在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存的。而农村的学校往往是很忽略这方面的培养的,就一心想着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可以考上好高中好大学,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在城市里很难立足,因为农村的孩子到了城市里肯定会在各个方面遇到很多挫折,如果没有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处理的话,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反而起到反效果。这也许也就是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很难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吧。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要让学生在得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过程与方法,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样化的,发展性的。而现今农村中小学的评价体系基本仍处于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且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的一个阶段。这种评价标准显然与新课改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也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在此,笔者呼吁新的多样化的评价标准的出台,相信这对于老师,学生,学校都是利大于弊的。
新课程理念中把我们老师定位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就是希望老师们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摆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明灯,指引着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踏上他们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2] 赵希斌博士谈评价改革,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2005.
[3]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关键词】课改;农村教育;评价制度
这次新课改的实施得到了很多师生和学校的欢迎,因为它与前几次课改不同,不仅是更换了教材,提倡新的教学方式,更换了新的教学内容,实施了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文化,教育制度的转变。因此老师学生学校都认为它应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现状即“分数就是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但是事实上,在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可谓举步维艰,虽高喊着“新课改”的口号,却未改变“应试教育”的事实。笔者认为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评价制度和方法都太过单一”。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仍停留在主要看考试成绩的层面上。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虽有新的评价标准,但最终仍是以成绩为主要考量标准:能出成绩,你就是个好老师,你的课就是好课,哪怕学生听的枯燥无味,呵欠连天;相反,不出成绩的老师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即使你的课上的再好,再受学生欢迎。虽然大多数领导都意识到实施新课程与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相矛盾,但合理的可行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形成。就此情况,笔者想从自身从教几年来的实际感受阐述下自己的想法。
一. 老师“评”学生之“成绩论英雄”
历来老师都喜欢以“成绩论英雄”。谁考试考得好,谁就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格外“青睐”,比如:上课会多给机会回答问题,下课会关心地询问本课内容是否掌握;如果有什么比赛,首先想到的是好同学,不管这次比赛是否是他的强项;课内课外,对待好同学和差生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差生听到耳朵里的,永远是老师的吼叫甚至咆哮,看到眼睛里的也永远是老师狰狞的面容,差生最怕的永远是考试。而考试往往就是老师评判好生差生的唯一标准。
曾经有个调查:在北京市的一所区重点小学,问四年级的小学生:当你看到 “考试、测验、提问、评语”这些词的时候你联想到什么呢?其中15位同学选择了“恐惧,可怕的老师,魔鬼”;11位同学选择“没希望了”,9位同学为此感到“苦恼,难受,讨厌,头疼,没劲”,甚至有两位同学想到了“自杀,不活了”。由此可见,考试在学生们心目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对于学生来说更可怕的是“考试结果----成绩”。考的好了,家长老师会要求更好,考的不好说不定就是藤条伺候!在重庆涪陵区,就曾经有位老师居然要学生跪着领试卷,就因为他们没有考满90分。
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条条大路通罗马,360行,行行出状元。
因此老师用“统一时间、统一形式、统一内容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肯定是行不通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多面的,他有他自身独特的优缺点。他可能不擅长学习,但是他其他方面是很优秀的,比如他可能体育好,手工好,对人有礼貌之类等等。新课改要求老师要有一双“慧眼”,仔细观查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给予鼓励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之后再给出正确的发展性评价。老师可以利用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比如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把闪光点放大,鼓励引导他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并逐步帮助他取得成果,让他喜欢学习,乐于探究,帮助他建立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双赢。建立“成长手册”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方法。我们都知道,正确的评价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给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所在。
二.老师“评”学生之“过于单一和表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和练习的确都是帮助老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好方法,但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考试是用来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老师的教授方法是否得当,课内课外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等等,而不是用考试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但是,从我这几年做过的那些习题来看,我们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过于“简单”和“表面”。评价的形式上只有一个,就是考试。而考试的评价标准也相当单一化,完全拘泥于一道题考一个单纯的知识点的模式。比如牛津英语7B unit 5 的作文要求是写一封推荐信,推荐某位同学得“最乐于助人学生奖”。 这篇作文的题材是一封信的形式,可是考试的时候出卷人通常会“非常好心”的帮你把信的格式都写好,开头结尾都给你了,只要求你写出正文内容。正文内容也不用你自己思考的,会帮你列出一点一点的中文提示:1. 他乐于助人;2.他喜欢学习,他学东西很快。3.他擅长英语和体育….然后,让你翻译句子,翻译完,作文也就写完了。导致整篇作文其实就是翻译句子,即破坏一封信的整体结构,使得同学们对于“信”这个题材的格式没概念,同时因为不用整体架构,学生也完全不用对这篇作文进行整体构思,什么时候改写什么内容,也不用思考如何遣词造句,不用想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照着所给的中文提示翻译即可。另外,这种类型的作文没有任何要求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评价的地方,比如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写点评价:类似于“你觉得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是否值得得到这个奖,是否值得你学习等等,出卷人的“好心”最终导致了学生写英语作文的时候完全不用构思,也不用思考。同时也导致学生只有看到中文才会写作文,要他自己写一封推荐信的话,他不知道信的格式,不知道怎么构思一篇文章,没有中文提示就等于没了方向,完全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发散性思维也完全被关闭了。这样长久下去的话,学生只会一个一个单纯的独立的知识点,因此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把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运用去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一个问题的出现,是要综合很多知识点的,甚至有些是学生在学校里没学到的知识点,这就要求他整合多方面知识去推断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学校里的学习也就是为了锻炼他以后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校里的学习对他今后的生活一点帮助都没有,还来学校干什么呢? 因此我认为,我们老师出卷应该根据单元的整体要求或者涉及到的各个相关领域来设计考试方案和评价方案,考查重点应该是趋向于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牛津英语7B unit 3 学习的内容是how to give directions(如何指路)。我们老师一贯的出题风格就是要么在图上帮学生标注好路线,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要么直接给中文让学生翻译,这些题型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也把题目出的太死了,等于只有一条路到达终点了。其实在出这种题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给学生一张清楚的地图,告诉学生起始点和终点,让学生自己写怎么走。这样的话,就可能有好几条路线通往终点站,这样即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考查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和自己表达想法的能力,对于实际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
同样是写作题,美国初中是这么出的:给出美国白人的西部扩张这段历史的5张示意图,和几段文字材料,并附有迷你词典,让学生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生词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图片和材料的阅读告诉同学关于这段“西部扩张”的历史并且发表你的评论。我认为这样的题是符合新课程要求和发展方向的,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问题。像刚才那道题目里,即有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完成这道题目,学生要有思考的过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写作表达修改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新课程理念还要求主要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美国一所学校里,可能有很多种族的学生,白人,印第安人,亚洲人,他们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白人的学生就会明白这段历史,对印第安人产生同情心,知道私人资产不可随便占有,这样对于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这样的题目,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们老师经常说:教书育人。教书是一方面,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育人甚至比读书还要重要,一个人可以没有很多知识,但是一定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然他是很难在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存的。而农村的学校往往是很忽略这方面的培养的,就一心想着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可以考上好高中好大学,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在城市里很难立足,因为农村的孩子到了城市里肯定会在各个方面遇到很多挫折,如果没有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处理的话,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反而起到反效果。这也许也就是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很难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吧。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要让学生在得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过程与方法,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样化的,发展性的。而现今农村中小学的评价体系基本仍处于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且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的一个阶段。这种评价标准显然与新课改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也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在此,笔者呼吁新的多样化的评价标准的出台,相信这对于老师,学生,学校都是利大于弊的。
新课程理念中把我们老师定位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就是希望老师们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摆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明灯,指引着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踏上他们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2] 赵希斌博士谈评价改革,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2005.
[3]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