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把课堂还给学生。文章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为论点,论述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意义,并且从教师的角色地位论证了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活力关键在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述了教师只要把情趣引入课堂,把思考还给学生,把生活引入课堂,把赏识给予学生,就一定会让课堂的活力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关 键 词】 教师;课堂;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确定,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这些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课堂
活力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旺盛的生命力。那么,课堂活力就是要求课堂上应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要求课堂的气氛是朝气的、积极的、热情的,学习劲头不可阻挡的。为什么有些课,看似什么都齐备,却乏味无聊,就是缺乏活力。只要活力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之中,就会将所有人的心紧紧地抓在一起,令人陶醉在课堂教学中,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课堂活力是一种思维的涌动,它体现出课堂的小主人对知识的渴望,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对未知的向往,更是一种不断向前奋发的动力。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情绪兴奋,兴趣盎然,是课堂活力的一种表现,但如果学生能动中有静,静能思考,静能表达,静能合作,静能质疑,更是课堂活力另一个难能可贵的表现。
课堂上充满活力,不仅可以激发教者的工作热情,更能提起学者的学习情绪,激活思维。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师生掌握各类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品味知识的灿烂和魅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
二、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于教师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更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主要途径。而教师正是这个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舞台的搭建者,是窗口的守护者。一名教师,自踏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带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程序,同时还有些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神妙的东西,都是那么重要,它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气氛活力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另外,学生因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意志、判断力较弱,情绪比较不稳定,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走向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呈现出不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的创设,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与坏,而这些又恰恰于教师的个体紧密相连。教师只有切合实际地加以运用,自己先有课堂活力的理念,才会有思想活力,引导活力,提问活力,语言活力,方式方法活力,才会创设出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才会用自己的活力引领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正面作用,才会将学生思维激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课堂将无活力可言。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措施
(一)教师应把情趣带进课堂
郑杰说:“什么样的老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情趣,充满情感。一个没有情趣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令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教师可以通过精神面貌,形神俱备的肢体语言,幽默的课堂语言,丰厚的知识底蕴,高尚的品格情操,可以通过一言一行,展现给学生一个洋溢情趣的形象,陪伴孩子度过40分钟的快乐时刻!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令课堂更具活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后,我就先满怀激情自豪地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我在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他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对人有用的人。那你呢?你觉得你幸福吗?”我及时来了一个提问。马上就有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幸福,因为我正在认真学习。”“我也觉得幸福,因为我刚刚才帮了同学的一个忙。”教师又及时说:“那好,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你是一个幸福的人。”有的同学唱歌《劳动最光荣》,有的同学表演舞蹈《娃哈哈》,还有的朗诵诗歌。内容丰富,表达真实,充满童真童趣,同时也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习的活力。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我在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时,我就找来反映大自然动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真实资料和画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生物链的现象;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这片篇课文时,就和学生一起寻找其他的有趣生物共栖现象。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智慧的眼睛时,我就及时提问:“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学习又来劲了。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境交融。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教师如果不能将学生引领到文本中,是体会不到作者写作意图,更不会领略到文本的感人之处。只有心中“情”,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感受文本的活力。在教学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爬山虎的绿和美,体会爬山虎生命力的旺盛,由物及人,从而用心用情去感受叶圣陶为人的和蔼,做事的认真,如春风拂面,如见其人,与文融为一体。
(二)教师应把思考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想也不敢去质疑,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顺手拿来。而现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天空,他就能飞得有多高、多远。课堂就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的舞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点火,而不是灌水,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态度,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开放思维,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思维的翱翔,寻找属于他们的天空,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关于热爱生命”的四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自以为深奥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对生命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生命怎样才能更有价值?”但学生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举起手来。有学生说:“我认为生命就是善良与真诚,用善良与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将心比心,一定会使人生更有意义。”有的说:“把身边的小事情做好,做一个讲卫生讲文明的人,生命也更有价值。”还有的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命无价。”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回答更令我终生难忘:“生命的价值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谢曾经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这个同学是孤儿,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这些答案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身体验有感而发,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远比老师单纯讲“生命的价值就是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要深刻得多。
(三)教师应把生活引入课堂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入文本,又要从文本中走出来感悟生活,将生活和文本融为一体,转变成学习的活力,让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学习生字的资源遍布大街小巷,宣传广告、招牌名称、公共汽车等都是识字材料,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和发现,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又如,教学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走到郊外,走到田野去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感受色彩斑斓的植物叶子世界,感受叶子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所以教师只需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巧用到课堂上,帮助解决课堂问题,让课堂活力无限。(下转42页)
(上接40页)
(四)教师应把赏识送给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好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当面对每一位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教师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还不具备高尚的师徳,还不具备宽容精神。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教师的育人理念决定了花骨朵是盛开还是夭折。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取暖,教师对学生的宽厚、赏识,自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进步。教师要学会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蹲下心来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差异,接受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时刻将赏识送给学生。每一声称赞、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关怀动作,都是孩子学习的动力。表现好时,教师只需竖起拇指,或者只需说“好极了”“精彩极了”“你太出色了”,就会令孩子们兴奋无比;表现不如意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目光,或者说“再想想,你一定行”“再动一下脑筋”“下一次一定会更好”,会令孩子们更加努力,更加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课堂增添活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情趣、思考、生活、赏识引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获得体验与成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曾松开. 春燕集[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 郑杰.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 键 词】 教师;课堂;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确定,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这些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课堂
活力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旺盛的生命力。那么,课堂活力就是要求课堂上应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要求课堂的气氛是朝气的、积极的、热情的,学习劲头不可阻挡的。为什么有些课,看似什么都齐备,却乏味无聊,就是缺乏活力。只要活力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之中,就会将所有人的心紧紧地抓在一起,令人陶醉在课堂教学中,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课堂活力是一种思维的涌动,它体现出课堂的小主人对知识的渴望,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对未知的向往,更是一种不断向前奋发的动力。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情绪兴奋,兴趣盎然,是课堂活力的一种表现,但如果学生能动中有静,静能思考,静能表达,静能合作,静能质疑,更是课堂活力另一个难能可贵的表现。
课堂上充满活力,不仅可以激发教者的工作热情,更能提起学者的学习情绪,激活思维。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师生掌握各类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品味知识的灿烂和魅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
二、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于教师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更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主要途径。而教师正是这个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舞台的搭建者,是窗口的守护者。一名教师,自踏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带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程序,同时还有些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神妙的东西,都是那么重要,它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气氛活力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另外,学生因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意志、判断力较弱,情绪比较不稳定,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走向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呈现出不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的创设,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与坏,而这些又恰恰于教师的个体紧密相连。教师只有切合实际地加以运用,自己先有课堂活力的理念,才会有思想活力,引导活力,提问活力,语言活力,方式方法活力,才会创设出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才会用自己的活力引领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正面作用,才会将学生思维激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课堂将无活力可言。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措施
(一)教师应把情趣带进课堂
郑杰说:“什么样的老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情趣,充满情感。一个没有情趣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令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教师可以通过精神面貌,形神俱备的肢体语言,幽默的课堂语言,丰厚的知识底蕴,高尚的品格情操,可以通过一言一行,展现给学生一个洋溢情趣的形象,陪伴孩子度过40分钟的快乐时刻!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令课堂更具活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后,我就先满怀激情自豪地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我在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他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对人有用的人。那你呢?你觉得你幸福吗?”我及时来了一个提问。马上就有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幸福,因为我正在认真学习。”“我也觉得幸福,因为我刚刚才帮了同学的一个忙。”教师又及时说:“那好,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你是一个幸福的人。”有的同学唱歌《劳动最光荣》,有的同学表演舞蹈《娃哈哈》,还有的朗诵诗歌。内容丰富,表达真实,充满童真童趣,同时也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习的活力。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我在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时,我就找来反映大自然动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真实资料和画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生物链的现象;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这片篇课文时,就和学生一起寻找其他的有趣生物共栖现象。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智慧的眼睛时,我就及时提问:“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学习又来劲了。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境交融。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教师如果不能将学生引领到文本中,是体会不到作者写作意图,更不会领略到文本的感人之处。只有心中“情”,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感受文本的活力。在教学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爬山虎的绿和美,体会爬山虎生命力的旺盛,由物及人,从而用心用情去感受叶圣陶为人的和蔼,做事的认真,如春风拂面,如见其人,与文融为一体。
(二)教师应把思考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想也不敢去质疑,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顺手拿来。而现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天空,他就能飞得有多高、多远。课堂就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的舞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点火,而不是灌水,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态度,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开放思维,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思维的翱翔,寻找属于他们的天空,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关于热爱生命”的四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自以为深奥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对生命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生命怎样才能更有价值?”但学生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举起手来。有学生说:“我认为生命就是善良与真诚,用善良与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将心比心,一定会使人生更有意义。”有的说:“把身边的小事情做好,做一个讲卫生讲文明的人,生命也更有价值。”还有的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命无价。”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回答更令我终生难忘:“生命的价值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谢曾经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这个同学是孤儿,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这些答案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身体验有感而发,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远比老师单纯讲“生命的价值就是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要深刻得多。
(三)教师应把生活引入课堂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入文本,又要从文本中走出来感悟生活,将生活和文本融为一体,转变成学习的活力,让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学习生字的资源遍布大街小巷,宣传广告、招牌名称、公共汽车等都是识字材料,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和发现,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又如,教学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走到郊外,走到田野去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感受色彩斑斓的植物叶子世界,感受叶子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所以教师只需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巧用到课堂上,帮助解决课堂问题,让课堂活力无限。(下转42页)
(上接40页)
(四)教师应把赏识送给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好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当面对每一位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教师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还不具备高尚的师徳,还不具备宽容精神。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教师的育人理念决定了花骨朵是盛开还是夭折。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取暖,教师对学生的宽厚、赏识,自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进步。教师要学会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蹲下心来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差异,接受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时刻将赏识送给学生。每一声称赞、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关怀动作,都是孩子学习的动力。表现好时,教师只需竖起拇指,或者只需说“好极了”“精彩极了”“你太出色了”,就会令孩子们兴奋无比;表现不如意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目光,或者说“再想想,你一定行”“再动一下脑筋”“下一次一定会更好”,会令孩子们更加努力,更加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课堂增添活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情趣、思考、生活、赏识引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获得体验与成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曾松开. 春燕集[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 郑杰.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