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聚集到村到户到人,构建以村为基本单元、以户为主要靶向、以人为主要对象的脱贫攻坚“一线作战体系”。
年初,当选为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村支部书记的周克刚陡然感觉压力倍增。
“面对脱贫攻坚最后要啃的硬骨头,尽管村里帮扶工作有多个部门来抓,加上村组干部,涉及县镇村方方面面,但人员管理难,始终缺少一个主心骨。”周克刚说。
周克刚所困惑的,也是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些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
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市平利县从明确主体责任和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把全县137个村分为137个脱贫单元,由县级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带头到村担任脱贫攻坚总队长,对全村脱贫工作负总责,向整县脱贫摘帽发起最后总攻。
从年初先行试点,5月初全县推广以来,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制让“关键少数”发挥了大作用,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落细难、“四支队伍”统筹难、帮扶干部下沉难、一线合力攻坚难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高效。
天没黑,平利县正阳镇镇长胡德乾就走村串户忙碌起来。晚上在村里开院落会,议题是农村垃圾治理、村里产业发展。
除了镇长,今年胡德乾还多了个新身份——鄢家台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新身份让他觉得肩上担子比以往重了很多。
近年来,平利通过发展农业、文旅等产业助农增收,截至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9.84%。今年,平利面临整县脱贫摘帽任务,如何响鼓重槌、尽锐出战?
年初,平利在深度贫困村先行试点,县委书记、县长带头下沉到村,分别担任一个村脱贫攻坚总队长。试点取得成效后,5月初全县推广,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直接到村任总队长,实现了137个行政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全覆盖。
这一机制的鲜明特点是,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指挥和镇作战部统一安排下,各村总队长对村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负总责,统揽各项重点工作,统领村级帮扶力量,统筹解决困难问题,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聚集到村到户到人,构建起以村为基本单元、以户为主要靶向、以人为主要对象的脱贫攻坚“一线作战体系”。
平利将137个村分为深度贫困村、一般贫困村、非贫困村3类,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带头担任深度贫困村总队长,其他县级领导、部门和镇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其他村总队长,一人一村,村村都有总队长。
同时,通过“红黄绿”三色清单加大问题研判和督办落实,总队长将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县指挥部,使全县面上工作指导更具针对性。通过县镇村三级互动,较好解决了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当前,村级帮扶队伍中,“四支队伍”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干部,既有省市派出干部,又有镇村干部,年龄结构、工作经验、选派单位各不同。力量整合不好,就会出现各自为战现象,帮扶主责的夯实显得尤为重要。
在保持“四支队伍”稳定基础上,平利将村里所有帮扶力量由总队长统筹调度,所有作战指令由总队长统一下达,构筑以总队长为“主心骨”、“四支队伍”为“主攻手”的坚强战斗集体,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机。
平利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袁守波今年领到八仙镇百好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任命书。“自从当上总队长,我和‘四支队伍’都在一条船上,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不敢有丝毫松懈。”袁守波说。
平利县残联理事长何德渔今年5月被任命为白果坪村总队长。“别看任命书内容简洁,责任却很重。自从当上总队长,我就要对这个村负全责。”
共识的普遍形成,也源于县里出台的总队长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考核捆绑机制,实行总队长、帮扶单位、扶贫干部年度考核与所在村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捆绑,责任共担、荣辱与共,倒逼干部尽全责、用全力、抓落实。
西河镇三合村帮扶力量既有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也有平利政协机关的,还有镇村干部、第一书记。
县政协秘书长王光满担任总队长后,对“四支队伍”统揽整合、明确分工,该村旧宅基地腾退、贫困户搬迁入住、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6月10日晚,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长安镇金沙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郑小东和群众围坐在余忠民家的院坝,围绕产业路、手机信号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二天,县交通、移动部门就赶到该村,现场商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金沙河村支部书记彭涛说:“过去群众反映给我们的问题,汇报从村到镇再到县,少则一两周,多则个把月。现在总队长现场就把问题解决了,让我们少跑了很多路。”
正阳镇龙洞河村4组老党员覃长学对总队长制也深有感触,“我们这里山高路远,自从来了总队长,村里工作节奏和效率明显提高。”
随着村总队长制进一步落实,这些“关键少数”定期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成为专注一针一线、一户一策、精准发力的“绣花匠”。
该县多位基层干部认为,制度实施以来,他们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主要靠开会、发文、督办等方式推动,现在大家都挤时间到自己的“责任田”现场办公,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通过制度推行,既杜绝了“走读式”驻村、“挂名式”帮扶、“点卯式”入户等不严不实问题,还有效防止了不作为、慢作为等作风问题。广大群众在句句嘘寒问暖、件件实事好事中,对党员干部更满意。
制度实施以来,平利脱贫攻坚节奏明显加快,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县级领导、部门一把手下村频率增加了30%,吃住在村、处理事情频率增加35%,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速度比以前提高35%,群众上访次数大幅下降。
据7月底抽样调查,群众满意度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97%左右。
年初,当选为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村支部书记的周克刚陡然感觉压力倍增。
“面对脱贫攻坚最后要啃的硬骨头,尽管村里帮扶工作有多个部门来抓,加上村组干部,涉及县镇村方方面面,但人员管理难,始终缺少一个主心骨。”周克刚说。
周克刚所困惑的,也是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些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
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市平利县从明确主体责任和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把全县137个村分为137个脱贫单元,由县级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带头到村担任脱贫攻坚总队长,对全村脱贫工作负总责,向整县脱贫摘帽发起最后总攻。
从年初先行试点,5月初全县推广以来,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制让“关键少数”发挥了大作用,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落细难、“四支队伍”统筹难、帮扶干部下沉难、一线合力攻坚难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高效。
主战场上聚合力
天没黑,平利县正阳镇镇长胡德乾就走村串户忙碌起来。晚上在村里开院落会,议题是农村垃圾治理、村里产业发展。
除了镇长,今年胡德乾还多了个新身份——鄢家台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新身份让他觉得肩上担子比以往重了很多。
近年来,平利通过发展农业、文旅等产业助农增收,截至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9.84%。今年,平利面临整县脱贫摘帽任务,如何响鼓重槌、尽锐出战?
年初,平利在深度贫困村先行试点,县委书记、县长带头下沉到村,分别担任一个村脱贫攻坚总队长。试点取得成效后,5月初全县推广,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直接到村任总队长,实现了137个行政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全覆盖。
这一机制的鲜明特点是,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指挥和镇作战部统一安排下,各村总队长对村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负总责,统揽各项重点工作,统领村级帮扶力量,统筹解决困难问题,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聚集到村到户到人,构建起以村为基本单元、以户为主要靶向、以人为主要对象的脱贫攻坚“一线作战体系”。
平利将137个村分为深度贫困村、一般贫困村、非贫困村3类,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带头担任深度贫困村总队长,其他县级领导、部门和镇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其他村总队长,一人一村,村村都有总队长。
同时,通过“红黄绿”三色清单加大问题研判和督办落实,总队长将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县指挥部,使全县面上工作指导更具针对性。通过县镇村三级互动,较好解决了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当前,村级帮扶队伍中,“四支队伍”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干部,既有省市派出干部,又有镇村干部,年龄结构、工作经验、选派单位各不同。力量整合不好,就会出现各自为战现象,帮扶主责的夯实显得尤为重要。
在保持“四支队伍”稳定基础上,平利将村里所有帮扶力量由总队长统筹调度,所有作战指令由总队长统一下达,构筑以总队长为“主心骨”、“四支队伍”为“主攻手”的坚强战斗集体,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机。
平利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袁守波今年领到八仙镇百好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任命书。“自从当上总队长,我和‘四支队伍’都在一条船上,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不敢有丝毫松懈。”袁守波说。
平利县残联理事长何德渔今年5月被任命为白果坪村总队长。“别看任命书内容简洁,责任却很重。自从当上总队长,我就要对这个村负全责。”
共识的普遍形成,也源于县里出台的总队长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考核捆绑机制,实行总队长、帮扶单位、扶贫干部年度考核与所在村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捆绑,责任共担、荣辱与共,倒逼干部尽全责、用全力、抓落实。
西河镇三合村帮扶力量既有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也有平利政协机关的,还有镇村干部、第一书记。
县政协秘书长王光满担任总队长后,对“四支队伍”统揽整合、明确分工,该村旧宅基地腾退、贫困户搬迁入住、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6月10日晚,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长安镇金沙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郑小东和群众围坐在余忠民家的院坝,围绕产业路、手机信号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二天,县交通、移动部门就赶到该村,现场商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金沙河村支部书记彭涛说:“过去群众反映给我们的问题,汇报从村到镇再到县,少则一两周,多则个把月。现在总队长现场就把问题解决了,让我们少跑了很多路。”
正阳镇龙洞河村4组老党员覃长学对总队长制也深有感触,“我们这里山高路远,自从来了总队长,村里工作节奏和效率明显提高。”
随着村总队长制进一步落实,这些“关键少数”定期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成为专注一针一线、一户一策、精准发力的“绣花匠”。
该县多位基层干部认为,制度实施以来,他们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主要靠开会、发文、督办等方式推动,现在大家都挤时间到自己的“责任田”现场办公,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通过制度推行,既杜绝了“走读式”驻村、“挂名式”帮扶、“点卯式”入户等不严不实问题,还有效防止了不作为、慢作为等作风问题。广大群众在句句嘘寒问暖、件件实事好事中,对党员干部更满意。
制度实施以来,平利脱贫攻坚节奏明显加快,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县级领导、部门一把手下村频率增加了30%,吃住在村、处理事情频率增加35%,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速度比以前提高35%,群众上访次数大幅下降。
据7月底抽样调查,群众满意度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9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