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余锦基先生,我们就会联想到有关他的众多头衔:企业家、足坛名宿、赛车手及现在的赛车讲解员、公益家、慈善家……
其实,兴趣广泛的余锦基先生为足球与赛车事业的付出可谓坚定执着。同样,在公益与慈善的道路上,他所做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2008年,他更是将出版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余欲有言》一书的全部收益捐赠给香港公益金,至今已募善款过百万。
余锦基先生是一个善心与责任心并重的人,通过阅读他的《余欲有言》,笔者收获的不仅是行善举所带来的快乐,更可以从他的人生总结与生活体悟中获得一剂“心灵的良药”。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位“过来人”的人生智慧成为读者受用不尽的“精神源泉”。
言人生:自由自在豁达行
余锦基先生在《余欲有言》中回味自己的人生路时说:“用自己内心的感情计算器把这几十年的事情加起来,原来我是那么幸运,那么自在。”他觉得过去的日子里最受益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奉献或是无形的虚衔,而是令其最向往的自由、自我。其实,只有那些按照自己的人生原则坚定行走,保持乐观豁达心境的人,才会在人生回顾中表现得如此安然与洒脱。而在余锦基先生积极活跃的人生道路中,足球与赛车可谓占据了重要位置。
早在拔萃男书院上学的时候,余锦基就是学校有名的运动健将,曾因在田径赛中表现优异而获得校长亲自颁发“School Colour”奖章,而这个足球场上的活跃者更是自此“一生和足球结了不解之缘”。
读完中学后,余锦基先生听从父亲的安排,前往德国拜耳公司学习化工染料专业。离家求学的日子里,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坚持至今;交友广泛的他在掌握了相关的染料技术外,还“结识了一班新朋友,并了解到拜耳公司的运作”,这对于他日后的生意可谓大有帮助。在他2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族重担由此压在了这位长子的肩头。年纪虽轻,但余锦基先生却凭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抓住当时香港纺织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将父亲遗留下来的祥华染料经营得风生水起,并于1991年将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又于2000年与日本软库公司合作,现担任着软库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同时,他还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业务拓及旅游、传媒、投资等领域,并担任着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席等职。
生意做得成功的余锦基先生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生活兴趣,对足球与赛车可谓是数十年来热诚不减。先前奔跑在绿茵场上,而后拥有了自己的球队,再到担任足总主席,他为香港足球发展所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余锦基先生常说:“我觉得我从足球事业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好像接受过高等教育一样,它把我的思维推到另一个新高。球队如果要争取胜利当然要练习,不是普通的练习,是针对性的练习,看看自己有什么质素的球员,来令他们可以发挥自己所长,最重要的还是怎样让球队每一位球员发挥合作精神,万众一心来应付赛事。”当然,作为领队时,余锦基先生自有一套团结方法,“领队就要和球员打成一片,无论是备战或出赛前,我总是和球员一起练波、吃饭和聊天。身为领导人一定要得到下属的信任,才可以带领他们面对困难。”正是因为怀抱此种与球员输赢与共的精神,所以在1986年5月19日,由余锦基先生与另外两位领队带领的香港队与中国国家队争夺当届世界杯小组出线权时,客场作战的香港队顶着巨大压力,竟以二比一打了最漂亮的一仗,此项赛事至今仍为中港球圈人士所津津乐道。
而余锦基先生的赛车生涯也是丰富多彩,“从自己改良的谷巴仔到大量改装的保时捷,从石岗汽车会的赛事到澳门跑道上飞驰,最后更被选为香港汽车会会长”。他直言“这项运动到今时今日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赛车除了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丰富回味外,更让其领略到了其中的奥秘,“对人生的看法也增加了好几个角度”。他深有感悟地说:“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上,哪一个不想成功不想胜利,但是每一个步骤都是有代价的;先要好好准备自己,再加以练习,更要心理上加强信心和决心,最后便是其它人的扶持和协助,大家一起向一个目标进发,成功便指日可待。”
现今的余锦基先生,虽已年过花甲,却仍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与赛车迷。有时守着电视看球赛到凌晨几点,每逢世界杯比赛时,他总会亲自到现场观看;现今虽不再驰骋赛车场,却当起了讲解员,今年更是到新加坡、上海等地观战。谈起中国的赛车事业,他满是期待:“赛车运动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的发展潜力很大。”而对于现今的中国足球,他慨叹地说,“不能不说现今的中国足球确实令人很失望,其实全中国人对足球都是很热爱的,但毛病出在哪里?我可以讲是制度的问题,足球并不是由中超那十多个球队就可以把水平提高的,关键是要从基础抓起。你看南斯拉夫那样一个小国,足球水平很高,就是因为足球在他们那已成为一种传统,几乎每个村都有球场。我们也要从底层开始,政府在每个学校、村落都修建球场,形成全民踢球的风潮,在夯实根基上逐步提高水平,到那一天,当全国皆是打球的‘兵‘时,中国的足球也就自然强大了。”在余锦基先生的《余欲有言》中,他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十个愿望,其中有一个是希望中国可以举办一次世界杯决赛,其实,这亦是全中国人的愿望。
言公益:从善如登乐善不倦
其实,在出版《余欲有言》时,余锦基先生除了希望总结自己的人生体悟以启发年轻一辈外,还有一个善念——为公益金四十周年纪念献礼,希望再为公益金筹得一点善款以造福香港社会,这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公益家与慈善家,难怪大家都说“社会需要像余锦基这样的人,此乃市民之福”。
众所周知,香港公益金是一间非政府、非牟利、财政资源独立及管理自主的慈善机构。从加入时起,不知不觉间,余锦基先生为香港公益金已工作了十多年,期间他为公益金做了大量工作,经常亲自上阵组织筹款活动。
香港公益金行政总裁李颖贤这样评价道:“余锦基先生加入公益金后改变了公益金的形象,他创下新的慈善活动让普通大众参与,将形象带入基层。令人将他和公益金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一听见余锦基的名就想起公益金。他俨如公益金的招牌。”而在担任公益金主席时,余锦基先生就以其为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获颁“国际杰出服务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另外,在交通安全服务上,余锦基先生亦是不遗余力。担任道路安全议会委员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兢兢业业、无私无偿地为香港的交通安全“路上零意外”这个目标而奋斗。在医疗服务上,余锦基先生也是特别关注。在服务于香港肝筹基金并担任捐肝救人会主席期间,他凭藉个人广泛的人脉关系在筹款方面发挥了很大功效,推动了医疗慈善事业的开展。现在,余锦基先生领导旗下企业注重投资医疗领域,特别是在攻克肿瘤难题上,他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环境还有待提高,我希望我们这个投资能对医疗进步有所贡献,首先我们希望能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这是一种多么可敬可佩的仁者情怀!
从善如登,乐善不倦,这是作为公益家与慈善家的余锦基先生的真实写照。他说:“如果想一生一世享受心安理得的境界就要不停地去做善事,帮助别人。做善事是出自内心,不一定要捐出很大数目的金钱或帮助成千上万的人们。扶助一位失明人士过马路,帮一个老婆婆搬行李,协助一个走失的小孩子;星期六在路上帮助那些卖旗的小义工买一枚旗。这些日常不停地发生的小事,其实也可以带我们到另一个愉快的心境。”在行善的道路上,余锦基先生是一个快乐的付出者。
言教育:“给孩子的最佳礼物就是时间”
身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余锦基先生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对于目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余先生指出:“看见孩子们拖着沉重的书包,带着木讷的表情上学,回家后不是温习便是做功课,深夜还未能休息,玩耍的时间更是寥寥可数,令我看了十分不舒服。上学应该是件乐事,也是小孩子学习的良机。课本只是其中一项,如从音乐、体育、艺术上能够找到做人的道理,不是更重要的一环吗?考试只是一个制度,不应该用考试来判断孩子们的优劣和决定他们的将来。”拥有着快乐童年的余锦基先生亦希望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他认为社会有责任为下一代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一套全面的教育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享受自己的成长过程,使他们长大之后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维。而作为父母,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就是时间,他说:“当孩子们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父母能加以协助和开解,再送上关怀和宽恕,这样看起来一点一滴的爱又怎可以用物质来相比呢!”
身为人父,在教育三个孩子时,余锦基先生就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与人格。他认为拥有久远历史的英国寄宿教育制度在此做得比较好。因此,很早时他就将孩子送到英国读书,而他的良苦用心除了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维方法外,亦是为了拓宽他们的眼界,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对于现今年轻人易徘徊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余锦基先生亦告诫他们:“现实中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并非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那么简单,很多事情正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中,所以年轻人应学会在中间地带里掌握自己的生存空间。凡事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应带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来待人接物。”这位长者的教诲的确值得年轻一辈去深思。
关注社情民生的余锦基先生亦有着自己的理想家园,在他的心中,自由、和平、民主及平等是理想家园的四大支柱,也是值得他毕生为之追求的事业。他认为,美国打着自由、民主旗号推行霸权主义,他极力抨之。在他的梦想中,他希望看见一个世界各国共荣共存、人民安居乐业、融合和谐的安定局面,这才真正是为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考虑。
总结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时,余锦基先生说:“在写作《余欲有言》时,我感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回报就是终于找到了每个人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呎去量度自己的成就,用自己的斗去载自己的财富,用自己的秤去称自己的快乐。”而这,又是一种多么明智、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真心祝愿余锦基先生“仁者寿,善者乐”!
【人物简介】
余锦基太平绅士,BBS、MBE勋贤,香港特区政府铜紫荆星章获得者。现任软库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担任香港公益金筹募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足球总会董事、足总庆祝九十周年筹委会主席、香港汽车会会监、香港染料同业商会有限公司终身名誉会长、香港肝筹基金董事、捐肝救人会主席、香港道路安全议会委员等多项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