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更是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作为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如果你用理解,用爱心,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处理起来也会顺畅一些,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这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脾气性格各有不同,习惯爱好也相差甚远。如果不对学生逐个了解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势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十分了解,才能够了解学生多方面的情况,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好恶观点等,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及时而准确的作出判断,并制定出解决方案。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教师言传身教并注重培树优秀学生榜样
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崇拜老师、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要注意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的力量十分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教师要在班内进行表扬,促进其互相模仿,鼓励先进,督促落后。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好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习惯训练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
而反复训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很多习惯还没有养成,会出现多次的反复甚至会出现比以前的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的一些问题。而一些大道理他们一时半会儿很难理解,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的加以纠正和培养。“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当然,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会在很长时间内规范他们的行为,甚至会是他们受益终身。
五、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沟通密切配合
除了学校外,学生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家庭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坚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使学生不仅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行为作风,还可以在校外继续坚持下去,形成良好习惯,使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可以定时开家长会,经常进行家访,既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方面情况,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并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在老师与家长的不断沟通,互相配合下,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必将决定我们的明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孩子们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作为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如果你用理解,用爱心,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处理起来也会顺畅一些,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这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脾气性格各有不同,习惯爱好也相差甚远。如果不对学生逐个了解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势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十分了解,才能够了解学生多方面的情况,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好恶观点等,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及时而准确的作出判断,并制定出解决方案。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教师言传身教并注重培树优秀学生榜样
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崇拜老师、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要注意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的力量十分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教师要在班内进行表扬,促进其互相模仿,鼓励先进,督促落后。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好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习惯训练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
而反复训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很多习惯还没有养成,会出现多次的反复甚至会出现比以前的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的一些问题。而一些大道理他们一时半会儿很难理解,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的加以纠正和培养。“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当然,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会在很长时间内规范他们的行为,甚至会是他们受益终身。
五、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沟通密切配合
除了学校外,学生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家庭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坚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使学生不仅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行为作风,还可以在校外继续坚持下去,形成良好习惯,使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可以定时开家长会,经常进行家访,既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方面情况,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并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在老师与家长的不断沟通,互相配合下,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必将决定我们的明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孩子们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