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4日到29日,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召开,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审议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会场上,有交融、有争议,有共鸣、有共识,代表们追问多年关注的民生老问题,也聚焦新涌现出的趋势,围绕各自领域畅所建言,共商国是。从他们的建言献策中,可以窥出对这座城市当下与未来的愿景与期盼。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互联网+,建良善法制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
陈宏民代表说,目前,“互联网+”已进入转型期,“互联网+”经过第一轮“跑马圈地”,现在进入第二轮“精耕细作”。第一轮就是构建像天猫、淘宝综合性的大平台,而未来很可能这些综合性的平台会逐渐衰落,那些跨境电商、包括“蘑菇街”、“美丽说”这样的深度垂直平台会快速兴起。
“上海要抓住互联网+的转型期,顺势而上。”陈宏民认为,在“跑马圈地”这一轮上,上海没有抓住太多的机会,BAT不在上海,但是在精耕细作的第二轮,主要是“互联网+”各个领域的细分市场,上海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盛雷鸣代表说,互联网是目前极具自由度的领域,而金融又是一块该严格管控的领域,一个是“火”,一个是“冰”,这种情况下是用什么样的规则?还没有定论,所以需要谨慎为之。
在盛雷鸣看来,政府应该做的是制订科学的游戏规则,建设良善的法制环境。政府在介入和指导“互联网+”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职责重点。法制环境才是最大的投资环境。如果政府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规则和法制环境的建设上,而是把力氣花在微观层面上,这可能导致主次不分,还可能引起副作用。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回应说,在“互联网+”推进过程当中,上海要结合自己的一些资源条件和创新条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上。在创新和监管两者之间,的确要寻求一个平衡,不能过度监管,但也不能抑制创新。“冰与火的融合当中要有一定的温度控制。”
补看不见的短板
【关键词:城市管理】
“虽然上海在整治违法建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今年任务更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钱翊樑代表用“骨质增生”比喻亟需治理的问题。他发现,违法建筑和一些与城市发展不符的建筑,要拆除都面临很大难题,调查下来发现一些市场是有证经营。“这样的市场当初是怎么办出证照来的?发证前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到现场实地勘察?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要吸取的教训。”
要补短板,也要理顺“短板”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汤静波代表提出:短板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从体制上调整,设计更好的管理机制,“不良现象背后是法律法规跟不上形势发展、执法不严等问题。”“很多人提到补短板时讲的是硬件问题,其实管理方面也有短板。”於世成代表认为,已经出台了管理办法,但没有很好地执行,这就是短板。
如何解分级诊疗不通畅之忧
【关键词:医疗】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对上海实行的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很支持,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方玉明代表说,目前,上海1名家庭医生管理2000人至2500人,工作量很大,而且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什么?因为老百姓看病仍然习惯往三级医院跑,找家庭医生配药的多、看病的少。长此以往,家庭医生的看病能力会越来越弱。
分级诊疗同样有秩序不通畅之忧:病人签约后,可在试点社区医院和1家二级、1家三级医院优先就诊和转诊,“三级医院预留专家号,还要留床位,大医院本来就一床难求,是否会专门留张床位,等社区病人转上来?再说,双向转诊中,病人病情稳定后,如果不愿意从大医院转去社区医院,怎么办?”方玉明建议,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最好能在一定范围内的医院实行,比如说医联体,可保证一定秩序。
刘中民代表说,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需政府主导,而不是市场。目前,医联体的形式仍然比较松散,能否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人财物一体化的医联体,设立总院长制。社区居民选择和医联体签约,这样的分级诊疗就能让老百姓心里有底了。
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
对环境治理下了大决心
【关键词:PM2.5浓度】
“一说到环境,老百姓感受最深切的就是空气和水质量。”徐荣代表说,降低PM2.5浓度首次写入了纲要规划,成为我们改善环境的奋斗目标,非常振奋人心。“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既在大方向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指导,在具体实施细节方面也有详细的落实依据。其中强调了对郊区农村的环境治理,这体现出政府对环境治理下了大决心,没有例外、一视同仁,也是统筹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体现。未来五年,给城市发展“补短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是重要一环,需要市、区县和各级部门大家一条心,既打好整治仗,又要打防御仗,整治和消除“五违”现象。
张小弟代表说,“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绘就了一幅美丽的“民生蓝图”,有长远规划,有具体指标。以前,公共资源的欠缺让一些郊区村民只能过“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的生活,草案注重抬底部、促公平,值得期待。
让老人有所养有所乐
【关键词:养老】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让市民晚年生活更加舒适、更有尊严。
“建议创设‘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模式。”张雅玉代表说,以闵行区万科城市花园为例,小区创设一家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可以同时接纳20位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以及30位老人的短期托付服务。她建议,可以通过公建、公办、民营、民办及引入社会资源力量,在社区中逐年探索发展建立50人左右床位的微型养老院,借鉴万科城市花园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更好地把握效益和成本。 张兴儒代表则建议,推广嵌入式养老服务,可以通过利用居民区及其周边的闲置房源改建小微型养老院,引入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起满足社区全龄段失能失智老人多样化照护需求的“一站式”复合服务体系。“建议明确嵌入式养老机构的统一标准,方便执行和推广。”张兴儒建议,加快推进嵌入式机构的医保支付问题。希望全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医养结合的路径将嵌入式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建议市卫计委、医保局能在“嵌入式”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明确界定和指导。
找准创新链的薄弱点
【关键词:创新】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
在朱民等多位代表看来,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研发经费支出和创新投入也亟需一场“供给侧改革”。
刘燕刚代表反复强调,找不准方向的资金投入,只可能造成虚火和浪费。“既然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就应该围绕创新链布局支持链、布局资金安排。”他说,“创新投入必须精准指向重点领域、指向创新链的薄弱点、指向关键产业。”
而找准创新链的薄弱点,则尤其需要填补目前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短板。施进浩代表也表示,财政科技经费应当根据创新链布局,并可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和市场机制相衔接的办法,将新技术成果迅速推向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企业。
审议人大常委会报告
引领改革立良法 监督短板接地气
“积极有为、成绩显著。”施荣范代表说,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积极履职,用明确的数字和项目一览表的形式予以体现,成绩来之不易。
朱言文代表说,在立法工作方面,市人大坚持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聚焦重大瓶颈问题,发挥立法的创制、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监督工作方面,市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进方法、增加实效,体现微创新的理念。在代表工作方面,积极组织代表下基层、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对区县人大工作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去年人大开展的调研都是针对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比如对科创中心调研,可谓牵住了‘牛鼻子’。社会各方对诚信体系呼声很高,但立法难度很大,市人大专门就社会诚信体系进行立法调研,具有超前意识和担当精神。”
丁明代表提到,去年市人大组织的几次明察暗访破除形式主义,动了真格。他曾参与食品安全的一次暗访,十几位代表子夜暗访铜川路市场,之前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查出了一些问题,对代表提出的质疑,职能部门也给予回应。“这样的监督方式接地气,效果也很好,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监督。”
“2015年的常委会工作有探索、有创新。”魏伟明代表建议,人大工作要在深度上拓展,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开展好“人大之问、人大之审、人大之察”,不能失声、不能失责、不能失明,要问出真相、问出着力点,审出差距、审出真知灼见,查出薄弱点、查出群众呼声的源头和症结。
审议“两院”报告
司改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去年‘两院’工作量很大,法官、检察官很辛苦,确实提高了工作效能和质量。”杨申鲁代表表示,上海的司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为全国司改工作探了路。袁胜明代表说:“改革本身是要可复制的,上海司法改革有些好的经验要及时提炼。”潘书鸿代表则表示,作为一名律师,对上海的司法改革感受显而易见,在工作中也获得了不少便利。
一些代表建议司法机关持续加强队伍作风建设。盛雷鸣代表说,目前仍有个别法官存在推诿扯皮、工作态度差等问题,应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社会满意度。杨申鲁代表也表示,一线法官、检察官直接面对老百姓,工作作风、态度关系到法院形象和办案质量,不应有居高临下的职业优越感,“可借鉴部分行业的做法,对法官、检察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设立规范化的标准”。
“现在很多民商事仲裁,当事人宁愿到新加坡、香港去,为什么不能留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很高,‘互联网+’也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上海有没有准备好?”袁胜明代表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对一些国际前沿的问题要提前储备好法律人才,营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上海的司法队伍要精英制、专业化,目前来看待遇还不够,人才可能流失”。
王浩代表认为:“不要把法官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让法官多在几个岗位上流动,让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够更加丰富。当过律师、法律顾问再成为法官、检察官,这在国外是常态。”
会场上,有交融、有争议,有共鸣、有共识,代表们追问多年关注的民生老问题,也聚焦新涌现出的趋势,围绕各自领域畅所建言,共商国是。从他们的建言献策中,可以窥出对这座城市当下与未来的愿景与期盼。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互联网+,建良善法制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
陈宏民代表说,目前,“互联网+”已进入转型期,“互联网+”经过第一轮“跑马圈地”,现在进入第二轮“精耕细作”。第一轮就是构建像天猫、淘宝综合性的大平台,而未来很可能这些综合性的平台会逐渐衰落,那些跨境电商、包括“蘑菇街”、“美丽说”这样的深度垂直平台会快速兴起。
“上海要抓住互联网+的转型期,顺势而上。”陈宏民认为,在“跑马圈地”这一轮上,上海没有抓住太多的机会,BAT不在上海,但是在精耕细作的第二轮,主要是“互联网+”各个领域的细分市场,上海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盛雷鸣代表说,互联网是目前极具自由度的领域,而金融又是一块该严格管控的领域,一个是“火”,一个是“冰”,这种情况下是用什么样的规则?还没有定论,所以需要谨慎为之。
在盛雷鸣看来,政府应该做的是制订科学的游戏规则,建设良善的法制环境。政府在介入和指导“互联网+”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职责重点。法制环境才是最大的投资环境。如果政府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规则和法制环境的建设上,而是把力氣花在微观层面上,这可能导致主次不分,还可能引起副作用。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回应说,在“互联网+”推进过程当中,上海要结合自己的一些资源条件和创新条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上。在创新和监管两者之间,的确要寻求一个平衡,不能过度监管,但也不能抑制创新。“冰与火的融合当中要有一定的温度控制。”
补看不见的短板
【关键词:城市管理】
“虽然上海在整治违法建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今年任务更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钱翊樑代表用“骨质增生”比喻亟需治理的问题。他发现,违法建筑和一些与城市发展不符的建筑,要拆除都面临很大难题,调查下来发现一些市场是有证经营。“这样的市场当初是怎么办出证照来的?发证前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到现场实地勘察?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要吸取的教训。”
要补短板,也要理顺“短板”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汤静波代表提出:短板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从体制上调整,设计更好的管理机制,“不良现象背后是法律法规跟不上形势发展、执法不严等问题。”“很多人提到补短板时讲的是硬件问题,其实管理方面也有短板。”於世成代表认为,已经出台了管理办法,但没有很好地执行,这就是短板。
如何解分级诊疗不通畅之忧
【关键词:医疗】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对上海实行的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很支持,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方玉明代表说,目前,上海1名家庭医生管理2000人至2500人,工作量很大,而且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什么?因为老百姓看病仍然习惯往三级医院跑,找家庭医生配药的多、看病的少。长此以往,家庭医生的看病能力会越来越弱。
分级诊疗同样有秩序不通畅之忧:病人签约后,可在试点社区医院和1家二级、1家三级医院优先就诊和转诊,“三级医院预留专家号,还要留床位,大医院本来就一床难求,是否会专门留张床位,等社区病人转上来?再说,双向转诊中,病人病情稳定后,如果不愿意从大医院转去社区医院,怎么办?”方玉明建议,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最好能在一定范围内的医院实行,比如说医联体,可保证一定秩序。
刘中民代表说,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需政府主导,而不是市场。目前,医联体的形式仍然比较松散,能否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人财物一体化的医联体,设立总院长制。社区居民选择和医联体签约,这样的分级诊疗就能让老百姓心里有底了。
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
对环境治理下了大决心
【关键词:PM2.5浓度】
“一说到环境,老百姓感受最深切的就是空气和水质量。”徐荣代表说,降低PM2.5浓度首次写入了纲要规划,成为我们改善环境的奋斗目标,非常振奋人心。“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既在大方向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指导,在具体实施细节方面也有详细的落实依据。其中强调了对郊区农村的环境治理,这体现出政府对环境治理下了大决心,没有例外、一视同仁,也是统筹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体现。未来五年,给城市发展“补短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是重要一环,需要市、区县和各级部门大家一条心,既打好整治仗,又要打防御仗,整治和消除“五违”现象。
张小弟代表说,“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绘就了一幅美丽的“民生蓝图”,有长远规划,有具体指标。以前,公共资源的欠缺让一些郊区村民只能过“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的生活,草案注重抬底部、促公平,值得期待。
让老人有所养有所乐
【关键词:养老】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让市民晚年生活更加舒适、更有尊严。
“建议创设‘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模式。”张雅玉代表说,以闵行区万科城市花园为例,小区创设一家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可以同时接纳20位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以及30位老人的短期托付服务。她建议,可以通过公建、公办、民营、民办及引入社会资源力量,在社区中逐年探索发展建立50人左右床位的微型养老院,借鉴万科城市花园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更好地把握效益和成本。 张兴儒代表则建议,推广嵌入式养老服务,可以通过利用居民区及其周边的闲置房源改建小微型养老院,引入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起满足社区全龄段失能失智老人多样化照护需求的“一站式”复合服务体系。“建议明确嵌入式养老机构的统一标准,方便执行和推广。”张兴儒建议,加快推进嵌入式机构的医保支付问题。希望全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医养结合的路径将嵌入式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建议市卫计委、医保局能在“嵌入式”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明确界定和指导。
找准创新链的薄弱点
【关键词:创新】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
在朱民等多位代表看来,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研发经费支出和创新投入也亟需一场“供给侧改革”。
刘燕刚代表反复强调,找不准方向的资金投入,只可能造成虚火和浪费。“既然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就应该围绕创新链布局支持链、布局资金安排。”他说,“创新投入必须精准指向重点领域、指向创新链的薄弱点、指向关键产业。”
而找准创新链的薄弱点,则尤其需要填补目前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短板。施进浩代表也表示,财政科技经费应当根据创新链布局,并可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和市场机制相衔接的办法,将新技术成果迅速推向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企业。
审议人大常委会报告
引领改革立良法 监督短板接地气
“积极有为、成绩显著。”施荣范代表说,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积极履职,用明确的数字和项目一览表的形式予以体现,成绩来之不易。
朱言文代表说,在立法工作方面,市人大坚持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聚焦重大瓶颈问题,发挥立法的创制、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监督工作方面,市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进方法、增加实效,体现微创新的理念。在代表工作方面,积极组织代表下基层、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对区县人大工作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去年人大开展的调研都是针对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比如对科创中心调研,可谓牵住了‘牛鼻子’。社会各方对诚信体系呼声很高,但立法难度很大,市人大专门就社会诚信体系进行立法调研,具有超前意识和担当精神。”
丁明代表提到,去年市人大组织的几次明察暗访破除形式主义,动了真格。他曾参与食品安全的一次暗访,十几位代表子夜暗访铜川路市场,之前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查出了一些问题,对代表提出的质疑,职能部门也给予回应。“这样的监督方式接地气,效果也很好,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监督。”
“2015年的常委会工作有探索、有创新。”魏伟明代表建议,人大工作要在深度上拓展,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开展好“人大之问、人大之审、人大之察”,不能失声、不能失责、不能失明,要问出真相、问出着力点,审出差距、审出真知灼见,查出薄弱点、查出群众呼声的源头和症结。
审议“两院”报告
司改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去年‘两院’工作量很大,法官、检察官很辛苦,确实提高了工作效能和质量。”杨申鲁代表表示,上海的司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为全国司改工作探了路。袁胜明代表说:“改革本身是要可复制的,上海司法改革有些好的经验要及时提炼。”潘书鸿代表则表示,作为一名律师,对上海的司法改革感受显而易见,在工作中也获得了不少便利。
一些代表建议司法机关持续加强队伍作风建设。盛雷鸣代表说,目前仍有个别法官存在推诿扯皮、工作态度差等问题,应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社会满意度。杨申鲁代表也表示,一线法官、检察官直接面对老百姓,工作作风、态度关系到法院形象和办案质量,不应有居高临下的职业优越感,“可借鉴部分行业的做法,对法官、检察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设立规范化的标准”。
“现在很多民商事仲裁,当事人宁愿到新加坡、香港去,为什么不能留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很高,‘互联网+’也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上海有没有准备好?”袁胜明代表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对一些国际前沿的问题要提前储备好法律人才,营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上海的司法队伍要精英制、专业化,目前来看待遇还不够,人才可能流失”。
王浩代表认为:“不要把法官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让法官多在几个岗位上流动,让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够更加丰富。当过律师、法律顾问再成为法官、检察官,这在国外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