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本质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龙骑士》《吸血鬼猎人巴菲》等阅读热流,以及影视、网络和其他新媒体形式的推动,幻想小说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主导潮流,当然也备受中国读者喜爱。根据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的判断,中国幻想小说作为具有自觉文体意识的创作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且提倡者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所以中国幻想小说在儿童文学领域备受关注,占有重要地位。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幻想”发现
  儿童幻想小说这种文体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多类型、多媒体、多创新的繁荣时代。中国长期占据思想主导地位是儒家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对天马行空的“幻想”本能形成阻碍。一种文学类型的始发时间应该是新文学类型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以后,中国幻想小说从童话类型中分离,自觉文体意识发生时间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初[1],这和朱自强、彭懿等儿童文学学者对国外幻想文学的介绍与实践有关。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理论探讨先于创作,“幻想小说”概念源于对西方“fantasy”的翻译。1992年朱自强提出将“fantasy”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命名为“小说童话”[2],自此从本体论角度对儿童幻想小说有了明确的文体自觉意识。之后1995年彭懿进一步进行理论传播引导,直接将日本对“fantasy”的翻译方式音译成了“泛达激”[3],并创作了《疯狂绿刺猬》。从这部作品开始,彭懿转变早期童话创作风格,扑向了他一直钟情的fantasy的世界,《疯狂绿刺猬》在儿童文学界被视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幻想小说。199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组织当时创作实力最强的作家介入儿童幻想文学创作的实践,命名为“大幻想文学丛书”,在江西举行“跨世纪中国少年小说创作研讨会”。“儿童幻想小说”议题的提出对于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单一格局的打破提供了艺术突破的新路径。在彭懿的两部幻想文学理论研究专著—《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1997年)和“大幻想文学”书系的理论卷《世界幻想儿童文學导读》(1998年),以及2000年朱自强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中都将“fantasy”翻译为“幻想文学”,至此“幻想文学”的命名逐渐被学界接受。2001年在《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4]一书中,将“幻想文学”改译为“幻想小说”。自此专为儿童创作的“自觉的儿童幻想小说”理论观念得到确认,中国儿童幻想小说形成自觉的文体意识。如朱自强所说,新世纪“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体裁正在约定俗成”[5]。中国儿童幻想小说是舶来品,从对文体意识产生的模糊期到明确提出“Fantasy”是小说童话,再到幻想文学的传播导引,最后“幻想小说”命名的确定可以说都是西方(包括日本)催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发生,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作品创作以及读者接受都与西方的影响密切相关。
  二、儿童幻想小说的边界与作家跨界
  虽然儿童幻想小说文体自觉意识已产生,但关于“儿童幻想小说”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目前学界还没有确切的严谨表述,本质性定义无法做出,描述性定义目前普遍被学界接受的是朱自强对幻想小说总结的“三要素”,即超自然、小说式、二次元[6],并且以这三要素区分相似文体,主要指童话和科幻小说。这三者有着显著的区别,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在最初幻想小说概念提出之时就将其区分出来。虽然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都是虚幻现实,并且都有相同的预言、乌托邦、神秘等质素,但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性的分歧。幻想小说是超越科学理性的虚构与想象,而科幻小说是主张科学至上的。幻想小说的创作是想象历史,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的命运、人性的内涵、生存的诸种可能”,而科幻小说的创作是想象未来,引导读者理性地预言,科学、技术、语言思维方式都指向未来。幻想小说和童话之间的关系争议较大,总结起来可以从一次元性与二次元性、人物性格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小说式的描写与童话式的叙述、篇幅的长与短等四个方面来区分。总体来说,幻想小说多长篇,以小说的方式叙述,事件、情节、心理等都进行细节性的描写。与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和类型化相比,幻想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性格的历史,并且有成长有变化,人物性格是个性化和多重化的。儿童幻想小说的故事中的人物对异世界、超自然世界表现出的情绪是怀疑、惊异与恐怖,两个次元世界要有“通道”或者要采取必要的魔法才能互通,幻想小说中“幻想是自觉存在,自为之物”[7]。
  中国儿童幻想小说走到今天,在理论探索和创作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新世纪近十年以来儿童幻想小说的出版势态最为强盛。目前儿童幻想小说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利润收益刺激着国内儿童幻想小说创作呈井喷式增长,但客观地说,经典优秀的儿童幻想小说并不多。粗制滥造、模仿复制、思想平庸之作不绝如缕,有研究者将中国儿童幻想小说创作的问题概括为“四个缺席”[8],即民族性与本土性缺席、写作技巧缺席、文学性与思想性缺席、幻想性缺席。这“四个缺席”的概括还是比较准确的。还有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世纪前后成人作家自觉持续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而且大多数成人文学作家跨界都选择了儿童幻想小说的创作,如张炜在《半岛哈里哈气》(2012年)出版后,又陆续创作了《少年与海》《寻找鱼王》等系列丛书;虹影创作《奥当女孩》(2014年)后,又继续创作了《里娅传奇》《新月当空》《马兰花开》《米米朵拉》等;马原创作《湾格花园》(2015年)系列;茅盾文学奖得主、“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2017年出版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青云谷童话》等。成人文学作家跨界儿童文学领域已经形成一股带有集体意味的“作家跨界”[9]创作现象。这股“作家跨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会给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什么呢?除了传媒出版策划、市场利益驱动、不满幻想小说现状以及每位作家爸爸都要为自己的孩子写一个童话的愿望外[10],带给儿童幻想小说创作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何谓自觉的儿童幻想小说?是否专为儿童创作就能抵达自觉的儿童幻想小说?   三、重新思考何为儿童幻想小说的本质
  重新提出思考儿童幻想小说的本质,是基于成人文学作家跨界进行儿童幻想小说创作现象形成的内驱力反思,也是对中国儿童幻想小说文体本身的审视,对本质的揭示也是儿童幻想小说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确立。第一,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想象力格局意在成人世界。儿童幻想小说强调突出“儿童”,以“想象力”创造的幻想世界来激发儿童最初记忆能力。那么儿童幻想小说是要写儿童、为儿童写、儿童可接受,从这一方面来讲,儿童幻想小说与儿童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对儿童幻想小说“儿童”特征的描述,似乎并不符合读者接受现实。畅游于“中土世界”“纳尼亚国”“魔法学校”的不只是儿童,还有大量的成人身影。中国儿童幻想小说不仅是作家跨界创作,还是读者跨界接受,这种现象新世纪以来愈演愈烈。这是一个很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双重的跨界足以显示儿童幻想小说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非儿童专属,而是不分年龄的整体常态品质。儿童幻想小说中“二次元性”的幻想世界是作家想象力的创造,托尔金在《关于妖精故事》一文中称其为“第二世界”,并且把“第二世界”的创造看得非常神圣。创作中对“幻境”(即“第二世界”)塑造的要求也很高,比如《指环王》系列中创造的“中土世界”,“幻境”的存在不仅局限于儿童娱乐游戏,而是要给予成人文学蕴意。所以,儿童幻想小说的“幻想”边界不在低幼儿童,真正的儿童“幻想”应当是“基于对童年的深刻理解以及从童年理解出发而抵达的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深入发掘之上”[11],只有这样儿童幻想小说才能抵达“幻境”真正的深广度和超越性。作家可以为儿童创作,也可以为某一个特殊儿童创作,更可以是为具有儿童性情的成年人而作。作家竭力创造的“幻境”可以使人们暂时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另一世界,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无论对于作家还是读者,都会在沉浸的幻境中努力恢复被知识遮蔽的信仰,重建被事实粉碎的想象。
  第二,幻想小说首先是文学而不是幻想。曹文轩呼吁“让幻想回到文学”,甚至不无担忧地说“我从豪华的背后看到了寒碜,从蓬勃的背后看到了荒凉,从炫目的背后看到了苍白,从看似纵横驰骋的潇洒背后看到了捉襟见肘的局促。……所谓‘向想象力的局限挑战’的豪迈宣言,最后演变成了毫无意义、毫无美感并且十分吃力的耍猴式的表演”[12]。真正的幻想是与美学、深刻的人生乃至哲学命题联系在一起。文学求助于幻想,是因为有些美学目的、有些命题,我们无法在现实的情境中实现,一些关于人的处境、人类的存在状态的思考与认识,无法在现实题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述。“作家跨界”创作儿童幻想小说,比如马原、张炜、徐则臣等成人文学作家所坚持的就是这种文学性至上,以经典文学为资源在主流儿童文学之外探索,既不蹈乎虚,也不拘于实,让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文学性的形式在天马行空的奇境世界中关怀现实,以童话的形式隐喻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命运”[13],大概徐则臣的童话美学追求可以代表跨界作家创作儿童幻想小说的整体美学追求。
  注释:
  [1]这之前也有儿童文学研究者对幻想小说进行阐释,陈丹燕提出“让生活扑进童话”、周晓波发现“童话双线结构”“魔幻手法与儿童小说结缘”等议题都是中国儿童幻想小说文体意识的理论探索。
  [2]朱自强发表于1992年的论文《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被公认为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理论自觉的标志,是留学日本的研究成果之一。
  [3]1995年从日本学成归国的彭懿发表译文《范达激的方法》,它是日本儿童幻想小说理论专著《英国儿童文学作家们—幻想小说与写实小说》中儿童幻想小说部分的绪论。
  [4]2000年由新蕾出版社社长季秀荣发起,由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五位中国儿童文学家在天津举行的一次非官方的会谈,其中就儿童幻想小说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成果。
  [5]朱自强在《“分化期”兒童文学研究》(2013年)一书中指出并研究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现的四个“分化”现象: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图画书(绘本)从幼儿文学中分化出来;通俗(大众)儿童文学与艺术儿童文学分流;分化出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
  [6]“小说童话”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即幻想的世界;采取的是“小说式的展开”方式,将幻想“描写得如同发生了一样”;“小说童话”与童话不同,其幻想世界具有“二次元性”,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
  [7]朱自强:《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第4期。
  [8]冀闽:《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幻想小说发展进程研究》,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
  [9]这里“作家跨界”特指新世纪前后,在儿童文学出版传媒迅速发展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形势下,已经成名的作家跨界创作儿童文学,而在此之前未涉足儿童文学领域。
  [10]徐则臣为儿子创作《青云谷童话》作为临睡前读物,马原为儿子马格创作《湾格花原》。
  [11]谈凤霞:《新世纪儿童幻想小说的走向》,《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0日。
  [12]曹文轩:《大王书》,接力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13]徐妍、生媛媛:《面对漫天“洪水”探索中国童话新途—评徐则臣的长篇童话〈青云谷童话〉》,《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1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1A022)阶段性成果 ]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旅游消费和服务的升级,以融入当地生活和个性化住宿为特点的在线短租平台逐渐成长起来。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线短租平台通过有效整合闲置资源,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与用户搜寻成本,并精准匹配供需、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然而,平台对用户信息的披露在增进信任的同吋,也可能为身份歧视提供条件。因此,发现在线短租平台设计中的不足,厘清数字化歧视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性地改进平台治理手段,这是提高在线短租平台价值、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图研究平台设计对用户交易结果的影
许还山被称为中国银幕上的“硬汉”,但他的“硬”不仅仅是在形象上,更多的是在骨子里。  还是被“发配”在新疆的时候,许还山就喜欢上了红柳。在这种扎根在沙漠中的植物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坚韧、耐旱,生命力顽强,不随风飘移。它是植物界的“硬汉”。  许还山的命很硬。“七七”卢沟桥事变一周后出生的他,因为在母体中营养不良,很瘦小,皱成一团,像个小老头,是大姨妈用米糊抹在他的小嘴上,硬把他从死亡边缘
期刊
近年来,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游戏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被当下年轻人所青睐。随着这一游戏的普及,它所承载的功能也逐渐超出一般游戏本身,而成了一种年轻人之间的社交工具。  剧本杀又可称为“谋杀之谜”,最初起源于英国的游戲“Murder Mystery”,是一种以剧情为核心的推理游戏。游戏本身玩法是以既有剧本为核心,给每个玩家分配特定的故事角色和故事剧本。玩家在熟悉各自角色的剧本基础上,以第一人称角色
期刊
剧本杀是近年风行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一款社交游戏,因为其依凭的媒介不同,又分为“线上剧本杀”和“线下剧本杀”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后者,将从剧本杀的剧本文本的构成、剧本杀游戏的流程,分析剧本杀从类型文学推理小说、戏剧和游戏三种文体的叙事技巧进行的挪用及嫁接,以及这些特征与玩家接受之间的关联。  一、剧本杀的剧本与推理小说的关联  剧本杀游戏的剧本分为两个部分,玩家剧本和DM(游戏主持人)剧本。玩家
期刊
人类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跋涉,终于来到了璀璨的文明年代。而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却在悄然酝酿……人类文明来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何去何从便掌握在这六人之间。   —剧本杀作品《2026》  在他们重新讲述这些神秘故事时……不过是一种信仰掺半的声音,是游戏与严肃性之间的折衷,这种在所有神秘思想里面回荡的远古的声音……虽然在物质上粗糙,却总是并处处寻求着最高妙的表现形式。[1]   —约翰·赫伊津哈《游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群发展不仅要解决城镇化的形态问题,而且要使其发挥扩内需、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城市群发展已经不是规模与数量问题,而是提升城市群功能,建设高质量城市群的问题。因此,研究城市群层级分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与新形势背景下的区域发展任务相契合,而且能提高城市群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对全国城市群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本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城
本期文艺家:许还山,江西乐平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顾问,陕西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主演过百余部(集)影视剧,主要作品《樱》《寒夜》《双雄会》《大决战》《筏子客》《苏武牧羊》《红楼梦》《大秦帝国》《钱学森》《飞越老人院》《庆余年》《大秦赋》《空中之城》等。著有《水银灯下启示录》等论文40余篇。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金凤凰奖等国家级奖项评委。曾获198
期刊
纸质文学刊物一般有三类:一类是有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一类是没有刊号但有准印证的内刊,一类是既没有刊号也没有准印证的刊物。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类,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内刊。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者们多聚焦于第一类正式出版物,这当然是文学期刊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伴随着当代文艺生产全过程的文学内刊却在很多层面被遮蔽。它们的历史面貌不曾清晰,它们的当下生存也鲜有问津。因而,文学内刊的研究不仅是
期刊
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1]近年来,不少纯文学作家如马原、张炜、徐则臣、石一枫、周晓枫等都不约而同地转向童话写作,以纯文学的笔触探索童话的边界。他们就像闯入儿童文学世界的不速之客,每一次的“跨界”无不令人惊讶,继而惊艳。  纯文学作家的童话写作与其他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相比,区别首先在于他们并不专为儿童写作,更未以“蹲下来写作”的姿态试图讨得孩子们的欢心,虽然他们与
期刊
纵观中国童话发展史,不难发现诸多纯文学作家涉足童话的踪迹。茅盾最早尝试现代童话创作,而叶圣陶的《稻草人》童话集则“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其他五四新文学作家,如陈衡哲、王统照、郑振铎、徐志摩、沈从文等,都有童话问世。20世纪30年代张天翼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则为中国长篇童话奠定深厚根基。与此同时,应修人、巴金、丁玲、老舍等人的童话写作也颇有影响。[1]新时期宗璞则为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