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词看“NP的VP”结构的本质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P的VP"结构内部呈动词性、外部呈名词性这一现象一直是难题,学界争议不断,未有定论。本文从句法共性视角观察,发现了大量带量词的该类结构,如"这本书的两次出版"、"她的这种不见记者",由此提出量词是解释该结构的关键:量词"种"、"次"等选择VP做补足语,量词具有名词性,因而整个结构呈名词性,同时,VP的动词性质并没有改变。当限定词、数词、量词为隐性时,就形成"NP的VP"结构。句法上,有显性量词和有隐性量词的结构是同一结构。从跨语言对比的角度看,量词选择VP,类似于英语的-ing选择VP,都是对VP的名物化操作。英语形态发达,用语缀-ing;汉语量词发达,则用量词。量词这一功能并非特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独立证据。本文的分析既在理论上优于前人提出的五种方案,也能更好地解释跨语言共性和差异。
其他文献
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有一百年了。其间,诗歌翻译经过多次演变,一次又一次突破旧的模式,尝试新的方法。本文聚焦中国诗歌翻译史上历次诗歌翻译方法的演变,探讨伴随这些变化所发生的理论建构与创新。
完全信息、经济人及资源稀缺性等假设并非是西方经济学的独立的基本前提,西方经济学真正的、更为基本的前提应该是“知识涌现速度不快”的假设。西方信息经济学由于不知道西方经济学真正的基本前提,也未弄清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命题的性质,其全部努力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本质上是要在保留新古黄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推翻这一前提的逻辑推论,并强行嵌入与基本前提不相符的不守全信息命题。这也逻辑上是极其荒谬的。
Andrew Radford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的语言学教授,其著作深入浅出,几乎都是句法学习和研究的案头必备书。201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Radford的又一力作——《口语英语:结构与变异》,作者从英语实际口语中发掘大量材料,并站在句法研究前沿,运用制图理论乃至微观参数的思想进行解释,可谓对形式句法研究的一次巨大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世界格局的迅速转变,多语制逐渐成为近年来语言学领域的学术热点。多语教育作为多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中的重要概念“超语”(translanguaging)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超语”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994年Cen Williams基于威尔士双语课堂中特意转换输入和输出的语言模式提出的trawsieithu(Lewis et al.2012),后被译为英文translanguaging(Baker 2001)。
本题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文旭提出英语专业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英语"全人",就应该坚持"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英语类专业才能真正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第二部分,作者文卫平等以共生理论观照外语专业建设,提出了外语专业发展的协同共生模式,从协同发展、相融共生、全人育人三个层面探讨外语专业在新时代如何应对全球化的选择,突破专业建设的现实局限,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作者陈新仁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
为助推应用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应用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各学术期刊编辑部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定于2020年9月18-20日在杭州共同举办“国际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高端论坛”。
One of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which has recently been observed,is the use of a semantically weak scalar expression to implicate the meaning of one or more of its stronger alternatives in a face-threatening context-a speech situation in which a loss of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标注数据,首先使用逻辑回归分析,探讨制约英语与格构式变体选择的显著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其次使用条件推断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分析,分别考察制约因素之间的多重交互及其相对重要性;最后采取强制选择任务实验,对语料库概率模型的心理现实性进行交叉验证。研究发现:1)语篇可及性、长度差异、代词性、有定性、有生性和具体性等因素均对英语与格交替具有显著影响;2)语篇可及性与长度差异、代词性、有定性之间存在多重交互;3)语料库概率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和预测本族语者的构式选择行为。
词义动态范畴化是指在隐喻、转喻、基体/侧显等工作机制的作用下,在词汇意义层、句子意义层及语篇意义层上,词义范畴的即时生成或历时演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动态范畴化"视角,分析词义动态范畴化在语言不同维度上的实现,以期对词义的衍化问题做出合理阐释。研究发现:在词汇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特征的动态范畴化和词义关系的动态范畴化;在句子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语法词项的动态范畴化和结构关系词的动态范畴化;在语篇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词语评价意义的动态范畴化。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定于2020年11月13-15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第九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创新与挑战"。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国内、国际期刊主编作主旨发言,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特别组织并主持热点问题专题研讨。欢迎有意参会者于2020年8月31日前提交论文题目与摘要(中英文均可,500字以内)至邮箱SLA2020SIS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