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税收与就业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理论,通过分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目前税收现状及就业现状,得到我国近些年税负率持续上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初步结论,得出我国如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而是如何转移或消化劳动力过剩的最终结论,由此发现我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就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矛盾,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提升税收对劳动就业带来的价值。
【关键词】税收负担 劳动供给 就业 税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就业形势正在不断僵化,国内劳动力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如今,怎样扩大国内就业、缓解我国国民就业压力已成为国内一大时事热点话题。讨论当前我国劳动力受税收因素的影响层面,对于有效解决就业难题、降低屡降不下的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税收及就业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以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及就业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
(二)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若考虑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多从以下两个方面: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二、税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此次本文主要从前者的角度来看,包括税收影响劳动总供给量及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其中税收影响劳动总供给量主要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和影响人们行为这两方面,而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也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及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这两个方面。
对此,有一个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曾讨论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若假定个人福利总量由收入和闲暇两要素构成,而收入和闲暇这两个要素是定义在时间因素变量范围内的,则将个人的时间用于闲暇或用于挣得收入都将为个人带来福利的增长,但每个人可以用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因此将时间用于任何一个因素都将以失去将时间用于另一因素的潜在收益。
除此以外,国内也有一种有关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理论,该理论谈到: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的是对人们征税后减少了人们理应的收入额度,促使其为获得理想中的总效益而放弃闲暇、选择工作的效应;而替代效应是指当征税后人们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上升,促使人们选择相对价格更高的闲暇的效应。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内征税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则改时间内征税对劳动供给起到了激励作用,即人们会主动增加工作、增加劳动;但若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则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反向动力和超额负担,此时人们倾向于选择闲暇以减少劳动。
二、我国目前税收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目前税收现状分析
由表1(注:表1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及广义货币中用于税收的比率都在不断上升,说明近几年税负率一直在上升。
(二)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仍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我国在危机浪潮中努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国内,长期的劳动供需之间的矛盾仍在日益加深,人口增长使得劳动人口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根据某官方统计显示,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的城镇人口仍将每年以100万的新增劳动力速度持续增长中,若考虑历年转下的140万下岗失业人员,则代表着每年有高达240万的总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若再考虑加上农村转移到城市的100多万劳动力,则这一数字又加至400万人。
表2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1~4.3%左右,这里不妨考虑一些官方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曾对此公开表示,其实在国内目前有高达2亿的人口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实际上远远高于官方登记的4.2%,背后真实的数字可能在10%左右。可想而知,中国社会目前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
三、我国现实的税收与劳动供给关系
针对目前日益困难复杂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一直在相关的税收政策上不断创新,以期利用宏观财政工具拉动国内就业。特别自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继续实施向上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国内就业;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也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通过国家巨额的财政投入及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短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目前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涵盖税种较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中有关于拉动就业的政策主要惠及在某些地方税种里,如:营业税、所得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而对于我国的主体税种——增值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很少。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税收拉动就业的相关政策效应,也违背了当初设立政策的初衷,此外,通过减免某些地方税来拉动整体国内就业情况,这就相当于将国家财政的压力转嫁到地方财政上,这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得其反。
(二)设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跨度短
举例来说,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有一系列诸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但设定的截止期限大概为2005年12月31日,从此处可以看到国家在某阶段的确考虑到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急切需要,但也反映出国内税后优惠政策的期限过短,没有放眼于长远目标,缺乏长期稳定性,因此对于时间跨度这款仍然需要逐步补充完善。
(三)目前相关税收政策执行力较低
当前国内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以临时通知或补充规定的形式出台,对于某些处理个案问题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形成完善、有秩序的法律规定,因此,国内相关税收政策随意性太大,致使目前不少的优惠政策被错用滥用,实现不了本该有的政策效果。 四、提升我国税收政策促进就业价值的现实策略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复杂困难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上都采取了各类措施,但要么就是收效甚微,要么就是无法完全根除问题病根。由此,我们应该在优化税收政策及其他可实施性的实际操作中入手,以真正降低我国的失业率,提升国民幸福感。
(一)鼓励中小企业壮大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减缓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在国内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整体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国有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同比之下,私人企业、股份及外资企业就业岗位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国内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这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占据了80%的极大比例,是我国解决就业的一大主力军。因此,政府应当调整税收政策方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降低我国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采用加速企业折旧、放宽企业费用列标等其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投资补贴以及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予以免税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吸纳劳动力也越来越多,从大势来看,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就业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大多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高达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则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是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协调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提倡劳动力转移至我国中西部地区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导致诸多矛盾:例如高级管理人员、IT技术人才外流等,这些现实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也给国内东部地区的大就业形态造成侧面压力。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现状,给予落后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投资抵免等更多的优惠政策,扩大企业再生产,提升企业的创新优化能力,鼓励中西部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自愿到西部创业的有关企业和个人,给予更多的税收政策支持,以快速促进劳动力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当前出口退税政策改革
首先,应立足国内严峻实情,适度调高对外依赖度较高并且划分在就业密集型类别的相关企业的退税率,例如玩具出口、纺织等相关行业,增加该类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此类措施支持国内出口型企业的生产,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就业现状。
(五)减轻劳动力供给并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
劳动力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的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参与率,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要降低劳动力的供给,进而实现降低总人口中劳动力数量的目标。相应可供考虑的税收政策有:鼓励个人及企业增加教育投资,并落实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家庭的教育投资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中列支扣除,而企业的教育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D].重庆理工大学,2010.
[2]马海涛.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09(5):17
[3]薛钢.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4(8):67.
【关键词】税收负担 劳动供给 就业 税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就业形势正在不断僵化,国内劳动力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如今,怎样扩大国内就业、缓解我国国民就业压力已成为国内一大时事热点话题。讨论当前我国劳动力受税收因素的影响层面,对于有效解决就业难题、降低屡降不下的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税收及就业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以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及就业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
(二)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若考虑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多从以下两个方面: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二、税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此次本文主要从前者的角度来看,包括税收影响劳动总供给量及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其中税收影响劳动总供给量主要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和影响人们行为这两方面,而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也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及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这两个方面。
对此,有一个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曾讨论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若假定个人福利总量由收入和闲暇两要素构成,而收入和闲暇这两个要素是定义在时间因素变量范围内的,则将个人的时间用于闲暇或用于挣得收入都将为个人带来福利的增长,但每个人可以用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因此将时间用于任何一个因素都将以失去将时间用于另一因素的潜在收益。
除此以外,国内也有一种有关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理论,该理论谈到: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的是对人们征税后减少了人们理应的收入额度,促使其为获得理想中的总效益而放弃闲暇、选择工作的效应;而替代效应是指当征税后人们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上升,促使人们选择相对价格更高的闲暇的效应。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内征税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则改时间内征税对劳动供给起到了激励作用,即人们会主动增加工作、增加劳动;但若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则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反向动力和超额负担,此时人们倾向于选择闲暇以减少劳动。
二、我国目前税收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目前税收现状分析
由表1(注:表1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及广义货币中用于税收的比率都在不断上升,说明近几年税负率一直在上升。
(二)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仍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我国在危机浪潮中努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国内,长期的劳动供需之间的矛盾仍在日益加深,人口增长使得劳动人口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根据某官方统计显示,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的城镇人口仍将每年以100万的新增劳动力速度持续增长中,若考虑历年转下的140万下岗失业人员,则代表着每年有高达240万的总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若再考虑加上农村转移到城市的100多万劳动力,则这一数字又加至400万人。
表2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1~4.3%左右,这里不妨考虑一些官方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曾对此公开表示,其实在国内目前有高达2亿的人口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实际上远远高于官方登记的4.2%,背后真实的数字可能在10%左右。可想而知,中国社会目前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
三、我国现实的税收与劳动供给关系
针对目前日益困难复杂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一直在相关的税收政策上不断创新,以期利用宏观财政工具拉动国内就业。特别自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继续实施向上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国内就业;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也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通过国家巨额的财政投入及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短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目前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涵盖税种较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中有关于拉动就业的政策主要惠及在某些地方税种里,如:营业税、所得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而对于我国的主体税种——增值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很少。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税收拉动就业的相关政策效应,也违背了当初设立政策的初衷,此外,通过减免某些地方税来拉动整体国内就业情况,这就相当于将国家财政的压力转嫁到地方财政上,这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得其反。
(二)设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跨度短
举例来说,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有一系列诸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但设定的截止期限大概为2005年12月31日,从此处可以看到国家在某阶段的确考虑到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急切需要,但也反映出国内税后优惠政策的期限过短,没有放眼于长远目标,缺乏长期稳定性,因此对于时间跨度这款仍然需要逐步补充完善。
(三)目前相关税收政策执行力较低
当前国内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以临时通知或补充规定的形式出台,对于某些处理个案问题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形成完善、有秩序的法律规定,因此,国内相关税收政策随意性太大,致使目前不少的优惠政策被错用滥用,实现不了本该有的政策效果。 四、提升我国税收政策促进就业价值的现实策略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复杂困难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上都采取了各类措施,但要么就是收效甚微,要么就是无法完全根除问题病根。由此,我们应该在优化税收政策及其他可实施性的实际操作中入手,以真正降低我国的失业率,提升国民幸福感。
(一)鼓励中小企业壮大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减缓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在国内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整体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国有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同比之下,私人企业、股份及外资企业就业岗位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国内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这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占据了80%的极大比例,是我国解决就业的一大主力军。因此,政府应当调整税收政策方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降低我国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采用加速企业折旧、放宽企业费用列标等其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投资补贴以及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予以免税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吸纳劳动力也越来越多,从大势来看,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就业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大多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高达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则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是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协调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提倡劳动力转移至我国中西部地区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导致诸多矛盾:例如高级管理人员、IT技术人才外流等,这些现实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也给国内东部地区的大就业形态造成侧面压力。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现状,给予落后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投资抵免等更多的优惠政策,扩大企业再生产,提升企业的创新优化能力,鼓励中西部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自愿到西部创业的有关企业和个人,给予更多的税收政策支持,以快速促进劳动力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当前出口退税政策改革
首先,应立足国内严峻实情,适度调高对外依赖度较高并且划分在就业密集型类别的相关企业的退税率,例如玩具出口、纺织等相关行业,增加该类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此类措施支持国内出口型企业的生产,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就业现状。
(五)减轻劳动力供给并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
劳动力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的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参与率,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要降低劳动力的供给,进而实现降低总人口中劳动力数量的目标。相应可供考虑的税收政策有:鼓励个人及企业增加教育投资,并落实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家庭的教育投资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中列支扣除,而企业的教育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D].重庆理工大学,2010.
[2]马海涛.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09(5):17
[3]薛钢.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