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研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功利化问题,教研必须抓住学生这样灵魂,突出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为出发点核归属点
[关键词]教研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
一、教研存在严重模式化、功利化问题
教研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都是教研的内容。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模式化。一些学校一谈教研,就是集体备课,组织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说课比赛等,教研几成演课代名词。教学部门没有更多的探索,教师没有更多的激情,学生被动、机械配合。甚至有沦为信息中转、组织试卷、组织评奖、组织考试的趋势,缺失创新研究,缺乏权威。
二是功利化。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现实是教研活动多带有收费目的,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甚至为获取证书,为职称评审加分。
其根本原因是教研灵魂缺失,导致立足点、出发点偏差。
二、教研的灵魂是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鲜活的、差异化的个体。有教无类即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是孔子超越阶级界限的教育理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享受更适合、最大程度促进其个体发展的教育。教学一旦陷入模式化、程序化、标准化,必然违背这一思想,使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弃学,导致高中热、中职冷弊端。研究分流教学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迫在眉睫的课题。
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教研机构要研究如何从学校评价、设施设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编审、班额设置等方面保障因材施教的基础条件。教师则应着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组织教学,研究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做什么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教育也不例外,不过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不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而是以教学效率和质量来衡量,关键是效率,因为只有高效率才有高质量。因此,教研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种以功利为目的的教研非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反而会影响正常教学,挫伤师生参与教研的热情。教师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接受程度、接受心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研究教材。三是课堂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课堂设计的理念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关键是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四是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五是根据教学评价和反馈来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
四、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教研的发起者。以往的教学研究通常是将教师放到一个执行者的位置,其实教研需要教师从幕后走到前台,从被动走向自为,让教师成为研究的发起者。即研究源于教师内在需要而非外在强加。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总会被某些现实情景所困惑,教师就必须深入的考察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借鉴他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持续的研究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教师至少完成了两个任务:第一,教师发现了问题,即教师被教学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深深的吸引。并且经过了自我的概括、提炼和升华,把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第二,教师的活动过程赋予了研究的色彩,即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经验,积极地汲取他人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构想以及逐步实施的过程。在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问题解决方式的探寻过程中,教师是以研究主体的角色出现的,虽然“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必不可少,但教师始终是研究活动的主角,或者说,教研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切实发挥其主体性。 教师是研究过程的实施者。教师作为实施者的角色,是在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方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即“基于课堂”的过程。首先,课堂成为研究的第一现场。教研的目的不是要完成多少个的课题,写出多少篇论文,更不是简单地论证某个理论的合理性,而是要直面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因而,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现场,了解课堂上的人、物、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系统地加以考察,揭示问题的本质。其次,“通过教学”就是指教研是研究教学场域中的问题,并在自我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让教师研究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的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教学问题就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本人亲自解决,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到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去做研究。教师是研究结果的受益者。教研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收益颇多。首先,教师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困扰自己有效教学的困境被解除了,自身又可以重新投入到教学中去,并且问题解决的经过丰富了教师理论,成为知识储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研究型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情境掌控能力、问题发现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教师在教研中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教师自己。
总之,教研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没有教研的教学是难以想象的。教师要从冗杂的事务中拔身关注教研,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吧。
[关键词]教研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
一、教研存在严重模式化、功利化问题
教研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都是教研的内容。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模式化。一些学校一谈教研,就是集体备课,组织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说课比赛等,教研几成演课代名词。教学部门没有更多的探索,教师没有更多的激情,学生被动、机械配合。甚至有沦为信息中转、组织试卷、组织评奖、组织考试的趋势,缺失创新研究,缺乏权威。
二是功利化。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现实是教研活动多带有收费目的,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甚至为获取证书,为职称评审加分。
其根本原因是教研灵魂缺失,导致立足点、出发点偏差。
二、教研的灵魂是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鲜活的、差异化的个体。有教无类即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是孔子超越阶级界限的教育理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享受更适合、最大程度促进其个体发展的教育。教学一旦陷入模式化、程序化、标准化,必然违背这一思想,使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弃学,导致高中热、中职冷弊端。研究分流教学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迫在眉睫的课题。
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教研机构要研究如何从学校评价、设施设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编审、班额设置等方面保障因材施教的基础条件。教师则应着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组织教学,研究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做什么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教育也不例外,不过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不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而是以教学效率和质量来衡量,关键是效率,因为只有高效率才有高质量。因此,教研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种以功利为目的的教研非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反而会影响正常教学,挫伤师生参与教研的热情。教师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接受程度、接受心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研究教材。三是课堂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课堂设计的理念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关键是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四是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五是根据教学评价和反馈来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
四、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教研的发起者。以往的教学研究通常是将教师放到一个执行者的位置,其实教研需要教师从幕后走到前台,从被动走向自为,让教师成为研究的发起者。即研究源于教师内在需要而非外在强加。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总会被某些现实情景所困惑,教师就必须深入的考察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借鉴他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持续的研究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教师至少完成了两个任务:第一,教师发现了问题,即教师被教学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深深的吸引。并且经过了自我的概括、提炼和升华,把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第二,教师的活动过程赋予了研究的色彩,即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经验,积极地汲取他人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构想以及逐步实施的过程。在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问题解决方式的探寻过程中,教师是以研究主体的角色出现的,虽然“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必不可少,但教师始终是研究活动的主角,或者说,教研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切实发挥其主体性。 教师是研究过程的实施者。教师作为实施者的角色,是在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方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即“基于课堂”的过程。首先,课堂成为研究的第一现场。教研的目的不是要完成多少个的课题,写出多少篇论文,更不是简单地论证某个理论的合理性,而是要直面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因而,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现场,了解课堂上的人、物、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系统地加以考察,揭示问题的本质。其次,“通过教学”就是指教研是研究教学场域中的问题,并在自我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让教师研究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的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教学问题就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本人亲自解决,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到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去做研究。教师是研究结果的受益者。教研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收益颇多。首先,教师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困扰自己有效教学的困境被解除了,自身又可以重新投入到教学中去,并且问题解决的经过丰富了教师理论,成为知识储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研究型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情境掌控能力、问题发现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教师在教研中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教师自己。
总之,教研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没有教研的教学是难以想象的。教师要从冗杂的事务中拔身关注教研,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