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21位参赛运动员遇难。据多家媒体证实,其中不乏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据一位参赛者事后回忆称,当时越往上爬,风越大、雨越大、温度越低,体感温度更低,很快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最终果断决定下山。有专家指出,该参赛者做出决定那一刻,应该是在失温的边缘徘徊。那么,究竟什么是失温?一旦遭遇失温,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对他人急救?另外,失温可以预防吗?
失温,户外活动常见的危险
失温,也叫低体温症,主要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症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溺水者的第一大杀手。造成户外运动中失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失温分级越高越危险
在“野外医学”研究领域中,一般将失温分为以下4个等级——
轻度失温(体温37~35C)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体温35~33C)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
重度失温(体温33~30C)人的意识变得模糊,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体温30C以下)人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致昏迷。
出现失温需快速施救
在户外活动中如果遭遇极端寒冷天气,表现出轻度、中度失温的症状就应该重视。
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①无论失温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身体,换上千燥衣物。②如果失温者可以吃东西,应该尽快让其吃点流质食物,然后再吃一点含糖的食物。③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把它放在失温者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进行复温。④搭建庇护所或帐篷,用睡袋或厚衣物将失温者全身包裹。需提醒的是,失温后不要喝热水,热水对失温伤者的回温效果很有限,反而会引发四肢的冷血加速回流心脏造成更严重的失温。
重度失温阶段失温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除了以上处理方式,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
5招有效预防失温
户外运动最大的考验,就是失温。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预防呢?笔者有5点建议——
注意内衣的选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建议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容易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内衣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脱离环境一旦出现类似失温的先兆,应立即停止活动,尽快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可以找风力比较小或无风的地方躲避,如山洞或背风的山坡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体温的流失。
此外,有网友针对这次的马拉松事件留言称“如果多喝点酒暖暖身”能行吗?对此,我们特别提醒:“喝酒暖身抗失温”并不靠谱!这是因为,饮酒会使得我们的身体经历一个毛细血管扩张的阶段,体表变热会更快地带走核心体温。建议可以给予葡萄糖水、蜂蜜水等,当身体开始暖和之后,再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如士力架、能量棒等。
失温,户外活动常见的危险
失温,也叫低体温症,主要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症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溺水者的第一大杀手。造成户外运动中失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失温分级越高越危险
在“野外医学”研究领域中,一般将失温分为以下4个等级——
轻度失温(体温37~35C)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体温35~33C)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
重度失温(体温33~30C)人的意识变得模糊,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体温30C以下)人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致昏迷。
出现失温需快速施救
在户外活动中如果遭遇极端寒冷天气,表现出轻度、中度失温的症状就应该重视。
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①无论失温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身体,换上千燥衣物。②如果失温者可以吃东西,应该尽快让其吃点流质食物,然后再吃一点含糖的食物。③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把它放在失温者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进行复温。④搭建庇护所或帐篷,用睡袋或厚衣物将失温者全身包裹。需提醒的是,失温后不要喝热水,热水对失温伤者的回温效果很有限,反而会引发四肢的冷血加速回流心脏造成更严重的失温。
重度失温阶段失温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除了以上处理方式,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
5招有效预防失温
户外运动最大的考验,就是失温。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预防呢?笔者有5点建议——
注意内衣的选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建议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容易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内衣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脱离环境一旦出现类似失温的先兆,应立即停止活动,尽快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可以找风力比较小或无风的地方躲避,如山洞或背风的山坡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体温的流失。
此外,有网友针对这次的马拉松事件留言称“如果多喝点酒暖暖身”能行吗?对此,我们特别提醒:“喝酒暖身抗失温”并不靠谱!这是因为,饮酒会使得我们的身体经历一个毛细血管扩张的阶段,体表变热会更快地带走核心体温。建议可以给予葡萄糖水、蜂蜜水等,当身体开始暖和之后,再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如士力架、能量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