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重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建设社会组织是复杂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社会融合的根本途径。在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进程中,社会组织的兴起将成为一种趋势性现象。在未来的社会构成中,社会组织将代表着协商互动的多元主体,积极投身于实现和谐善治社会的建设,成为社会的情感纽带和利益协商节点,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政府组织相比,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社会组织植根于社会,贴近社区,反应迅速,机制灵活,能够为公众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政府不便做、做不了、做不好的领域,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更为突出,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同时,社会组织通过承接政府职能,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权力的回归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目前,在许多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已经成为常态,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其经济功能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创造的就业机会已占非农就业岗位总量的10%(浙江省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2%)。今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大量社会服务不再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组织将为社会创造出大量就业空间。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从当前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广大社会组织正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款物356亿元,动员志愿者500多万人,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
社会问题主要是一个协调问题,是个人的共同情感的培育问题。为防止我们的社会变得平庸浅薄、矫饰做作,就必须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这是使现代社会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而社会组织的建立能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也可以通过加强个体对集体的依存关系的紧密程度完成民众的社会化归位问题。
社会组织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阶层,成为扩大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成为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土壤。通过社会组织的引导,将公民对公共事務的关注和意愿表达纳入法制化、有序化的轨道。因此,从未来发展看,随着社会公众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意识的逐步觉醒,以及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意识意愿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具有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公共责任的社会公众将加入到社会组织中来,具有非营利、非政府和志愿特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将成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浙江人均GDP将进入75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转型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建议政府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纳入总体布局,在政府专项规划中突出社会组织的内容,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规划,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及其法规政策体系,一个共同的趋势,是从重视“入口”管理逐步转向重视“过程”管理,从“静态”管理逐步转向“动态”管理,从“单一”管理逐步转向“分类”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为放开限制。因此,我们要在简化和放松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程序同时,加强对其组织运作的动态过程和在各个领域的活动监督管理。包括:实行统一的登记和注销管理制度,撤销严格而繁琐的审批手续,实行便捷的申请登记制度,允许社会组织以合法的方式在社会中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制,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即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属人管辖与属地管辖相结合;实行激励制度,对社会组织进行税收激励、资金激励、人才激励等。
作者: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
与政府组织相比,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社会组织植根于社会,贴近社区,反应迅速,机制灵活,能够为公众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政府不便做、做不了、做不好的领域,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更为突出,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同时,社会组织通过承接政府职能,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权力的回归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目前,在许多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已经成为常态,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其经济功能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创造的就业机会已占非农就业岗位总量的10%(浙江省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2%)。今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大量社会服务不再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组织将为社会创造出大量就业空间。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从当前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广大社会组织正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款物356亿元,动员志愿者500多万人,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
社会问题主要是一个协调问题,是个人的共同情感的培育问题。为防止我们的社会变得平庸浅薄、矫饰做作,就必须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这是使现代社会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而社会组织的建立能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也可以通过加强个体对集体的依存关系的紧密程度完成民众的社会化归位问题。
社会组织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阶层,成为扩大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成为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土壤。通过社会组织的引导,将公民对公共事務的关注和意愿表达纳入法制化、有序化的轨道。因此,从未来发展看,随着社会公众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意识的逐步觉醒,以及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意识意愿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具有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公共责任的社会公众将加入到社会组织中来,具有非营利、非政府和志愿特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将成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浙江人均GDP将进入75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转型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建议政府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纳入总体布局,在政府专项规划中突出社会组织的内容,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规划,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及其法规政策体系,一个共同的趋势,是从重视“入口”管理逐步转向重视“过程”管理,从“静态”管理逐步转向“动态”管理,从“单一”管理逐步转向“分类”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为放开限制。因此,我们要在简化和放松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程序同时,加强对其组织运作的动态过程和在各个领域的活动监督管理。包括:实行统一的登记和注销管理制度,撤销严格而繁琐的审批手续,实行便捷的申请登记制度,允许社会组织以合法的方式在社会中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制,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即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属人管辖与属地管辖相结合;实行激励制度,对社会组织进行税收激励、资金激励、人才激励等。
作者: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