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崇文区的金鱼池大街早已消失。原来它长不到二里,东西走向,街南边是天坛的外墙,街北边即是全国闻名的龙须沟,西从精忠庙街南口起至北天坛根,即今日的天坛公园北门一带。
金鱼池大街当年是全市闻名的地方,它是北京手工业的集中地,这条街的各种产品联系着北京市各行各业和家家户户。小门脸一家挨着一家,门前摆着各种小摊,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际。门前房檐底下,各家都挂着自己的产品做幌子。房檐上大都有木板,上边写着什么杨记铁铺、黑白铁、旋活铺、改锥铺等等。从天亮到深夜,整个金鱼池大街都响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吃“犒劳”“上眼药”的穷福利
这手艺一条街有旋木活的,北京人叫旋床子、木匠铺。木匠铺有大木匠、小器作、普通木工之分。这条街光旋活的就有近10家,最著名的4家掌柜都有绰号:李大吹、铁公鸡、隗不话、王秀才。
李大吹爱吹牛皮,说他们家徒弟连猪肉炒蒜苗都不爱吃,其实没那回子事儿。铁公鸡是财迷,一分钱看得比磨盘大,整天穷算计。隗不话这人知恩不报,六亲不认,把心掏给他吃了也不知恩。王秀才是个大胖子,爱看书,一觉能睡两三天。这4个掌柜的都有手艺,每家多则10人左右,少的也有六七个人干活。
我13岁在发兴成旋活铺当学徒,17岁耍手艺。这条金鱼池大街学徒多,手艺人少,基本都有同样的风俗习惯,每家不是初一、十五,就是初二、十六,每半个月都要吃一次“犒劳”,就是好吃的,一般都有酒肉,仅中午一顿饭。为什么不都在初一、十五两天吃“犒劳”呢?因为有的掌柜的信佛,这天需吃素斋,故而改在初二、十六。
金鱼池大街除了一家家手工业,还有两个油盐店、一家石记酒馆和两个小饭铺。每逢吃“犒劳”,徒弟就去石记酒馆打白酒一斤,猪头肉、开花豆、猪耳朵、花生豆各一大包,吃饭时往桌子上一放,大家用饭碗喝酒,绕着桌子转,一人一口菜,耍手艺的师傅和徒弟都一样。吃“犒劳”这天的主食是肉馅白菜、肉馅扁豆的大包子,或者炸酱面。为了这顿“犒劳”,学徒们前一天晚上就少吃饭或者不吃饭,每次“犒劳”完都有一两个学徒撑得上吐下泻。因为平时顿顿都是窝头、咸菜、菜汤老三样,那菜汤就是白水盐和臭了街的菜,一点儿油腥都没有,那是苦哈哈的日子。
这趟街的手艺人和学徒,一年到头,除了每半个月吃一次“犒劳”,还享受过大年和3个节日。过年从阴历腊月二十日歇工到正月初六开工,这10天内吃四五次饺子,一顿炖肉、馒头,平时有豆酱、熬白菜、二锅头、花生。三节即灯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端午节,从五月初四到初六;中秋节,八月十四到十六,都是休息3天。这3个节日有酒有菜,灯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除了以上福利外,还有一个八月二十晚上吃炖猪肉、馒头,因为从八月二十起,就要天天晚上打夜作到夜里10点多,二十晚上这顿美食,叫做“上眼药”,一直到来年的三月三才不打夜作。因为天长了,可早起到日落工作,要两头不见太阳。
全年360天(农历),每日工作15~16小时,仅休息19天,只有这19天内吃到油腥和细粮,平时吃的菜是“韭菜长吃,黄瓜老吃,三五天吃顿面条,一年到头吃饺子”。乍一听,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但一说破就知道了——韭菜长长了吃,黄瓜老了后再吃,因为这样的菜最便宜;三五天吃顿面,是3乘5等于15天;一年到头,即到了除夕夜才能吃饺子。
苦日子中的那丁点儿乐呵
除了那19天假日,金鱼池大街的工人、学徒还可到天桥听相声,看小戏,瞧电影,看杂技,听说书等,这些玩意儿都是平时聊天的重要材料,互相交流所见所闻。除此之外,人们边干活边聊的内容就是黄段子、大五荤,因为学徒、耍手艺的都是农村来的,家乡的趣闻轶事也是聊大天的内容。人们还特别说“四大”俗语,即各种事物之最,如“四大高”:先数天,后数山,数完船桅数旗杆;“四大小”:芥菜仔、绣花针,苍蝇的毛发蚊子的心;“四大宽”:铺着地,盖着天,场里睡觉,河里洗脸;“四大黑”:矿里的煤,呼延庆,打铁的脖子,包文正;“四大红”:庙里的门,火烧云,剃头的柜子,杀猪的盆;“四大白”:头场雪,棉花糖,妞的屁股,大绵羊;“四大软”:大胖子的肚,绵绸裤,棉花套子,热豆腐;“四大硬”:木匠的凿子,光棍汉子,打铁的砧子,石匠的錾子。还有不少不宜在字面上表现了。
在各种锤声响彻金鱼池大街的同时,还有一天不断的各种吆喝声,卖驴肉的、拴笼屉的、收破烂儿的,单卖羊霜肠的就有3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吆喝声是卖酒的,每天10点左右从门前过,他的吆喝声很特别——“喝二两尝尝,爱喝不喝,凉水掺得多!”还有一个老头儿是擦铜面的,“擦笔帽,擦墨盒,千万别擦脑袋壳儿!”
由于一些小贩的叫卖声含糊不清,如卖盒的叫卖声,好像喊“砸明火哟!”因此,我们师兄弟把街上的叫卖声连成了一个情节:“砸明火哟!”卖线的就喊:“进法院了!”卖笼屉的就喊:“枪毙啦!”收破烂儿的老娘们儿带着哭腔说:“有破烂儿我买!”拉着长音,别提多惨了。
我们旋活铺的斜对面是王记铁铺,整天当当当地响着,有时我们就说:“打铁的当王八不当?”打头锤的那响声就应了,“当!”打二三锤的,“当!当!”掌柜的更痛快——“当就当!当就当!”只有拉风箱的不同意,“不当!不当!”大家就以此开心解闷。
由于金鱼池大街紧挨着龙须沟,环境非常脏,冬天虱子多,夏天蚊子多、臭虫多。这条街的工人、学徒,大都就一身衣服,又破又脏,也不换内衣,冬天虱子咬得厉害,就把内衣脱下来拿虱子,拿不净,气得用擀面杖在玻璃上擀,用开水烫,没几天就又多起来了。夏天的蚊子嗡嗡地飞,走道碰头,苍蝇更多,把窝头往桌子上一放,黄金塔立刻变黑金塔。我们这趟街上,人们多睡暗楼子上,因为屋里摆满了机床和工具,于是,家家都在离房二三尺上搭一层木板,我们就在木板上睡觉。夏天暗楼上臭虫很多,有时把暗楼上的破席拿到街上晒会儿,一抖落能红了地皮,吓得行人都快跑。
多年的学徒熬走师傅
在这条手工业街上学到真正的手艺可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刚来的学徒,这一天的杂活就忙不过来。一睁眼起来,先给师傅、师兄们倒夜壶,一手一个往龙须沟里倒,然后整理大家的被褥,烧水,水开后沏茶,一碗碗倒满,双手递到师傅、师兄们的面前,还得喊声:“师傅请喝茶!”而后去自来水站挑水,挑回来倒在甜水缸里,再去井边打苦水,倒满苦水缸。两个大缸挑满水后,有的去做午饭,有的去干活。我学徒的地方不做饭,挑水后下排子(门脸上的木板),摆摊,码放产品,往房檐下挂幌子,然后和师兄在门前拉大锯,最小的徒弟拉下锯,师兄拉上锯,要是拉不直,师兄就用锯拐打你。10点过后,学徒到内掌柜处取窝头、菜汤,摆放在桌子上,一碗一碗盛好饭,放在大家面前。最后一个吃饭,吃完,洗完碗,再去拉锯备料。冬日风雪,手脚都有冻疮;夏天暴晒,后背让阳光晒下一层皮,像个小铁人。下夜班后,铺被褥,拿夜壶,上排子收摊,下幌子,最后一个睡觉。一天下来一点儿闲工夫没有。干过一年半载,上了新学徒后,这所有的杂活就不用管了,都交给新来的徒弟做,拉锯时升为上锯。
学手艺就看运气,活忙上人快,有一年多就能上床子了,也有两三年才上床子的。上床子就是学旋活技术,一般耍手艺的师傅不会教你,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好手艺人怕3年多的徒弟,因为3年多的徒弟基本上掌握了技术,掌柜的就会辞掉耍手艺的。手艺人挣钱多,徒弟就少多了。所以,如果徒弟和师傅混得好,投缘,往往会指点一般的技术,绝活没有教的。父子家传的手艺还留一手,何况他人。如果徒弟技术不行,不够全面,耍手艺的江山就坐得稳,否则就要被辞退,各种手工业大概都如此。当我升为第一把交椅的时候,我上边的张、孙二位师傅就被辞退了。
学手艺那会儿是真难,甭说让师傅教,只能偷艺。手艺人在磨刀、修钻头时往往都是偷偷摸摸的,自己用完的钻头都藏在工具箱里,就是怕徒弟学会,唯此才能拿头号工钱。
商业、手工业的掌柜的,一般辞退手艺人都在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因此,手艺人的春节不好过,总是提心吊胆的,唯恐吃上“滚蛋包子”。初五晚上,都要摆上酒宴,酒后要吃包子。东家、掌柜、学徒、耍手艺的都就坐之后,举杯庆贺明日开市大吉。这时,掌柜的就要说官话了。如果买卖兴隆,就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便可放心,开怀畅饮;如果买卖不好,掌柜的就在宴席上诉一顿苦经。在酒菜过后,端上包子,掌柜的亲自夹一个包子,放在谁碗里,谁就明白——饭后或者次日就要“鸡子下山——滚蛋”了。“滚蛋包子”一词,就是从这里得名的。
穷学徒也有调皮的时候
这金鱼池大街的手艺人,特别是徒弟们,都是一身破衣裳,前边露杆,后边露眼,穿露脚趾头的鞋,走道无精打采,颤颤悠悠,满脸的污泥,人没过来味儿就先过来了。我们旋活的孙师傅回家结婚,咬牙跺脚买了双礼服呢的千层底鞋,都驰名全行业了。
有时,学徒们出去上厕所,往往会被一群小孩追着喊:“小徒弟,咧咧咧,南边打鼓的是你爹,你爹戴着红缨帽,你妈穿着高跟鞋……”他们还拿石头往学徒身上扔。我的一个小师弟被李大吹的孩子用石头砸伤了右脸,红肿得厉害。我们师兄弟7个别提多生气了,可他们家又护犊子,不讲理,学徒们哪敢找少爷讲理?可是大家又气不过,于是就想了个主意报复李大吹一家。晚上天黑后,我们偷偷把李大吹墙边木杆堆下的夜壶、尿盆拿来,在旋床上安上1分的小钻头,往夜壶、尿盆底下钻些小孔,然后偷偷把夜壶、尿盆送回原地。
第二天,金鱼池大街传出了新闻:李大吹全家尿炕了!房前屋后的铁丝上搭满了被褥,他们骂了半天大街,又断不定是谁干的,只好收兵。
每月初一的晚上,我们休息,叫“歇夜作”,就是给我们剃头、逛街的时间。有一次,我们歇夜作,师兄弟几个逛劝业场,都是新剃的头,一水儿的秃瓢,像六七个小月亮在胡同的灯下晃动。我们到了劝业场一楼,发现有电梯,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都听说过、没见过。开电梯的是个穿灰棉袍的老人,师兄问:“上电梯要钱吗?”老人说:“不要。”我们就争先恐后地挤了进去,只见老人一摁钮,我们就腾空起来了。再看这一群秃瓢的面部表情,有的吃惊,有的瞪眼,有的发呆……我感觉就跟驾云一样,心想坐飞机也不过如此吧!电梯开到三楼,我们下电梯后,不约而同地往楼下跑,跑到一层再乘电梯上去,如此反复了4次。开电梯的老人脸拉长了,到第5次时,老人向我们怒吼了一声:“滚!怎么还没完啦!”我们见势不妙,撒丫子就跑。回到旋活铺,坐电梯的事儿就成了我们的主要话题,似乎发现了人间最大的乐趣,计划下一个“歇夜作”,再去劝业场,不过要分批乘……
学徒生活的往事、金鱼池大街以及各行业的手艺人,今天已成为历史,成为过眼云烟。旋活、打铁、木匠等行业,今天已很难在北京看见。笔者已70多岁,当年金鱼池大街的人们大都消失了,于是不嫌笔拙,记下这段经历,见证一下历史的变迁,不知现代人有何感悟……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金鱼池大街当年是全市闻名的地方,它是北京手工业的集中地,这条街的各种产品联系着北京市各行各业和家家户户。小门脸一家挨着一家,门前摆着各种小摊,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际。门前房檐底下,各家都挂着自己的产品做幌子。房檐上大都有木板,上边写着什么杨记铁铺、黑白铁、旋活铺、改锥铺等等。从天亮到深夜,整个金鱼池大街都响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吃“犒劳”“上眼药”的穷福利
这手艺一条街有旋木活的,北京人叫旋床子、木匠铺。木匠铺有大木匠、小器作、普通木工之分。这条街光旋活的就有近10家,最著名的4家掌柜都有绰号:李大吹、铁公鸡、隗不话、王秀才。
李大吹爱吹牛皮,说他们家徒弟连猪肉炒蒜苗都不爱吃,其实没那回子事儿。铁公鸡是财迷,一分钱看得比磨盘大,整天穷算计。隗不话这人知恩不报,六亲不认,把心掏给他吃了也不知恩。王秀才是个大胖子,爱看书,一觉能睡两三天。这4个掌柜的都有手艺,每家多则10人左右,少的也有六七个人干活。
我13岁在发兴成旋活铺当学徒,17岁耍手艺。这条金鱼池大街学徒多,手艺人少,基本都有同样的风俗习惯,每家不是初一、十五,就是初二、十六,每半个月都要吃一次“犒劳”,就是好吃的,一般都有酒肉,仅中午一顿饭。为什么不都在初一、十五两天吃“犒劳”呢?因为有的掌柜的信佛,这天需吃素斋,故而改在初二、十六。
金鱼池大街除了一家家手工业,还有两个油盐店、一家石记酒馆和两个小饭铺。每逢吃“犒劳”,徒弟就去石记酒馆打白酒一斤,猪头肉、开花豆、猪耳朵、花生豆各一大包,吃饭时往桌子上一放,大家用饭碗喝酒,绕着桌子转,一人一口菜,耍手艺的师傅和徒弟都一样。吃“犒劳”这天的主食是肉馅白菜、肉馅扁豆的大包子,或者炸酱面。为了这顿“犒劳”,学徒们前一天晚上就少吃饭或者不吃饭,每次“犒劳”完都有一两个学徒撑得上吐下泻。因为平时顿顿都是窝头、咸菜、菜汤老三样,那菜汤就是白水盐和臭了街的菜,一点儿油腥都没有,那是苦哈哈的日子。
这趟街的手艺人和学徒,一年到头,除了每半个月吃一次“犒劳”,还享受过大年和3个节日。过年从阴历腊月二十日歇工到正月初六开工,这10天内吃四五次饺子,一顿炖肉、馒头,平时有豆酱、熬白菜、二锅头、花生。三节即灯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端午节,从五月初四到初六;中秋节,八月十四到十六,都是休息3天。这3个节日有酒有菜,灯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除了以上福利外,还有一个八月二十晚上吃炖猪肉、馒头,因为从八月二十起,就要天天晚上打夜作到夜里10点多,二十晚上这顿美食,叫做“上眼药”,一直到来年的三月三才不打夜作。因为天长了,可早起到日落工作,要两头不见太阳。
全年360天(农历),每日工作15~16小时,仅休息19天,只有这19天内吃到油腥和细粮,平时吃的菜是“韭菜长吃,黄瓜老吃,三五天吃顿面条,一年到头吃饺子”。乍一听,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但一说破就知道了——韭菜长长了吃,黄瓜老了后再吃,因为这样的菜最便宜;三五天吃顿面,是3乘5等于15天;一年到头,即到了除夕夜才能吃饺子。
苦日子中的那丁点儿乐呵
除了那19天假日,金鱼池大街的工人、学徒还可到天桥听相声,看小戏,瞧电影,看杂技,听说书等,这些玩意儿都是平时聊天的重要材料,互相交流所见所闻。除此之外,人们边干活边聊的内容就是黄段子、大五荤,因为学徒、耍手艺的都是农村来的,家乡的趣闻轶事也是聊大天的内容。人们还特别说“四大”俗语,即各种事物之最,如“四大高”:先数天,后数山,数完船桅数旗杆;“四大小”:芥菜仔、绣花针,苍蝇的毛发蚊子的心;“四大宽”:铺着地,盖着天,场里睡觉,河里洗脸;“四大黑”:矿里的煤,呼延庆,打铁的脖子,包文正;“四大红”:庙里的门,火烧云,剃头的柜子,杀猪的盆;“四大白”:头场雪,棉花糖,妞的屁股,大绵羊;“四大软”:大胖子的肚,绵绸裤,棉花套子,热豆腐;“四大硬”:木匠的凿子,光棍汉子,打铁的砧子,石匠的錾子。还有不少不宜在字面上表现了。
在各种锤声响彻金鱼池大街的同时,还有一天不断的各种吆喝声,卖驴肉的、拴笼屉的、收破烂儿的,单卖羊霜肠的就有3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吆喝声是卖酒的,每天10点左右从门前过,他的吆喝声很特别——“喝二两尝尝,爱喝不喝,凉水掺得多!”还有一个老头儿是擦铜面的,“擦笔帽,擦墨盒,千万别擦脑袋壳儿!”
由于一些小贩的叫卖声含糊不清,如卖盒的叫卖声,好像喊“砸明火哟!”因此,我们师兄弟把街上的叫卖声连成了一个情节:“砸明火哟!”卖线的就喊:“进法院了!”卖笼屉的就喊:“枪毙啦!”收破烂儿的老娘们儿带着哭腔说:“有破烂儿我买!”拉着长音,别提多惨了。
我们旋活铺的斜对面是王记铁铺,整天当当当地响着,有时我们就说:“打铁的当王八不当?”打头锤的那响声就应了,“当!”打二三锤的,“当!当!”掌柜的更痛快——“当就当!当就当!”只有拉风箱的不同意,“不当!不当!”大家就以此开心解闷。
由于金鱼池大街紧挨着龙须沟,环境非常脏,冬天虱子多,夏天蚊子多、臭虫多。这条街的工人、学徒,大都就一身衣服,又破又脏,也不换内衣,冬天虱子咬得厉害,就把内衣脱下来拿虱子,拿不净,气得用擀面杖在玻璃上擀,用开水烫,没几天就又多起来了。夏天的蚊子嗡嗡地飞,走道碰头,苍蝇更多,把窝头往桌子上一放,黄金塔立刻变黑金塔。我们这趟街上,人们多睡暗楼子上,因为屋里摆满了机床和工具,于是,家家都在离房二三尺上搭一层木板,我们就在木板上睡觉。夏天暗楼上臭虫很多,有时把暗楼上的破席拿到街上晒会儿,一抖落能红了地皮,吓得行人都快跑。
多年的学徒熬走师傅
在这条手工业街上学到真正的手艺可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刚来的学徒,这一天的杂活就忙不过来。一睁眼起来,先给师傅、师兄们倒夜壶,一手一个往龙须沟里倒,然后整理大家的被褥,烧水,水开后沏茶,一碗碗倒满,双手递到师傅、师兄们的面前,还得喊声:“师傅请喝茶!”而后去自来水站挑水,挑回来倒在甜水缸里,再去井边打苦水,倒满苦水缸。两个大缸挑满水后,有的去做午饭,有的去干活。我学徒的地方不做饭,挑水后下排子(门脸上的木板),摆摊,码放产品,往房檐下挂幌子,然后和师兄在门前拉大锯,最小的徒弟拉下锯,师兄拉上锯,要是拉不直,师兄就用锯拐打你。10点过后,学徒到内掌柜处取窝头、菜汤,摆放在桌子上,一碗一碗盛好饭,放在大家面前。最后一个吃饭,吃完,洗完碗,再去拉锯备料。冬日风雪,手脚都有冻疮;夏天暴晒,后背让阳光晒下一层皮,像个小铁人。下夜班后,铺被褥,拿夜壶,上排子收摊,下幌子,最后一个睡觉。一天下来一点儿闲工夫没有。干过一年半载,上了新学徒后,这所有的杂活就不用管了,都交给新来的徒弟做,拉锯时升为上锯。
学手艺就看运气,活忙上人快,有一年多就能上床子了,也有两三年才上床子的。上床子就是学旋活技术,一般耍手艺的师傅不会教你,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好手艺人怕3年多的徒弟,因为3年多的徒弟基本上掌握了技术,掌柜的就会辞掉耍手艺的。手艺人挣钱多,徒弟就少多了。所以,如果徒弟和师傅混得好,投缘,往往会指点一般的技术,绝活没有教的。父子家传的手艺还留一手,何况他人。如果徒弟技术不行,不够全面,耍手艺的江山就坐得稳,否则就要被辞退,各种手工业大概都如此。当我升为第一把交椅的时候,我上边的张、孙二位师傅就被辞退了。
学手艺那会儿是真难,甭说让师傅教,只能偷艺。手艺人在磨刀、修钻头时往往都是偷偷摸摸的,自己用完的钻头都藏在工具箱里,就是怕徒弟学会,唯此才能拿头号工钱。
商业、手工业的掌柜的,一般辞退手艺人都在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因此,手艺人的春节不好过,总是提心吊胆的,唯恐吃上“滚蛋包子”。初五晚上,都要摆上酒宴,酒后要吃包子。东家、掌柜、学徒、耍手艺的都就坐之后,举杯庆贺明日开市大吉。这时,掌柜的就要说官话了。如果买卖兴隆,就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便可放心,开怀畅饮;如果买卖不好,掌柜的就在宴席上诉一顿苦经。在酒菜过后,端上包子,掌柜的亲自夹一个包子,放在谁碗里,谁就明白——饭后或者次日就要“鸡子下山——滚蛋”了。“滚蛋包子”一词,就是从这里得名的。
穷学徒也有调皮的时候
这金鱼池大街的手艺人,特别是徒弟们,都是一身破衣裳,前边露杆,后边露眼,穿露脚趾头的鞋,走道无精打采,颤颤悠悠,满脸的污泥,人没过来味儿就先过来了。我们旋活的孙师傅回家结婚,咬牙跺脚买了双礼服呢的千层底鞋,都驰名全行业了。
有时,学徒们出去上厕所,往往会被一群小孩追着喊:“小徒弟,咧咧咧,南边打鼓的是你爹,你爹戴着红缨帽,你妈穿着高跟鞋……”他们还拿石头往学徒身上扔。我的一个小师弟被李大吹的孩子用石头砸伤了右脸,红肿得厉害。我们师兄弟7个别提多生气了,可他们家又护犊子,不讲理,学徒们哪敢找少爷讲理?可是大家又气不过,于是就想了个主意报复李大吹一家。晚上天黑后,我们偷偷把李大吹墙边木杆堆下的夜壶、尿盆拿来,在旋床上安上1分的小钻头,往夜壶、尿盆底下钻些小孔,然后偷偷把夜壶、尿盆送回原地。
第二天,金鱼池大街传出了新闻:李大吹全家尿炕了!房前屋后的铁丝上搭满了被褥,他们骂了半天大街,又断不定是谁干的,只好收兵。
每月初一的晚上,我们休息,叫“歇夜作”,就是给我们剃头、逛街的时间。有一次,我们歇夜作,师兄弟几个逛劝业场,都是新剃的头,一水儿的秃瓢,像六七个小月亮在胡同的灯下晃动。我们到了劝业场一楼,发现有电梯,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都听说过、没见过。开电梯的是个穿灰棉袍的老人,师兄问:“上电梯要钱吗?”老人说:“不要。”我们就争先恐后地挤了进去,只见老人一摁钮,我们就腾空起来了。再看这一群秃瓢的面部表情,有的吃惊,有的瞪眼,有的发呆……我感觉就跟驾云一样,心想坐飞机也不过如此吧!电梯开到三楼,我们下电梯后,不约而同地往楼下跑,跑到一层再乘电梯上去,如此反复了4次。开电梯的老人脸拉长了,到第5次时,老人向我们怒吼了一声:“滚!怎么还没完啦!”我们见势不妙,撒丫子就跑。回到旋活铺,坐电梯的事儿就成了我们的主要话题,似乎发现了人间最大的乐趣,计划下一个“歇夜作”,再去劝业场,不过要分批乘……
学徒生活的往事、金鱼池大街以及各行业的手艺人,今天已成为历史,成为过眼云烟。旋活、打铁、木匠等行业,今天已很难在北京看见。笔者已70多岁,当年金鱼池大街的人们大都消失了,于是不嫌笔拙,记下这段经历,见证一下历史的变迁,不知现代人有何感悟……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