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声音
在家里的时候我可以想玩什么玩具就玩什么玩具,想吃什么食物就从冰箱里拿什么食物,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我为什么要去上幼儿园?我想和妈妈一起玩。
妈妈的声音
在幼儿园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吃到好吃的食物,还有老师陪着他,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想去幼儿园呢?从两岁开始,与同龄人的关系对孩子今后社交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使强迫,也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这都是为了孩子啊!
分析:
让孩子从上半天过渡到上全天
孩子三岁以后,可以先让他们去上半天幼儿园,然后再过渡成一整天时间。在半天时间里,孩子可以一边与同龄人相处,一边学习规矩,另一半的时间可以自由玩耍,就不会觉得在幼儿园太受约束。在孩子36个月之前,他们拥有的关系都是与父母之间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即使他们与其他孩子在一起,也仅仅是同处于一个空间,而不会想要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在36个月之后,孩子会逐渐希望和同龄人进行互动游戏,所以如果情况允许,父母最好在三岁以后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幼儿园不仅是孩子必须承受的压力,也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一般情况下,3~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基本的规矩。他们只要学会饭前洗手,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细嚼慢咽,捡起掉下的食物不把它们吃进去;和朋友一起玩耍时遵守秩序,不抢朋友先拿到的玩具;在听到“请画一条线”的指示后画出一条线就好了。
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压力
当孩子初去幼儿园时,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忍气吞声的倾向,就有必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压力。如果班上有些孩子非常难缠,那么忍气吞声的孩子会非常痛苦。行为过激、总是欺负朋友、抢同学玩具的孩子会对周围孩子造成压力,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经常让被欺负的孩子忍耐,会更加加重孩子的压力。性格外向的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通过发火、大喊大叫或者拳脚相加来发泄自己的压力。而忍气吞声的孩子却只会一味地忍耐,让这些压力淤积在心里。大部分忍气吞声的孩子在幼儿园入学伊始,都会让老师以为他们适应得很好。在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后,这些孩子的妈妈便会将半天直接改为全天。如此一来,孩子将变得不再愿意去幼儿园,他们甚至连游乐场也不想去。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不置一词就表示情况良好,而是应该经常询问孩子,而且询问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要领。如果直接问忍气吞声的孩子“你是不是很难过”,他们一定会摇头说不是。但如果跟孩子说“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一定有很多事情让你难过吧”,孩子一定会连连点头。对于忍气吞声的孩子而言,父母询问的方式非常重要。
允许孩子在家待几天
在与孩子进行沟通后,如果他们表示最近在幼儿园很难过,那么妈妈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待几天。习惯并不是一次养成的,这要看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拿出最大的真诚。
妈妈不要轻易地答应孩子不去幼儿园,但是当孩子告知“我今天真的很难过。妈妈,他只要一来到幼儿园就打我,而且就算我告诉老师也没有用”时,妈妈就应该站在保护孩子的立场,不可以再随随便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虽然妈妈认为即使再难过也要坚持去幼儿园,但是现在你好像非常难过,那么妈妈也有必要思考一下。如果那个同学真的经常打你,妈妈会去和幼儿园的老师交涉的。今天你先在家休息,然后我们再继续讨论。”像这样跟孩子说明之后,孩子并不会养成坏习惯。父母同意孩子不去幼儿园,不是因为孩子哭闹着不愿意去才作罢,而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困难。
让孩子爱上自己的老师
如果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好好生活,那么就必须让孩子亲口说出“我们老师真的很疼爱我”这句话。当孩子害怕老师时,他们承受的压力最大。特别是当孩子从四岁班升到五岁班的时候,老师会变得稍加严厉。这一时期感到有压力的孩子不在少数。
有一个孩子与同龄人的关系没有什么问题,他在四岁班的时候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巧克力和糖果分给班上的同学吃。四岁班的老师对孩子的这一行为并没有制止,但五岁的时候,孩子依然带糖果分给班上的同学,老师却极其严厉地制止了孩子的这一行为。不仅在这件事上,这位老师在每件事上都对孩子强调规则与规矩。因为升到五岁班的各种不适应,这个孩子开始坚持不愿意去幼儿园。
幼儿园的老师可以说是孩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权威人士”。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孩子今后有可能成为极端叛逆的人。在外部压力加强时,为了自我保护,这些孩子也会遇强则强。即使没有变得强大,他们也会站在所有事情的对立面。但是,与变得强大相比,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变得极度懦弱。他们没有自己的主张,从幼儿机构回来便垂头丧气。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孩子很害怕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用词。不可以跟孩子说“因为她是老师,你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在听到这句话后,孩子有可能会反驳“那个人算什么老师”,这并不是在说老师的坏话。父母应该跟孩子说“老师是有些过分严厉了,你有点害怕了吧”,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抓住核心,明白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才好。例如:“在妈妈看来,老师是因为想教会你很多东西才这么对你的,你希望老师的态度温和一点,妈妈会帮你传达的。妈妈还会跟老师说,并不是威慑就一定能得到预期效果的。但是你也要遵守老师让你们遵守的规矩。”像这样处理问题之后,孩子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对起来便会从容很多。
在家里的时候我可以想玩什么玩具就玩什么玩具,想吃什么食物就从冰箱里拿什么食物,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我为什么要去上幼儿园?我想和妈妈一起玩。
妈妈的声音
在幼儿园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吃到好吃的食物,还有老师陪着他,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想去幼儿园呢?从两岁开始,与同龄人的关系对孩子今后社交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使强迫,也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这都是为了孩子啊!
分析:
让孩子从上半天过渡到上全天
孩子三岁以后,可以先让他们去上半天幼儿园,然后再过渡成一整天时间。在半天时间里,孩子可以一边与同龄人相处,一边学习规矩,另一半的时间可以自由玩耍,就不会觉得在幼儿园太受约束。在孩子36个月之前,他们拥有的关系都是与父母之间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即使他们与其他孩子在一起,也仅仅是同处于一个空间,而不会想要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在36个月之后,孩子会逐渐希望和同龄人进行互动游戏,所以如果情况允许,父母最好在三岁以后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幼儿园不仅是孩子必须承受的压力,也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一般情况下,3~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基本的规矩。他们只要学会饭前洗手,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细嚼慢咽,捡起掉下的食物不把它们吃进去;和朋友一起玩耍时遵守秩序,不抢朋友先拿到的玩具;在听到“请画一条线”的指示后画出一条线就好了。
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压力
当孩子初去幼儿园时,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忍气吞声的倾向,就有必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压力。如果班上有些孩子非常难缠,那么忍气吞声的孩子会非常痛苦。行为过激、总是欺负朋友、抢同学玩具的孩子会对周围孩子造成压力,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经常让被欺负的孩子忍耐,会更加加重孩子的压力。性格外向的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通过发火、大喊大叫或者拳脚相加来发泄自己的压力。而忍气吞声的孩子却只会一味地忍耐,让这些压力淤积在心里。大部分忍气吞声的孩子在幼儿园入学伊始,都会让老师以为他们适应得很好。在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后,这些孩子的妈妈便会将半天直接改为全天。如此一来,孩子将变得不再愿意去幼儿园,他们甚至连游乐场也不想去。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不置一词就表示情况良好,而是应该经常询问孩子,而且询问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要领。如果直接问忍气吞声的孩子“你是不是很难过”,他们一定会摇头说不是。但如果跟孩子说“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一定有很多事情让你难过吧”,孩子一定会连连点头。对于忍气吞声的孩子而言,父母询问的方式非常重要。
允许孩子在家待几天
在与孩子进行沟通后,如果他们表示最近在幼儿园很难过,那么妈妈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待几天。习惯并不是一次养成的,这要看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拿出最大的真诚。
妈妈不要轻易地答应孩子不去幼儿园,但是当孩子告知“我今天真的很难过。妈妈,他只要一来到幼儿园就打我,而且就算我告诉老师也没有用”时,妈妈就应该站在保护孩子的立场,不可以再随随便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虽然妈妈认为即使再难过也要坚持去幼儿园,但是现在你好像非常难过,那么妈妈也有必要思考一下。如果那个同学真的经常打你,妈妈会去和幼儿园的老师交涉的。今天你先在家休息,然后我们再继续讨论。”像这样跟孩子说明之后,孩子并不会养成坏习惯。父母同意孩子不去幼儿园,不是因为孩子哭闹着不愿意去才作罢,而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困难。
让孩子爱上自己的老师
如果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好好生活,那么就必须让孩子亲口说出“我们老师真的很疼爱我”这句话。当孩子害怕老师时,他们承受的压力最大。特别是当孩子从四岁班升到五岁班的时候,老师会变得稍加严厉。这一时期感到有压力的孩子不在少数。
有一个孩子与同龄人的关系没有什么问题,他在四岁班的时候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巧克力和糖果分给班上的同学吃。四岁班的老师对孩子的这一行为并没有制止,但五岁的时候,孩子依然带糖果分给班上的同学,老师却极其严厉地制止了孩子的这一行为。不仅在这件事上,这位老师在每件事上都对孩子强调规则与规矩。因为升到五岁班的各种不适应,这个孩子开始坚持不愿意去幼儿园。
幼儿园的老师可以说是孩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权威人士”。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孩子今后有可能成为极端叛逆的人。在外部压力加强时,为了自我保护,这些孩子也会遇强则强。即使没有变得强大,他们也会站在所有事情的对立面。但是,与变得强大相比,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变得极度懦弱。他们没有自己的主张,从幼儿机构回来便垂头丧气。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孩子很害怕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用词。不可以跟孩子说“因为她是老师,你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在听到这句话后,孩子有可能会反驳“那个人算什么老师”,这并不是在说老师的坏话。父母应该跟孩子说“老师是有些过分严厉了,你有点害怕了吧”,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抓住核心,明白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才好。例如:“在妈妈看来,老师是因为想教会你很多东西才这么对你的,你希望老师的态度温和一点,妈妈会帮你传达的。妈妈还会跟老师说,并不是威慑就一定能得到预期效果的。但是你也要遵守老师让你们遵守的规矩。”像这样处理问题之后,孩子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对起来便会从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