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送别》与唐代送别诗的意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韩磊在“我是歌手”第二季舞台上演唱的《送别》,从歌词编排和演唱两方面都意在表達对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的态度。其表演明显可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正好与唐代送别诗的四种意境暗合:黯然销魂、深情祝福、豪放开朗、哲理深远。这样一种暗合,一方面可以提醒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所固有的韵味,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关键词:韩磊;我是歌手;《送别》;唐代送别诗
  作者简介:王红丽(1974.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3
  一、对韩磊演唱的《送别》的分析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是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其歌词有许多个版本。到底哪一个版本最为标准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要论述的是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台上,韩磊演唱时的这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从歌词来看,明显化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长亭、古道乃送别之所;芳草写离愁,是古诗中惯用的表达方式,连天的碧草,无处不在细碎浓密且生命力顽强,正如离愁;柳谐留,是古人送别时表达惜别之情的最佳象征物;清冷的晚风、不成调的凄凉的笛声、即将落山的夕阳,无一不在渲染离别时浓浓的愁绪。[1]由景及人,天南海北的朋友零落过半,人生之事,欢聚难得且短暂,离别常在且长久。虽则浓浓的离情仍在,且离别不可避免,但是人们的心中仍然时时存有对于重聚的期待。虽则知交零落,生命有限,但聚时欣然,别时淡然,正是人生应有之义。[2]
  从韩磊的演唱来说:歌曲分成四个乐段,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韩磊用演唱表达了对于人生中的送别的态度。韩磊的演唱明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由第一二乐段组成,音乐起伏平缓,借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意象,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情感处理方面,韩磊很好地运用了弱声演唱的技巧,听觉上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与一般意义上离别的黯然销魂非常吻合。听后,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情绪。
  第二层次由第三四乐段组成,第三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恰当地表现了对于友人再聚的一种期盼。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强度稍有加强,虽然声音仍然较低,但是有些字的发音上,已经放开了。情感也平和了许多。歌声中对于离别有淡然的接受,对于相聚有深情的盼望。
  第三层次是第三四乐段的第一次重复,以高八度的“啦~~~”代替第三乐段的歌词,然后再唱高八度的第四乐段“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一层次强度最强,音高最高,声音转高亢,放开了粗犷的喉咙,唱得荡气回肠。情感上,则已升华:离别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每一个人为了未来都必须离开曾经熟悉的人和地方去奋斗,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才可以更好的相聚。
  第四层次是第四乐段的第二次重复,“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强度最弱,声音最轻柔,以“尽余欢”一收,表明应该珍惜相聚的美好,以“别梦寒”一放,表明应该接受离别的必然。离别被放在了一个哲理的高度上,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生命中都少不了去了又来的离别与相聚,既然如此,欣然相聚,淡然离别,如此便好![3]
  二、与送别诗的对应解读
  韩磊的演唱,与唐代送别诗的四种意境暗合。
  第一种意境:黯然销魂。江淹《恨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此以后,许多文学作品中,离别的黯然销魂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诗有两首,第一首写了一位姑娘的美。诗人未直接描摹该女子的外貌,只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即,看遍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所有年轻貌美的姑娘,没有比得上这一个的,以群像的平凡衬托出个体的美。诗人十分喜欢这个美丽的姑娘,但是他们却即将分别。诗人摆了饯别酒宴,他和姑娘相向而坐默然无语。原本如胶似漆的两人,在此时都选择了沉默。是无情?“多情却似总无情”,显然不是,是因为情太多太浓。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说些什么,因而只好沉默。在默然中,往昔之乐涌上心头,让今日之别更其愁苦。不能总是沉默啊,总得找个由头开腔啊!可是“惟觉樽前笑不成”,诗人端起酒杯,想冲淡一下离别的愁绪,想笑着喝下这杯离别的酒,但是,那笑容,分明比哭泣还难过。情不知如何表达,话不知从何说起,连勉强的笑都挤不出来。诗人只好颓然搁下手中的酒杯,不敢看姑娘一眼,因为他生怕姑娘会留下难过的眼泪。他别过头,目光望向别处,目光到处,却是“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两只红烛正燃烧着,跳动的火焰闪过了诗人的瞳孔。仿佛知道诗人即将与喜爱的姑娘离别,却不知如何表达情感似的,细心的蜡烛揣摩着诗人恋恋不舍的心,替诗人流了一夜的泪。即将离别的两人,就在沉默中度过了这难熬的漫漫长夜。   年少懵懂时,往往很少思及分别之事。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认为可以一直在一起。当此际,一旦面临分别,便是泪雨潸然魂也销。此诗此情,与韩磊压低嗓音向内收敛的第一段吟唱异曲同工。
  第二种意境:深情祝福。离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到了人生的某一阶段,就会意识到离别的必然性,因而,面对离别时,也会更多地给予深情祝福。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章明义,老朋友要离开了,自己在黄鹤楼为他饯行。没有铺垫,没有修饰,是李白一贯的风格,虽还未知后事,最起码能感受到一点,诗人绝不希望在离别时用泪水来浸透朋友的心。果然,他以“烟花三月”的无比明媚给了朋友满怀的希望。江南三月的风景,历来令人无比心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是无论用多少美丽的语言形容都无法穷尽的一种美,这种美,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因此,对于能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朋友,李白有祝福,在扬州这样的大都市里,凭借朋友的才能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羡慕,羡慕朋友可以身临其境体会江南无边的美景,何其幸运啊!
  朋友乘坐的船解缆远去了,诗人在黄鹤楼上,一直注目,看着船影由近及远,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在远处江天一色的所在。诗人依然驻足高楼,眺望远方,远处,只见滚滚江水无语东流。此时此刻,诗人依然驻足远望的身影让我分外感动。一般来讲,像李白这样高傲甚至狂傲的人,如果不是让他衷心敬佩的朋友,他很少假以辞色的,更别说如此深情了。
  年岁渐长经过一番番离别的洗礼后,人终于会知道,离别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就收起不舍,淡然接受,以满含深情的祝福替代便是。此诗此情,与第二层次韩磊低声吟唱却平和淡然的情感颇为相通。
  第三种意境:豪放开朗。如同人各有其性情,当意识到离别的必然性时,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往往会把这首歌唱得荡气回肠。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这个英雄群体洋溢着满腔热血,怀抱着滚烫的报国之心,他们踏着昂扬的进行曲,扯着嘶哑的喉咙,高唱着属于他们也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赞歌。他们是盛唐这个时代的号角手,他们唱出的堪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受过如此濡染,于是就算只是一首送别的小诗,也难掩其盖世豪情。
  同样是让人黯然销魂的离情,而且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天空阴沉沉地,目之所及,无边无际的曛黄的云,连太阳也蒙上了这一层的曛黄,变得无精打采。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仿佛要钻到你的骨子里去。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在风中乱舞。连南飞的大雁,仿佛都被吹得歪歪斜斜,排不成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漫天黄云、鹅毛大雪、凛冽北风,无一不让离别更增凄惨。 但具有昂扬奋发的英雄的心的高适,却能随时随地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来:当人人以为此情此景中的离别必定陷入极凄惨的境地时,他却忽地振起,抬起可能已经蓄满了眼泪的眼睛,望着远处振臂一呼:朋友,别发愁!凭着你的一身才华,前面的路上,你一定会碰上赏识你的人,一定会有数不清的好朋友,你的前途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这才是盛唐边塞诗人。他们深深懂得,现在的离别是为了美好的未来,也是为了更激动人心的相聚。所以且行且努力吧,下个路口见到的,是功已成名已就的崭新的我们!韩磊提高了八度的第三个层次的高亢音调中包含的正是这样一种豪放开朗的情感。
  第四种意境:哲理深远。当离别的淡然开朗逐渐升华,其蕴含的哲理就会逐渐地被发现。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的清晨,刚下过一场雨。雨势不大不小刚刚好:既不至于让道路泥泞难行,也不至于毫无用处,以致尘土依旧飞扬。就像洒扫庭院时恰到好处地洒了些水,庭院既干燥又干净一样,这场雨使此时渭城往西去的大路上,通畅,干净。往常由于车来车往,尘土飞扬,驿站及驿站栽种的柳树都是灰头土脸,而这天清晨,因为有这场及时雨,驿站露出了它红砖碧瓦的本来面目,柳树也展露着其依依袅袅复青青的美丽清新。如此明净清朗的環境中,诗人设宴送别友人:精美的菜肴,上好的酒酿,二人一边喝酒吃菜,一边畅叙别情。酒过一巡又一巡,不忍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时刻还是到了。诗人勉强举起手中的酒杯,跟朋友说:“干了这最后的一杯酒吧!从今以后,在你西去的路途上再也没有我们这帮老朋友陪着你了。你要保重啊!”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是诗人撷取的最后一杯酒中,却包含着更多的情感:哀伤是一定有的,毕竟是一场离别;哀伤之外,更多的是对朋友的深情祝福和充分信任:如同人人皆经历过的,当我们大声地对朋友说:你走吧!其中包含的绝不是无情,而是多情;绝不是没有哀伤,而是有更多的祝福——展示才华实现理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人都会理解这样的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关键是在曲终人散之时,我们都还能保有对未来的期望。“无故人”即是有新友,一个个朋友离开,一个个朋友走来,离开的不忘,走来的相伴,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去去来来之中变得无比丰富无比多彩。当韩磊用轻柔的嗓音唱出“尽余欢”时,收起的是对于美好相聚的珍惜,当他同样轻柔地唱出“别梦寒”时,放出的则是对离别的淡然接受。离别终于被放在了去了又来的哲理高度上,成为了人生中蓄势待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蓄力场。
  三、小结
  《送别》的歌词,显然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浓浓韵味。通过韩磊的演绎,这种韵味极富层次感地传达了出来,又与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奇妙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提醒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所固有的韵味,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参考文献:
  [1]李亮伟.李叔同《送别》词句意象考索——兼谈对古诗词意象意蕴的取用.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18卷第1期,58-62.
  [2]孟凡玉.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美育学刊.2011年第1期,97-101.
  [3]何霜华.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音乐大观.2012-5-15,123-124.
其他文献
安元奎的古龙川散文《兰殇》,描述了关于人,兰草,牛在大自然中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以及人和牛对自然界兰草的价值取向。牧童时代,前爱兰时代,后爱兰时代,作者书写着三个不同
摘 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说,自产生以来就影响深远,但对其本义的理解,后世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纵观众多学者的观点,“思想纯正,没有任何杂念”这一解释为较多人所认可。经过深入的阅读与思考,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并且认为诗经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是“思无邪”的。  关键词:“思无邪”;《诗经》;思想纯正  作者简介:孙凤州(
摘 要:就生命论美学与生态论美学的比较而言,很少直接的、专门的论述或著作。当然有些文论、著作会提及,但比较意味不浓,没有深入分析;或者像杨东、贾永圣的《生态与生命的交响——袁鼎生生态美学与封孝伦生命美学比较研究》只是涉及两个领军人物的比较,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本文将从整体上去把握生命论美学与生态论美学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生命论美学;生态论美学;相异走向;生命概念;共通互融  作者简介:杨聂慧(1
摘 要:我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1]。其中诗词的形式不拘一格,风格多种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作者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股市的欣赏中,重要的是對古诗进行理解,包括作者的身份等基本的生平情况,以及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处境。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和欣赏的过程就是对艺术的美进行感受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
摘 要: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写《大人先生传》,虚拟抽象人物来表达其思想,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以阮籍《大人先生传》为代表的虚拟传记。通过对唐宋历史时期类似文章的梳理,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理清这一思想人格化表达方式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背后的原因,了解这一文学写作方式的发展以及对后世文学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拟传记体;虚拟传记;思想人格化  作者简介:张澍树(1997-),女,汉族,河
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种植、不同单位检验品质的综合研究表明:(1)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产量处于同一水平,强筋小麦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明显.不同土壤条件对小麦产量的影
摘 要:在北宋词坛上,以深情柔婉之风被誉为婉约派正宗的秦观,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冯煦冠以秦观“词心”之称,认为其词“得之于内,不可言传”[1]。徐培均解释“词心”即“能够孳生绵邈深情又能动摇人心的艺术家的心灵”[2]。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角度,从修辞设色、结构章法和意象意境,剖析秦观词是如何抒发词人心灵感受和独特体验,从而动摇人心的。  关键词:秦观;词心;修辞设色;结构章法;意象意境  
1938年秋天,抗日烽火燃遍中原大地。刚刚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即将向豫皖苏边敌后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首先想到的,是要创办一份报纸与战士们一同出征。这份报纸就是充满传
项目基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FY2014004。  摘 要: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类型的一种同样关乎人类的心灵与情感,并且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承德的民间故事中,许多主题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伦理学思想,如“孝”、“悌”观念,人们对于“义”、“利”关系的认识等,而这些伦理思想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形态与特征是有联系的。  关键词:承德民间文学;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地缘关系;“孝”与“悌
用赤钙剂对四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进行浸种处理,结果得出,用赤钙合齐浸种效果最佳的玉米品种--郑单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