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实行学分制是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新办的独立学院,目前我院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正逐步展开,考试制度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处于关键和先导地位,考试制度的改革要适应学分制的要求。由此本文将分析现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适应学分制条件下我院考试改革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制度
一、实施学分制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相互关系
(一)学分制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培养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的管理制度。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和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产物。学分制能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特点和规律,与独立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作为新成立不久的独立学院,我院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处于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渡阶段。
(二)考试制度是保障学分制度实施的关键,考试制度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具有先导作用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教学过程和方向,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不同考试制度下的考试标准和内容存在差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创建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考试对于教学活动主体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师考什么决定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考决定学生如何学,学生考试结果又影响教师如何改进教学。因此学分制的实施有赖于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必然处于先导位置。
(三)学分制下考试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其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学分制下的考试制度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考试当作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是简单的对人素质高低、知识多少的测量,而是学习取向甚至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导向。引导学生把被动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主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由单纯追求考分转变为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我院现行考试制度与学分制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
(一)考试功能异化,考试评价理念有误
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名,是作为决定学生能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毕业的依据,考试目的趋于功利化,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局限了。由于存在考试目的定位偏差,“唯分数论”现象造成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片面强化,其认知、个性趋于同一化。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对考试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地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二)考试形式单一,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考试少;一次终结性考试多,多次综合性考试少;闭卷考试已经成为最主要考试形式。以2012-2013学年为例,在全院开设除体育以外的183门课程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的有165门,比例超过了90%。这种考试形式侧重于简单判断和静态考核,记忆能力成了考核的主要方面,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严重缺失,阻碍了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份试卷过关,而不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考试内容偏重书本理论知识,考前划范围情况普遍
受考试形式单一局限性的影响,考试的内容大多侧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老师说的那些“条条框框”成了学生意识里的“考试重点”,学生普遍是“背多分”式学习,所谓“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取向。考试内容偏窄,只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在考前为学生圈重点、定范围,学生为了考试过关经常是考前突击式的死记硬背,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作弊的动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利。
(四)成绩评定不够科学,不能客观反映教学效果
目前多数课程考试以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为主体,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少,我院各课程考核评分比例中平时成绩的最高比例均未超过30%。期末考试的成绩基本就决定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作为教学过程阶段的形成性、诊断性、综合性评测很少,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学生要在一至两周的“期末考试周”内完成整个学期的课程考核,短期内面临着较大的考试压力,加上试题内容的抽样性,考生受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发挥水平等其他偶发性因素的影响,考试结果存在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
(五)考试的反馈功能缺失,以考促教的作用无法体现
考试的各个环节无论从出卷、阅卷还是考后分析都由任课教师一手包办,考试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考试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考试。在考试信息反馈环节上,老师在阅卷及成绩录入系统后只是填写一张试卷分析表,且分析表的内容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有效及时的对考试命题、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更缺少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考试的信息反馈功能缺失,没有起到师生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也就无法根据考试结果和相关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适应学分制条件下我院考试改革的几点构想
(一)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要打破把教学和考试简单的看作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这个固有模式,就因该要大力倡导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导向,以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观念,管理部门和教师要明确考试只是评估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手段之一的认知,而不是把考试作为教学的目的,要淡化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观念,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考试评价理念。
(二)促进考试形式多元化,提高考试内容科学性
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就必须打破单一考试模式,按照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降低闭卷考试采用的比例。采用开卷、口试、撰写论文、调研呈文以及实践操作等方式来丰富考试形式。教学管理部门要引导各系、部积极开展考试形式多样化改革,鼓励教师不墨守成规,敢于探索和创新考试方式,提倡无论是哪种考试方式,只要是有益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就是好方式。对于采用笔试考试形式的,各系、部应严把试卷质量关,考试内容应当更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建议将需要以死记硬背为考核方式的科目改为开卷考试,考试题目更主观化,将考试侧重点放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上,比如“两课”的卷面考试可以允许学生带 “小抄”进场,但要提高试卷主观题的比例以及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
(三)注重成绩构成的多样化,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大多数课程成绩是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出勤、作业及平时表现给分,其构成比较单一,而且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也较低。要使考试成绩评定能够更科学,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这也是被有些教师一直忽视的。因此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多采取平时检测、小论文及调查报告等多种多样的考核环节,并将这些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按照适当比例计算,作为学生该门课程成绩。在设置课程成绩构成比例时,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应不低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改变以往临考突击的学习态度,而不是只注重期末成绩。
(四)加强对试卷的分析反馈,形成有效促进教学提高的机制
考试不是课程教学的终结,通过考试能发现许多平时教学中无法发现的问题。考后工作除了阅卷和登分任务外,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总结、交流等环节。提高教师对考后信息反馈的重视程度,应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试卷成绩进行各项分析,同时要对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情况做进一步研究。教学管理部门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通过试卷分析,教师应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加以总结,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避免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就放假离校的情况,建议将期末考试周期提前一个教学周,以便教师和学生在考后环节里能有互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四、结束语
实施学分制的目的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要切实有效的实行学分制,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做保障。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将我院学分制下的考试制度改革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玉群,朱慧.学分制下推进考试改革的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03).
[2]丁彦.独立学院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08).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制度
一、实施学分制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相互关系
(一)学分制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培养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的管理制度。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和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产物。学分制能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特点和规律,与独立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作为新成立不久的独立学院,我院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处于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渡阶段。
(二)考试制度是保障学分制度实施的关键,考试制度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具有先导作用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教学过程和方向,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不同考试制度下的考试标准和内容存在差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创建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考试对于教学活动主体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师考什么决定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考决定学生如何学,学生考试结果又影响教师如何改进教学。因此学分制的实施有赖于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必然处于先导位置。
(三)学分制下考试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其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学分制下的考试制度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考试当作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是简单的对人素质高低、知识多少的测量,而是学习取向甚至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导向。引导学生把被动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主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由单纯追求考分转变为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我院现行考试制度与学分制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
(一)考试功能异化,考试评价理念有误
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名,是作为决定学生能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毕业的依据,考试目的趋于功利化,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局限了。由于存在考试目的定位偏差,“唯分数论”现象造成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片面强化,其认知、个性趋于同一化。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对考试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地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二)考试形式单一,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考试少;一次终结性考试多,多次综合性考试少;闭卷考试已经成为最主要考试形式。以2012-2013学年为例,在全院开设除体育以外的183门课程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的有165门,比例超过了90%。这种考试形式侧重于简单判断和静态考核,记忆能力成了考核的主要方面,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严重缺失,阻碍了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份试卷过关,而不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考试内容偏重书本理论知识,考前划范围情况普遍
受考试形式单一局限性的影响,考试的内容大多侧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老师说的那些“条条框框”成了学生意识里的“考试重点”,学生普遍是“背多分”式学习,所谓“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取向。考试内容偏窄,只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在考前为学生圈重点、定范围,学生为了考试过关经常是考前突击式的死记硬背,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作弊的动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利。
(四)成绩评定不够科学,不能客观反映教学效果
目前多数课程考试以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为主体,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少,我院各课程考核评分比例中平时成绩的最高比例均未超过30%。期末考试的成绩基本就决定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作为教学过程阶段的形成性、诊断性、综合性评测很少,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学生要在一至两周的“期末考试周”内完成整个学期的课程考核,短期内面临着较大的考试压力,加上试题内容的抽样性,考生受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发挥水平等其他偶发性因素的影响,考试结果存在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
(五)考试的反馈功能缺失,以考促教的作用无法体现
考试的各个环节无论从出卷、阅卷还是考后分析都由任课教师一手包办,考试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考试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考试。在考试信息反馈环节上,老师在阅卷及成绩录入系统后只是填写一张试卷分析表,且分析表的内容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有效及时的对考试命题、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更缺少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考试的信息反馈功能缺失,没有起到师生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也就无法根据考试结果和相关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适应学分制条件下我院考试改革的几点构想
(一)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要打破把教学和考试简单的看作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这个固有模式,就因该要大力倡导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导向,以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观念,管理部门和教师要明确考试只是评估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手段之一的认知,而不是把考试作为教学的目的,要淡化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观念,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考试评价理念。
(二)促进考试形式多元化,提高考试内容科学性
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就必须打破单一考试模式,按照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降低闭卷考试采用的比例。采用开卷、口试、撰写论文、调研呈文以及实践操作等方式来丰富考试形式。教学管理部门要引导各系、部积极开展考试形式多样化改革,鼓励教师不墨守成规,敢于探索和创新考试方式,提倡无论是哪种考试方式,只要是有益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就是好方式。对于采用笔试考试形式的,各系、部应严把试卷质量关,考试内容应当更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建议将需要以死记硬背为考核方式的科目改为开卷考试,考试题目更主观化,将考试侧重点放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上,比如“两课”的卷面考试可以允许学生带 “小抄”进场,但要提高试卷主观题的比例以及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
(三)注重成绩构成的多样化,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大多数课程成绩是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出勤、作业及平时表现给分,其构成比较单一,而且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也较低。要使考试成绩评定能够更科学,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这也是被有些教师一直忽视的。因此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多采取平时检测、小论文及调查报告等多种多样的考核环节,并将这些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按照适当比例计算,作为学生该门课程成绩。在设置课程成绩构成比例时,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应不低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改变以往临考突击的学习态度,而不是只注重期末成绩。
(四)加强对试卷的分析反馈,形成有效促进教学提高的机制
考试不是课程教学的终结,通过考试能发现许多平时教学中无法发现的问题。考后工作除了阅卷和登分任务外,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总结、交流等环节。提高教师对考后信息反馈的重视程度,应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试卷成绩进行各项分析,同时要对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情况做进一步研究。教学管理部门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通过试卷分析,教师应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加以总结,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避免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就放假离校的情况,建议将期末考试周期提前一个教学周,以便教师和学生在考后环节里能有互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四、结束语
实施学分制的目的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要切实有效的实行学分制,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做保障。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将我院学分制下的考试制度改革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玉群,朱慧.学分制下推进考试改革的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03).
[2]丁彦.独立学院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