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体验”一词,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情境创设、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体验、去探索、去追求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生活;运用;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体验”来刻画数学活动中的过程目标,并且对情感和态度、解决问题这几个目标也多次提到.可以看出“体验”在学生探索与研究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数学教师足够的重视.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具体如下: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领学生体验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中,逐渐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但还不能刻意追求情境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授“圆的周长”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凭借多媒体,展示一个铁圆圈,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1:老师我知道,可以把它拉直,然后量一量就可以了.
生2:怎样拉直,难道就是锯断拉直吗?
生3:用绳子沿着这个铁圆圈绕一圈,然后把繩子拉直就行.
生4:老师我还有个办法,就是让铁圆圈在地上走一圈,量一量它所走的路程的长度.
……
这些都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去体验,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紧接着追问:如果老师想要在地面上画一个周长为47.1米的圆,你们能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有的学生开始动手画,刚才的所有的计算铁圆圈的方法已经不能使用了,怎么办呢?学生的目光投向了老师,开始求助.笔者这时绕开这个话题,拿出许多直径大小不同的圆分给学生,让学生分别按刚才的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提醒学生,“直径知道,周长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什么?”学生立刻动手操作,不停地计算,可是无论怎样计算最后的结果大约都是3.14左右.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看着学生求助的目光,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周率,同时笔者把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继续探索,“一个周长是471的圆应该怎么画?”学生似乎有了思路,小组之间不断地讨论,分析,最后学生的结论是:“要想画出一个周长为指定大小的圆,首先就要确定圆的直径,也就是用圆的周长除以3.14就能算出直径.直径的长度除以2,得出半径,就这样圆就能画好了.”
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才能把实际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二、在实践操作中引领学生体验
实践操作就是学生通过实物、表格、图形或者一些特殊的符号表达出来一些数学观念的活动.要引领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凡是学生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解决问题,亲自参与各种数学探索的活动.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认识”这节内容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我给每名学生都准备了布口袋,布口袋中放着一些物品.听我的指令,让学生动手去摸一个正方形.接着追问,“你们刚才都一下子摸到了正方形,我也想摸个正方形,有没有方法指导老师?”
生1:老师,正方形的面是一个平平的面.
师:好,根据你的提示,面平平的,我摸.
我随手摸个硬币出来.
生2:关键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曲的.
根据生2的提示我继续摸,随手摸了一把三角尺,这是正方形吗?
生3:老师,不对,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
师:好,老师再信你们一回,随手摸出一个棱形纸片,这是正方形?
生4:(学生有点急了,傻傻地看着我,似乎感觉,老师就是按我们的提示摸的呀.立刻喊道)它的角都是一样的.
我再次摸了一个图形,是正方形.“孩子们,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终于拿到了正方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解决问题,才不会背道而驰.
三、在合作交流中引领学生体验
合作交流是当下生活的需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能较好地合作交流,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体验交流,让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生活是探索数学的大课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巧妙生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这节内容中,笔者是这样开展教学的: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拼、剪,忙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小组合作后,纷纷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的学生讲着,台下的学生补充着、修正着.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充满着满满的幸福.
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