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肠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26例肠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肠瘘患者SPBS得分为(34.60±4.92)分,处于中度水平,与患者SDS评分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家庭人均月收入、SDS得分是肠瘘患者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肠瘘患者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多处于中等水平,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及时干预,尤其是对于住院时间长以及收入较低的患者,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及降低其自我感受负担.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和探讨食管癌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2020年9月到2021年8月收治诊断为食管癌并进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结核相关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痰涂片、菌培养、T细胞斑点检测(T cell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for tuberculosis,T-SPOT)]、
目的 分析总结手术重建治疗直肠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2013-2019年因直肠术后吻合口狭窄行手术重建治疗的病例,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共检索到直肠吻合口狭窄患者341例,16例行手术重建,其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5±11.7)岁,直肠吻合口狭窄距肛缘距离(6.9±2.0)cm.16例患者中,4例因术中无法吻合留置结肠永久性造口,12例手术重建直肠吻合口成功.总并发症率为75.0%,Clavien-Dindo分级3
中高位直肠癌与乙状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是否选择性或常规游离结肠脾曲仍存在争议.目前缺少对中高位直肠癌与乙状结肠癌具体游离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由于结肠脾曲有复杂的系膜、筋膜结构,比邻胰腺与脾脏,游离结肠脾曲将存在增加术中风险、延长手术时间的可能.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游离结肠脾曲是中高位直肠癌与乙状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关键步骤,其将为结直肠吻合提供宽松的结肠冗余以减小吻合口张力,但是常规游离结肠脾曲并未取得预定的受益,吻合口张力、术后吻合口漏、术后复发不是远期生存方面的保护因素.中高
目的 探讨肠道肿瘤手术后造口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理念下微信随访降低患者焦虑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肠道肿瘤手术后患者15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4例和试验组77例,分别给予常规电话随访和微信随访,对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AD-7)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EORTC QLQ-C30评分、ESCA评分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肝癌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所以总体治疗效果欠佳,且传统的肿瘤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对患者损伤较大,术后容易复发,单纯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效果尚未令人满意,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介入治疗方式已经成为肝癌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性较小、治疗时间短、恢复快及可重复性强等特点,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已经得到证实.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小肝癌包括微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胃癌前病变的差异基因及潜在治疗靶点.方法 使用GEO2R挖掘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芯片数据(GSE55696和GSE130823)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然后使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PPI网络,并将其导入Cytoscape进行网络分析和模块分析;使用Kaplan-Meier、GEPIA和HPA数据库分析核心DEG.结果 共筛选出2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4个上调基因和199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胃酸分泌、
目的 Lynch综合征又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由MS2的胚系突变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而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疾病.MSH2失活引起DNA错配修复,造成MSH2蛋白表达缺失,出现致病变异.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比高达2%~5%且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为年轻(40~50岁),其结直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也大大增加,例如胃癌、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对于Lynch综合征的筛查与诊疗一直是临床上难以解决
癌症是全球健康问题,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策略已经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率,同时个性化的靶向药物为晚期肿瘤患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然而随着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日新月异的发展,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出现药物耐药的情况层出不穷,这极大地限制了治疗效果.近年来类器官的发展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治疗的福音.类器官能在体外高效培养肿瘤组织细胞,同时保留原代肿瘤细胞的生物特点.在肿瘤的测序分析、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类器官在胃肠肿瘤临床治疗的不同应用进行综述,为晚期恶性肿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在外科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238例根治性胃癌的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与TNM分期、癌灶的大小、癌灶的部位、手术方式和Borrmann分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4238例胃癌患者中,296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9.84%(2960/4238),收集淋巴结为98 745枚,平均每例为23.3枚;TNM分期中ⅢC期和Ⅳ期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癌灶直径大于7 cm的胃周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上部癌(U)
目的 评估支持性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干预组(58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支持性护理.采用护理协调和连续性问卷(Continuity and Coordination of Care Questionnaire,CCCQ)、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简表(34-item short form 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