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回顾 本文上篇介绍了56式火箭筒的仿制、定型过程以及发射筒和火箭弹的结构。火箭弹是火箭筒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提升关系到整个武器系统性能的提升。本文下篇将继续展示该火箭弹的引信结构及改进历程,同时呈现火箭筒的使用方法与应用战例——
箭-2引信工作原理
56式火箭弹使用的箭-2瞬发引信,是在前苏联RPG-2火箭弹配用的DK-2引信基础上仿制的,属于非保险型碰炸式引信。其结构并不复杂,完全靠惯性解除保险。该引信整体外观为上细下粗的圆柱形。其顶部装有传爆管。传爆管内装有传爆药,传爆药中间的空腔内装有针剌雷管。击针体位于引信中间,其前端装有击针。击针体的上部有隔离簧,将击针与针刺雷管隔开一段安全距离。击针体中部的横孔内装有保险销、保险销簧和套管,平时,在隔离簧及保险销的作用下,击针不能触及雷管,形成保险状态。击针体外部为导向套管,导向套管外部套有保险筒。保险筒右侧开有“Z”字形斜槽,左侧设有定位槽。保险筒下设有保险筒簧。
该引信的动作方式可分为解除保险、大角度着靶和小角度着靶三种情况。当火箭弹发射时,保险筒在惯性作用下压缩保险筒簧并后坐,当后坐到底部时,击针体中部的保险销右端刚好对准并进入保险套筒右侧的“Z”字形槽中,但此时保险销左端还没完全缩入导向套管内,因此击针体仍受到限制,不能击发雷管。当火箭弹出膛后,保险筒在簧力的作用下开始上升,但因受“Z”形槽限制,保险筒不能立即抬起,这样就延长了完全解除保险的时间,起到了膛口保险的作用。当火箭弹离开发射筒口1.5~1.8m时,保险筒完全上升到位,击针体内的保险销左端在保险销簧作用下完全进入导向套管内,此时击针体完全解除约束,形成待发状态。当火箭弹接触目标而且着角较大时,击针体在惯性作用下压缩击针簧,向前冲打击雷管,进而击发传爆药,引爆战斗部。而当着角较小时,惯性体会侧向滑动,中心的斜面会与击针体底部的斜面相互作用,使击针向上运动直至击发针刺雷管,从而引爆战斗部。
改进历程
箭-2引信的主要优点是:具有膛口保险的功能,击针底部的惯性体解决了小角度着靶发火不可靠的问题,引信外形简洁,便于安装和使用。但该引信也存在不足:雷管与传爆药未隔离,安全性不足;没有自毁机构,未爆弹的销毁存在很大危险;纯机械动作引信的灵敏度不够高,小零件数量较多,装配比较麻烦。
对于56或40mm火箭弹整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弹体尖部无防滑帽,碰撞到倾角较大的装甲目标表面后容易跳弹;破甲威力偏低,发射药为黑火药,易受潮,能量低,火箭弹初速低,弹道弯曲,精度差,发射时的烟尘和火焰比较明显,金属零件多,质量较大。针对上述问题,1960年代中后期,56式40mm火箭弹经过了两项改进:一是在弹尖增设防滑帽,减少跳弹几率,在着角为65°时,仍能有效破甲,二是换用了自行设计的破-4乙式引信,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但这些小改动未能彻底解决56式火箭弹存在的缺陷,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后,56-1式火箭破甲弹随即诞生。
56-1式40mm火箭破甲弹相对于老式的56式火箭弹,其威力和使用勤务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便于区别,通常将56式火箭弹称为“老四○火箭弹”,将56-1式称为“改四○火箭弹”,而将后来的69式称为“新四○火箭弹”。
56-1式火箭弹全长为736mm,全弹质量较56式火箭弹有所减轻,膛口初速提高到133m/s,最大射程和直射距离分别增加到250m和150m,破甲威力和穿透率也有明显提高。早期的56-1式火箭弹曾使用过电-1甲引信,因为该引信与弹体并不是十分匹配,因此后期的56-1武火箭弹主要还是配用经过改进的破-4引信。该引信同时也被应用于65式82mm无后坐力炮用破甲弹。
其实,56-1式火箭弹除尾管和底火座未经改动之外,其他方面均做了改进。战斗部和发射药管有较大幅度的改进,特别是战斗部改为带固定防滑帽的新型式样,外形为两端各带一段锥体的圆柱形,气动性能更好;装药改进为8321(又称“黑94”,因含有94%的黑索今而得名)高能炸药,药型罩锥角变小、高度增加,这一改进加上一体式防滑帽的使用,使得56-1火箭弹具有了较强的破甲能力,其破甲能力为120mm/65°,较老式56式火箭弹100mm/65°的水平提高了20mm。发射药也由粒状黑火药改为双-40硝化甘油条状双基无烟发射药,药管中心还设有黑火药管,确保及时点燃无烟药。其他诸如装药量、药型罩尺寸、隔板材料、弹体外壳材料等也均有所改动。
56-1式火箭弹采用的破-4引信属于机械式瞬发碰炸引信,该引信是针对箭-2引信结构复杂、金属零件多、质量较大等缺点改进而来的。其引信体和底盖等都采用酚醛树脂制造,不但减轻了质量,也简化了加工工艺。该引信上半部分传爆管的结构与箭2基本相同,只是击针部分有所改进,击针压在击针座上,击针体则与击针座铆压在一起。击针体一侧有保险缺口,缺口内有一颗保险钢珠,刚好卡在引信体内壁的保险槽内,击针体内有保险筒和保险筒簧,平时保险筒在保险筒簧的作用下升至最顶端位置,保险筒挡住钢珠。击针体下部设有扭簧,但由于保险钢珠的限制作用,平时击针体不能旋转,以此形成保险状态。同时击针体外壁的凸台被“C”字形的保险半环挡住,击针体不能前移击发雷管,从而形成第二道保险。
当火箭弹发射时,击针体内部的保险筒在惯性作用下,压缩保险筒簧,运动至击针体底部,解除了对保险钢珠的限制,钢珠从击针体保险缺口内滚落到击针体内部。同时,击针体也因惯性压在引信体底部上方,当扭簧簧力大于击针体作用在引信底部的摩擦力时,击针体绕引信轴线方向旋转,当击针体外壁的凸台对准“C”字形保险半环的缺口时,击针体绕轴线方向移动不再受阻,引信即进入待发状态。由于解除击针体保险有一段微小的延时过程,刚好形成了膛口保险,保证了射手的安全。当火箭弹碰撞目标后,火箭弹减速,击针体由于惯性向前击发针刺雷管,再经传爆药的放大,进而引爆整个战斗部。
破-4引信与箭-2一样,都属于非保险型引信,雷管没有隔离机构,这对整个弹药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另外该引信也未设计擦地和侧碰引爆机构,当火箭弹着角很小或侧壁着靶时,容易产生未爆弹。但由于整个引信质量轻,结构比较简单,装配容易,使得破-4在当时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火箭弹用机械引信。
后来,在破-4引信基础上改进出破-4乙引信,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内部的弹簧力略有增大,其他几乎完全相同。
由于56-1式火箭弹与56式火箭弹发射药不同而初速相差很大,因此其不能 组奉命配属2排参加自卫反击战斗。当日上午7时40分许,小组接受战斗任务后,跑步通过岛西江汊冰道,从珍宝岛西南沟口登岛,在2排左侧占领阵地。
8时02分,敌首先向我巡逻分队开火,接着以3辆装甲车向2排阵地发起冲击。当敌装甲车距我阵地前沿200m左右时,该组立即向敌装甲车打出3发火箭弹,但由于射距较远未能奏效,敌车龟缩隐蔽。全组及时总结经验,决心把敌人放近再打。9时30分,敌装甲车向我阵地冲来。华玉杰小组跟踪瞄准,当敌车进至70m内时,突然向我右侧转向,华玉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瞄准敌车右侧突然开火,首发命中,敌车当即起火。此时我步、机枪手一齐射击,消灭了跳车的敌步兵。之后,华玉杰小组迅速转移射击位置,对准另一辆敌装甲车,在50m距离再打一发,将其击伤无法行驶,但车上的机枪仍在向我射击,华玉杰小组又迅速补射一发,该车当即起火燃烧。剩下的一辆装甲车在炮火掩护下狼狈逃窜。
上午9时46分,敌向我实施炮火袭击后,又出动坦克2辆、装甲车3辆,相互掩护、交替前进,向我冲击。10时26分左右,右邻75mm无后坐力炮击毁敌装甲车一辆,敌人慌忙跳车,华玉杰用冲锋枪连续射击,将敌消灭。下午15时13分,敌人在炮火准备后,再次出动坦克、装甲车20余辆向我发起冲击。仅在2排正面就展开坦克3辆、装甲车4辆,不断向我阵地进行密集射击。战斗过程中,华玉杰小组沉着勇敢,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选敌侧翼,突然开火,有效发挥了56式火箭筒的威力,小组成员密切配合,正射手积极寻机歼敌,副射手主动选择射击位置,保持弹药充足,观察并指示目标,为歼灭敌人起了重要作用。华玉杰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脱掉棉衣和帽子,越打越勇。当把一辆敌装甲车放近到8m时,他机智地迅速绕到敌装甲车左侧,站在深雪中,举筒瞄准,稳击一发,便将敌装甲车击毁,接着又连续投出数枚手榴弹,将跳车的敌步兵全部歼灭。但由于距离太近,华玉杰的耳朵被爆炸声浪震聋了,副射手就拍他肩膀为其指示目标。当继续冲来的另一辆敌装甲车进到70m时,华玉杰刚一举起火箭筒,敌车上的机枪就猛扫过来,他马上转移射击位置,然后迅速举筒,连续发射两发火箭弹,将敌车彻底击毁。
在当天的战斗中,华玉杰小组发扬我军敢于近战的传统,灵活机动选择阵地,与步、机枪手密切配合,同敌激战9个多小时,共击毁敌装甲车4辆,毙伤敌10余人,打退了敌人3次冲击。战后,华玉杰荣立一等功,副射手于长海、王宪刚荣立三等功。
终将退役
总的来说,56式火箭筒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方便、发射筒可多次使用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诸如:发射筒没有膨胀腔,对发射药的利用率较低,火箭弹飞行速度低,射击距离近;机械式弹底引信灵敏度低,影响破甲威力,在射弹着角较小时容易产生跳弹;瞄准具粗糙简陋,卧姿射击时不便瞄准,对射手经验和水平依赖较大,火箭弹弹体和发射药管分离,射击前需要安装到一起,影响反应时间等。虽然改进后的56-1式火箭筒改进了筒身结构,火箭弹头部加装了防滑帽,并改进了发射药,但总体水平提高并不明显,特别是相对195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的装甲防护水平来说,其破甲威力已明显力不从心,不能击穿苏制T-62坦克主装甲。这些因素实际上已决定了56式火箭筒的命运。因此到1969年,在“新四○”——69式40mm火箭筒定型后,被称为“老四○”的56系列火箭筒及火箭弹到1970年便全部停产,并逐步退出了部队装备序列,转而用于民兵训练。但由于这种武器存量较大,所以二线部队甚至少数边防部队到1975年前后仍有装备。
56式系列火箭筒在民兵中列装的时间更长,例如黑龙江农垦建设兵团军川农场民兵营训练用的9具56式火箭筒,一直保留到1985年才最终撤装。而当年用于援外的那些火箭筒,至今在东南亚的地区局部冲突中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编辑 惠忻
箭-2引信工作原理
56式火箭弹使用的箭-2瞬发引信,是在前苏联RPG-2火箭弹配用的DK-2引信基础上仿制的,属于非保险型碰炸式引信。其结构并不复杂,完全靠惯性解除保险。该引信整体外观为上细下粗的圆柱形。其顶部装有传爆管。传爆管内装有传爆药,传爆药中间的空腔内装有针剌雷管。击针体位于引信中间,其前端装有击针。击针体的上部有隔离簧,将击针与针刺雷管隔开一段安全距离。击针体中部的横孔内装有保险销、保险销簧和套管,平时,在隔离簧及保险销的作用下,击针不能触及雷管,形成保险状态。击针体外部为导向套管,导向套管外部套有保险筒。保险筒右侧开有“Z”字形斜槽,左侧设有定位槽。保险筒下设有保险筒簧。
该引信的动作方式可分为解除保险、大角度着靶和小角度着靶三种情况。当火箭弹发射时,保险筒在惯性作用下压缩保险筒簧并后坐,当后坐到底部时,击针体中部的保险销右端刚好对准并进入保险套筒右侧的“Z”字形槽中,但此时保险销左端还没完全缩入导向套管内,因此击针体仍受到限制,不能击发雷管。当火箭弹出膛后,保险筒在簧力的作用下开始上升,但因受“Z”形槽限制,保险筒不能立即抬起,这样就延长了完全解除保险的时间,起到了膛口保险的作用。当火箭弹离开发射筒口1.5~1.8m时,保险筒完全上升到位,击针体内的保险销左端在保险销簧作用下完全进入导向套管内,此时击针体完全解除约束,形成待发状态。当火箭弹接触目标而且着角较大时,击针体在惯性作用下压缩击针簧,向前冲打击雷管,进而击发传爆药,引爆战斗部。而当着角较小时,惯性体会侧向滑动,中心的斜面会与击针体底部的斜面相互作用,使击针向上运动直至击发针刺雷管,从而引爆战斗部。
改进历程
箭-2引信的主要优点是:具有膛口保险的功能,击针底部的惯性体解决了小角度着靶发火不可靠的问题,引信外形简洁,便于安装和使用。但该引信也存在不足:雷管与传爆药未隔离,安全性不足;没有自毁机构,未爆弹的销毁存在很大危险;纯机械动作引信的灵敏度不够高,小零件数量较多,装配比较麻烦。
对于56或40mm火箭弹整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弹体尖部无防滑帽,碰撞到倾角较大的装甲目标表面后容易跳弹;破甲威力偏低,发射药为黑火药,易受潮,能量低,火箭弹初速低,弹道弯曲,精度差,发射时的烟尘和火焰比较明显,金属零件多,质量较大。针对上述问题,1960年代中后期,56式40mm火箭弹经过了两项改进:一是在弹尖增设防滑帽,减少跳弹几率,在着角为65°时,仍能有效破甲,二是换用了自行设计的破-4乙式引信,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但这些小改动未能彻底解决56式火箭弹存在的缺陷,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后,56-1式火箭破甲弹随即诞生。
56-1式40mm火箭破甲弹相对于老式的56式火箭弹,其威力和使用勤务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便于区别,通常将56式火箭弹称为“老四○火箭弹”,将56-1式称为“改四○火箭弹”,而将后来的69式称为“新四○火箭弹”。
56-1式火箭弹全长为736mm,全弹质量较56式火箭弹有所减轻,膛口初速提高到133m/s,最大射程和直射距离分别增加到250m和150m,破甲威力和穿透率也有明显提高。早期的56-1式火箭弹曾使用过电-1甲引信,因为该引信与弹体并不是十分匹配,因此后期的56-1武火箭弹主要还是配用经过改进的破-4引信。该引信同时也被应用于65式82mm无后坐力炮用破甲弹。
其实,56-1式火箭弹除尾管和底火座未经改动之外,其他方面均做了改进。战斗部和发射药管有较大幅度的改进,特别是战斗部改为带固定防滑帽的新型式样,外形为两端各带一段锥体的圆柱形,气动性能更好;装药改进为8321(又称“黑94”,因含有94%的黑索今而得名)高能炸药,药型罩锥角变小、高度增加,这一改进加上一体式防滑帽的使用,使得56-1火箭弹具有了较强的破甲能力,其破甲能力为120mm/65°,较老式56式火箭弹100mm/65°的水平提高了20mm。发射药也由粒状黑火药改为双-40硝化甘油条状双基无烟发射药,药管中心还设有黑火药管,确保及时点燃无烟药。其他诸如装药量、药型罩尺寸、隔板材料、弹体外壳材料等也均有所改动。
56-1式火箭弹采用的破-4引信属于机械式瞬发碰炸引信,该引信是针对箭-2引信结构复杂、金属零件多、质量较大等缺点改进而来的。其引信体和底盖等都采用酚醛树脂制造,不但减轻了质量,也简化了加工工艺。该引信上半部分传爆管的结构与箭2基本相同,只是击针部分有所改进,击针压在击针座上,击针体则与击针座铆压在一起。击针体一侧有保险缺口,缺口内有一颗保险钢珠,刚好卡在引信体内壁的保险槽内,击针体内有保险筒和保险筒簧,平时保险筒在保险筒簧的作用下升至最顶端位置,保险筒挡住钢珠。击针体下部设有扭簧,但由于保险钢珠的限制作用,平时击针体不能旋转,以此形成保险状态。同时击针体外壁的凸台被“C”字形的保险半环挡住,击针体不能前移击发雷管,从而形成第二道保险。
当火箭弹发射时,击针体内部的保险筒在惯性作用下,压缩保险筒簧,运动至击针体底部,解除了对保险钢珠的限制,钢珠从击针体保险缺口内滚落到击针体内部。同时,击针体也因惯性压在引信体底部上方,当扭簧簧力大于击针体作用在引信底部的摩擦力时,击针体绕引信轴线方向旋转,当击针体外壁的凸台对准“C”字形保险半环的缺口时,击针体绕轴线方向移动不再受阻,引信即进入待发状态。由于解除击针体保险有一段微小的延时过程,刚好形成了膛口保险,保证了射手的安全。当火箭弹碰撞目标后,火箭弹减速,击针体由于惯性向前击发针刺雷管,再经传爆药的放大,进而引爆整个战斗部。
破-4引信与箭-2一样,都属于非保险型引信,雷管没有隔离机构,这对整个弹药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另外该引信也未设计擦地和侧碰引爆机构,当火箭弹着角很小或侧壁着靶时,容易产生未爆弹。但由于整个引信质量轻,结构比较简单,装配容易,使得破-4在当时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火箭弹用机械引信。
后来,在破-4引信基础上改进出破-4乙引信,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内部的弹簧力略有增大,其他几乎完全相同。
由于56-1式火箭弹与56式火箭弹发射药不同而初速相差很大,因此其不能 组奉命配属2排参加自卫反击战斗。当日上午7时40分许,小组接受战斗任务后,跑步通过岛西江汊冰道,从珍宝岛西南沟口登岛,在2排左侧占领阵地。
8时02分,敌首先向我巡逻分队开火,接着以3辆装甲车向2排阵地发起冲击。当敌装甲车距我阵地前沿200m左右时,该组立即向敌装甲车打出3发火箭弹,但由于射距较远未能奏效,敌车龟缩隐蔽。全组及时总结经验,决心把敌人放近再打。9时30分,敌装甲车向我阵地冲来。华玉杰小组跟踪瞄准,当敌车进至70m内时,突然向我右侧转向,华玉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瞄准敌车右侧突然开火,首发命中,敌车当即起火。此时我步、机枪手一齐射击,消灭了跳车的敌步兵。之后,华玉杰小组迅速转移射击位置,对准另一辆敌装甲车,在50m距离再打一发,将其击伤无法行驶,但车上的机枪仍在向我射击,华玉杰小组又迅速补射一发,该车当即起火燃烧。剩下的一辆装甲车在炮火掩护下狼狈逃窜。
上午9时46分,敌向我实施炮火袭击后,又出动坦克2辆、装甲车3辆,相互掩护、交替前进,向我冲击。10时26分左右,右邻75mm无后坐力炮击毁敌装甲车一辆,敌人慌忙跳车,华玉杰用冲锋枪连续射击,将敌消灭。下午15时13分,敌人在炮火准备后,再次出动坦克、装甲车20余辆向我发起冲击。仅在2排正面就展开坦克3辆、装甲车4辆,不断向我阵地进行密集射击。战斗过程中,华玉杰小组沉着勇敢,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选敌侧翼,突然开火,有效发挥了56式火箭筒的威力,小组成员密切配合,正射手积极寻机歼敌,副射手主动选择射击位置,保持弹药充足,观察并指示目标,为歼灭敌人起了重要作用。华玉杰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脱掉棉衣和帽子,越打越勇。当把一辆敌装甲车放近到8m时,他机智地迅速绕到敌装甲车左侧,站在深雪中,举筒瞄准,稳击一发,便将敌装甲车击毁,接着又连续投出数枚手榴弹,将跳车的敌步兵全部歼灭。但由于距离太近,华玉杰的耳朵被爆炸声浪震聋了,副射手就拍他肩膀为其指示目标。当继续冲来的另一辆敌装甲车进到70m时,华玉杰刚一举起火箭筒,敌车上的机枪就猛扫过来,他马上转移射击位置,然后迅速举筒,连续发射两发火箭弹,将敌车彻底击毁。
在当天的战斗中,华玉杰小组发扬我军敢于近战的传统,灵活机动选择阵地,与步、机枪手密切配合,同敌激战9个多小时,共击毁敌装甲车4辆,毙伤敌10余人,打退了敌人3次冲击。战后,华玉杰荣立一等功,副射手于长海、王宪刚荣立三等功。
终将退役
总的来说,56式火箭筒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方便、发射筒可多次使用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诸如:发射筒没有膨胀腔,对发射药的利用率较低,火箭弹飞行速度低,射击距离近;机械式弹底引信灵敏度低,影响破甲威力,在射弹着角较小时容易产生跳弹;瞄准具粗糙简陋,卧姿射击时不便瞄准,对射手经验和水平依赖较大,火箭弹弹体和发射药管分离,射击前需要安装到一起,影响反应时间等。虽然改进后的56-1式火箭筒改进了筒身结构,火箭弹头部加装了防滑帽,并改进了发射药,但总体水平提高并不明显,特别是相对195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的装甲防护水平来说,其破甲威力已明显力不从心,不能击穿苏制T-62坦克主装甲。这些因素实际上已决定了56式火箭筒的命运。因此到1969年,在“新四○”——69式40mm火箭筒定型后,被称为“老四○”的56系列火箭筒及火箭弹到1970年便全部停产,并逐步退出了部队装备序列,转而用于民兵训练。但由于这种武器存量较大,所以二线部队甚至少数边防部队到1975年前后仍有装备。
56式系列火箭筒在民兵中列装的时间更长,例如黑龙江农垦建设兵团军川农场民兵营训练用的9具56式火箭筒,一直保留到1985年才最终撤装。而当年用于援外的那些火箭筒,至今在东南亚的地区局部冲突中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编辑 惠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