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中应体现足够的人文主义关怀,即情感教育的渗逶。这样才是"以人为本"。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不仅能充分满足人的需要,而且会使接受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增进快乐与幸福的过程。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变成尊重人、培养人的"人本教育",培养出适应未来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文主义 关怀和情感 渗透
一
“情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如喜欢、悲伤、爱慕、恐惧等等,一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本文听说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也可归结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制约情感的因素有环境影响、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其认知过程在情感的产生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情感是可以通过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引导培养、教育,使其向积极健康的美好的方向发展.克服和抑制消极颓废、丑陋的情感发生、发展,使健康、美好的情緒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情感实教化、培养、引导,使其具有积极、健康情感的过程。它既包含了对人实施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又体现了它的功能和作用教化与培养,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过程。从对“情感” 及“情感教育”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对影响情感的环境、认知过程的控制,加强对情感的正面教育、引导,使受教育者形成对某种事物持久、深刻的认识,形成某种稳定长久的情感,会对其责任感、进取心、人生价值产生很大影响,这恰好是目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
未来的竞争,乃是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时代。高等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说明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好坏。
那么,未来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著名教育学家厉以贤教授总结概括了未来人才的几个特点:
第一,未来人才需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要注重发展个性、发展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善于自律并能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协作。
第二,未来人才应有较强的适应力。急剧变化的未来世界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未来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有更高的道德品质。21世纪的入应具备抵制强权的能力,有正确的道德价值、伦理价值,对科学与真理有执著追求。
第四,未来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五,未来人才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适应多样化和多彩的未来社会。
根据“情感”的内涵及未来人才所具备的各种素质,我们就不难发现:未来人才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对科学与真理的渴求都是以“情感”为基础和原动力的。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情感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否则“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素质教育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教育、引导,使其成为受教育者持久、稳定的觉悟和立场,从而激发出对其他领域的好奇、探索的渴望,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这更说明加强“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
高校教育目的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教育的功能由传统的“学会生存”向“学会关心”转变。人们接受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为获取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增进幸福与快乐。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人有生理、安全、从属与爱、美及自我实现等五种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更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我们还是看到倘若人除生理及安全需要外,连起码的爱与美的精神需求都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从何说起。
因此,通过“情感教育”,不仅能满足受教育者对爱、美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情趣、自尊与尊重他人的良好心态,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打下较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实现的基础。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以比喻人的勤奋努力是非常贴切的。试想如果当年的毛泽东没有对民族、国家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如何能写出“尔等不才,剑履俱备,还我河山,还我主权”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如果当年周恩来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忘我的精神,如何会被世人永远怀念与敬仰。历史上诸如此类以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情操为基点,从而实现人的价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都说明一个道理,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基础。
高校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强调“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情感教育”,同样也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战略而忽略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将会使“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现。我们应该看到,只有从加强“情感教育”出发,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战略,21世纪的中国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杜威曾说过: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如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的革命。
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曾为我国摆脱旧制度的教育模式、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指明方向。同时这一方针也反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治、经济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期望。顺应历史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同时也决定我国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基本以德、智、体为教育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内容。同样也是顺应历史的需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呼唤和需要的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而更需要的是有较强的适应力、对他人的高度的责任感、更高的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型人才。这也是受教育者能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素质。传统的教育内容显然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人们曾以“高分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语言来形容那些只会读书、读死书的人。这不仅是旧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统教育内容忽略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而造成的后果。现在,我们越来越注意到决定人成功的内在因素中,除了“智商”、“体能”外,“情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情商”就是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相处的能力。我们很难想象与世隔绝、与他人无法相处、感情闭塞的人会成为一个事业与生活的成功者。这都说明“情感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既然培养未来人才需要高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而“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以“情感教育”为条件,“素质教育”作用的发挥与体现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那么,“情感教育”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情感”为内容的“素质教育”不仅能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且会使接受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增进快乐和幸福的过程。教育真正变成尊重人、培养人的“人本教育”,而不是“本本教育”,从而更好地达到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论学校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0.
[2]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80
[3]王顺兴,韩永昌,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85.
[4]顾明远,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 1世纪[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文主义 关怀和情感 渗透
一
“情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如喜欢、悲伤、爱慕、恐惧等等,一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本文听说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也可归结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制约情感的因素有环境影响、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其认知过程在情感的产生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情感是可以通过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引导培养、教育,使其向积极健康的美好的方向发展.克服和抑制消极颓废、丑陋的情感发生、发展,使健康、美好的情緒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情感实教化、培养、引导,使其具有积极、健康情感的过程。它既包含了对人实施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又体现了它的功能和作用教化与培养,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过程。从对“情感” 及“情感教育”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对影响情感的环境、认知过程的控制,加强对情感的正面教育、引导,使受教育者形成对某种事物持久、深刻的认识,形成某种稳定长久的情感,会对其责任感、进取心、人生价值产生很大影响,这恰好是目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
未来的竞争,乃是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时代。高等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说明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好坏。
那么,未来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著名教育学家厉以贤教授总结概括了未来人才的几个特点:
第一,未来人才需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要注重发展个性、发展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善于自律并能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协作。
第二,未来人才应有较强的适应力。急剧变化的未来世界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未来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有更高的道德品质。21世纪的入应具备抵制强权的能力,有正确的道德价值、伦理价值,对科学与真理有执著追求。
第四,未来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五,未来人才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适应多样化和多彩的未来社会。
根据“情感”的内涵及未来人才所具备的各种素质,我们就不难发现:未来人才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对科学与真理的渴求都是以“情感”为基础和原动力的。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情感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否则“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素质教育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教育、引导,使其成为受教育者持久、稳定的觉悟和立场,从而激发出对其他领域的好奇、探索的渴望,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这更说明加强“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
高校教育目的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教育的功能由传统的“学会生存”向“学会关心”转变。人们接受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为获取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增进幸福与快乐。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人有生理、安全、从属与爱、美及自我实现等五种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更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我们还是看到倘若人除生理及安全需要外,连起码的爱与美的精神需求都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从何说起。
因此,通过“情感教育”,不仅能满足受教育者对爱、美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情趣、自尊与尊重他人的良好心态,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打下较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实现的基础。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以比喻人的勤奋努力是非常贴切的。试想如果当年的毛泽东没有对民族、国家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如何能写出“尔等不才,剑履俱备,还我河山,还我主权”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如果当年周恩来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忘我的精神,如何会被世人永远怀念与敬仰。历史上诸如此类以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情操为基点,从而实现人的价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都说明一个道理,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基础。
高校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强调“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情感教育”,同样也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战略而忽略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将会使“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现。我们应该看到,只有从加强“情感教育”出发,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战略,21世纪的中国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杜威曾说过: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如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的革命。
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曾为我国摆脱旧制度的教育模式、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指明方向。同时这一方针也反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治、经济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期望。顺应历史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同时也决定我国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基本以德、智、体为教育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内容。同样也是顺应历史的需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呼唤和需要的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而更需要的是有较强的适应力、对他人的高度的责任感、更高的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型人才。这也是受教育者能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素质。传统的教育内容显然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人们曾以“高分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语言来形容那些只会读书、读死书的人。这不仅是旧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统教育内容忽略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而造成的后果。现在,我们越来越注意到决定人成功的内在因素中,除了“智商”、“体能”外,“情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情商”就是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相处的能力。我们很难想象与世隔绝、与他人无法相处、感情闭塞的人会成为一个事业与生活的成功者。这都说明“情感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既然培养未来人才需要高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而“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以“情感教育”为条件,“素质教育”作用的发挥与体现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那么,“情感教育”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情感”为内容的“素质教育”不仅能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且会使接受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增进快乐和幸福的过程。教育真正变成尊重人、培养人的“人本教育”,而不是“本本教育”,从而更好地达到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论学校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0.
[2]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80
[3]王顺兴,韩永昌,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85.
[4]顾明远,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 1世纪[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