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培育市场的一种途经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565dg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集邮活动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众参与面越来越广,他们不仅仅是作为参观者,而要成为参与者。大众需要集邮,需要娱乐,需要参与。大众集邮与专业集邮之间也不应再有一条经渭分明的界线,而是共同作为集邮文化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有人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集邮的生命在于活动。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参加集邮活动作为一种的爱好,十分受集邮者的欢迎,而且它有许多好处。它能使集邮者在空闲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因为欣赏自己喜欢的珍藏品总是一种乐事。
  全世界各国邮政的正在寻找培育集邮市场。然而有一种途径往往被忽略,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通过博览会活跃集邮活动。参加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很多人由于偶然参加一次活动,而对这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举办国际博览会为偶尔参加国际博览会而成为集邮者的人提供了空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年偶然参观了几次集邮展览,也可能就成为真正的集邮者了,举办博览会是我们吸引偶尔集邮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集邮总公司通过几届积极有效的博览会达到如下结果:
  · 扩大集邮收藏队伍,扩大人们对集邮的收藏兴趣;
  · 引起集邮者和社会对集邮活动的普遍关注;
  · 营造集邮氛围,增进我国集邮与世界各国邮政企业的了解。
  中国集邮总公司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平均每两年在中国举办一次国际性博览会,选择了三个城市,其选择举办地的标准如下:
  · 集邮活动开展的较为普遍,有庞大的集邮人口的省、区、市;
  · 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较高;
  · 当地政府、邮政部门愿意配合;
  · 国际博览会可以溶入当地的重大活动之中。
  1995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之后,第二届选择了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市举办,第三届在南方沿海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广州市举办,这些城市的集邮活动开展的十分普遍,集邮人口十分集中。
  不要把博览会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经营行为,它是一种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人类文化也是多元文化。举办博览会,也应该充分注意集邮与文化的结合。集邮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大众化,雅俗共赏,这就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参加国际博览会的活动。中国集邮总公司组织的几届博览会,为了烘托博览会气氛,增加了许多文化内容,在博览会期间,组织了如"社会名流签名"、"青少年邮品设计大赛"、"集邮知识大奖赛"、"集邮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尽管举办这些活动增加了主办单位的经费,加大了工作难度,但主办者仍然不肯删繁就简,坚持把集邮文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把集邮的崇高宗旨体现其中,把集邮之魅力展现于世,充分了调动广大的普通集邮者参与我们组织的各项国际博览会活动的积极性。
  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博览会是中国集邮总公司一个较为成功的经验。在中国举办的一些博览会多数是基于社会热点。比如"2000年广州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是迎合全国人民庆祝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悉尼奥运会获得好成绩及盼望北京申奥成功的热点,2002年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是迎合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收藏的概念。尽管各地区有地区差异,但这些热点是有普遍感染力的。不论你生活在何处,你都会对国际、国内上的一些大事十分感兴趣。不论收藏的是邮票、首日封、极限片、小本票,从为自己收藏的专题找一枚新的邮品,直到在邮票目录中查询到验证资料,集邮者总可以在国际博览会中找到一些乐趣。
  在完成繁忙的工作之后,人们需要参与一定的文化生活来调剂,集邮者希望能寻找到一块安静的去处,猎奇的欲望吸引着他们进入展馆。对于参观者的动机,我们尚不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就博览会奇异的魅力而言,集邮者得益非浅。7年来中国集邮总公司组织的三届国际博览会有50万人参加,设摊位数800多个,有600家集邮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总成交额达到2亿多元。
  集邮企业若只把集邮业务当作单纯的商业机器,当作赚钱的行当,而拉开与大众的距离,早晚将走向反面。目前世界各国集邮经营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从浅层次上看,是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活动日益增多,人们选择活动的面很宽,集邮队伍有减少的趋势的缘故;从深层次说,是集邮过分商业化的结果。实际上,支撑集邮大厦的基石并非是为数不多的集邮家,而是广大的集邮爱好者,而如果没有这些集邮者的热心支持与参与,集邮大厦早晚要塌下来。要想使集邮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根本的途径在于把大众集邮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国际博览会活动实际上是一项普及集邮知识的基础工作。
  组织博览会,邮票、邮品的发行是国际博览会成功的保证,是支撑整个集邮活动的重要因素。中国集邮总公司在1995年举办的北京国际国际博览会,邮电部发行了《桂花》无齿小型张;1996年亚洲国际博览会,邮电部发行了《世纪宝鼎》无齿小型张;1997年上海国际国际博览会,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了加字小型张;2000年广州国际博览会,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奥运会》双联小型张。这些邮票邮品都保证提供给购门票参观国际博览会的集邮者。而每次国际、国内国际博览会都有广大集邮者排队购买主办单位发行的邮票、邮品,这种情况在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举办国际博览会时都曾出现过。适量专门发行邮票、邮品,吸引集邮者购买是国际博览会能否成功的关键。
  总之,博览会注重的是对集邮市场、集邮兴趣的培育,集邮市场的培育是集邮经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确信市场培育的重要,许多国家邮政开始向博览会"投资",并以获取大批的集邮者回收"利息"。
其他文献
2002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将于9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国贸中心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性专业集邮、集币博览会。  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厂商报名,其中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邮政、国家造币厂,几十家海外集邮、集币商;国内各省集邮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金、银币分支机构。本届博览会将突破前三届博览会历史的最高纪录,展
期刊
邮票发行量  (5-1)J黄公略 1164万枚  (5-2)J许继慎 1260万枚  (5-3)J蔡升熙 1160万枚  (5-4)J韦拔群 1178万枚  (5-5)J刘志丹 1170万枚
期刊
韩国2002世界邮展于2002年8月2日-11日举办。以刘平源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本次邮展,并于8月3日举行了"中国2003亚洲国际邮展宣传招待会"。国际集邮联主席摩尔和中国2003亚洲国际邮展协调员郑炳贤以及各国集邮人士30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佳维主持,会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长刘平源致辞,郑炳贤介绍了邮展的准备情况,绵阳市副市长王兴忠介绍了绵阳市的情况,并盛邀
期刊
1999年,中国集邮界给了世界邮坛一个惊喜,五大洲的邮友透过中国‘99世界邮展的窗口,领略了东方巨龙的风采。2002年,中国邮人参观邮展团首次有组织地走出国门,开始了集邮世界之旅的第一步。70余人的"韩国2002年世界邮展之旅"和170余人的"中韩之旅--中国青少年集邮夏令营"队伍,构成了"韩国2002年世界邮展"中一道夺目的风景线。他们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珍惜在异国他乡的分分秒秒,看邮集、购邮品
期刊
我从事钢版雕刻工作已经三十一年了。对于手里这把雕刻刀很有感情,木制的刀把前端有个专门用张箍刀条厚厚的铜箍,由于经年累月手指间的相互摩擦运刀,基本上都快被磨透了。  教会我这门学问的是孙鸣年、高品璋二位老一辈雕刻家,孙老是一位为人非常谦和,办事极仔细的人,老人除了教我如何布线,操着刀,还经常拿一些国外雕刻家的优秀作品,给我耐心讲解作品的奥妙所在,记得看的最多的要数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的作品。
期刊
2002年9月7日发行《雁荡山》邮票首日封一套2枚。  2002年9月21日发行《中秋节》邮票首日封1枚;丝织封1枚(编号:PFSZ-35)。  2002年9月19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多哥共和国建交三十周年》特种纪念封1枚(编号:PFTN·WJ-115)。  2002年9月29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建交三十周年》特种纪念封1枚(编号:PFTN·WJ-116)。 (董启凤
期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02号令发布的《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中国2003第16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展徽与吉祥物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和版权部门核准登记,所有权属中国2003第16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执委会。  第二条 中国2003第16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执委会对中国2003第16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展徽和吉祥物的使用范围有监督管理权。  第三条 中国2003第16届亚洲国际邮票
期刊
自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我们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我国集邮事业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仅从集邮展览和集邮对外交流方面就可见一斑,值得很好地回顾与总结。     一、回顾历史,看到差距  世界上最早的邮展是1852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但当时它是由温地美伦举办的个人邮展。要说中国最早的个人邮展,可追朔到1
期刊
第一条 展览宗旨  1.l 中国2003第16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简称"中国2003")举办宗旨;  ·为中国申奥成功,迎接北京2008举办奥运会;  ·促进中国邮政和集邮事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展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及提高国际地位;  ·让亚洲了解四川、了解绵阳,让绵阳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纪念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25周年;  ·增进中国与亚洲集邮联合会各成员组织和集邮者
期刊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成立的消息像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们厦门大学的师生邮迷激情难耐,随即宣告成立了厦门大学集邮研究会。不久该会厉兵秣马,联合校内外的5个相关单位,在校园的工会俱乐部举办了第一届邮展——《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邮票展览》。展品除了何大仁教授和我提供外,还召集了厦门市的资深邮人翁如泉、卢绍明、林明安、叶开基和林清江等“五虎将”参与,并诚邀上海的姚剑初和孙文锦两位集邮家“火力支援”,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