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洋自重,造假蒙人。香武仕音響、歐典地板等品牌的餘音猶在,達芬奇天價家具事件,再一次挑戰了消費者的底線。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家具高端品牌又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近幾年,從食品、服裝到家具,中國企業屢屢爆出造假抄襲醜聞,中國製造幾近淪為假貨的代名詞。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世界品牌都爭相搶進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卻拿不出一個知名品牌與洋品牌抗衡,在「類達芬奇」等假洋品牌能通吃中國高端市場的背後,是大陸國產品牌缺失的傷痛。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其微博上表示,抄襲仿冒、造假等投機取巧遏制了中國企業建立國際品牌的可能性。中國企業緣何敢冒風險,傍洋造假,而不願意腳踏實地做自己的品牌?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壟斷定價誘惑
山寨貨橫行的背後,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沿海各地的假品牌服裝工廠,到內陸的食品手工作坊,很多製假是在政府的眼皮底下進行的,只因為帶動了就業和增加了稅收。假以傷害地方經濟為由的背後是官員的損公肥私。既然假的這麼有市場,這麼有錢賺,誰還願意去做真的。經濟利益決定了上層建築,受益者群體決定了遊戲規則。這樣的結果是,真貨不敢再真,假貨更加流行。
美國CBS曾經專門製作了一期60分鐘的名為「世界最大的假貨」的電視片,對中國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做了採訪。在該節目中,長期研究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的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位教授說,當地專業人士告訴他,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90%是假貨。但是批發市場是當地工商部門投資的,也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直接影響到當地稅收和工商局的管理費收入,有的政府官員甚至有股份。
因為國外有比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蘋果、範思哲、阿瑪尼這類的公司才會做研發,才願意去創新,這也是他們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好萊塢電影的收入只占五分之一,DVD、玩具、娃娃等才是真正賺錢的,就是因為有知識產權的保護。
如果說中國普遍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造成中國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的根本原因。那麼造成達芬奇、歐典等扮洋賣假貨背後的直接誘因是這些國際品牌巨額的壟斷定價。以蘭蔻為例,蘭寇日霜進口一公斤50歐元,換算成蘭寇50克的小包裝日霜就是23元人民幣,加上50%的關稅,總共是35元人民幣,可是在商場裏賣600元人民幣。在中國一件3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美國僅售500美元,中國價10倍於美國。寶馬Z4跑車大陸售價50萬元人民幣左右,美國僅售2.1萬美元,中國價4倍於美國。
至於商品在中國與美國的巨大定價差異,中國製造企業「沒有任何發言權」。徒有「世界工廠」之名,卻一直處在價值鏈的最低端。
由於存在壟斷定價權的這種誘惑,再加上大陸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使得大陸製造業形成一個非常可憐的怪圈,沒有人想做研發,永遠處在價值鏈的最低端,然後投機取巧利用別人的品牌替別人打工,賺取一點微薄的利潤,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在這種狀況下企業轉型升級成為空談,在製造業利潤江河日下的情況下,企業為了不虧損一定是粗製濫造。
投機浮躁之風盛行
郎咸平曾在節目中指出了目前中國大陸社會的浮躁之風。因為浮躁,很多人都想暴富,現在年輕人的暴富心態也很強烈,浮躁綿延到各個層面去。不老老實實做品牌,總想著一夜暴富,這是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真實寫照。
小財靠投機,大財靠德行。急功近利往往容易缺乏遠見。品牌建設任重道遠,需要有品牌意識的傳承,直至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目前,大陸很多企業還沒建立品牌意識,賺錢還是多數企業的首要甚至唯一目標。大到機械設備,中到家具用品,小到食品,為了賺取利潤,企業家們無所不用其極,手段和方法著實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與大陸企業造假投機、好高騖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商企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奮鬥精神。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大陸台資企業數量已逾10萬家,累計投資金額逾1千億美元,非正式統計更高達3千億美元。
在龐大的台商大軍中,上至富士康,依靠質量和信譽拿下世界頂級電子品牌的製造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代工帝國;下至路邊的飲品店,皆因質量服務有保證而讓消費者甘願排起長隊等候。同樣是做家具,台昇集團董事長郭山輝認為,「品牌是台商在大陸生存必須要走的路,沒有其他路走。你必須自己設計、製造、拓通路、做營銷,每個環節都得自己來。所以,我們現在是一個一個品牌去推出,然後,再一個一個品牌去經營。」創立於1995年的台升家具從OEM代工開始,一步一步做到亞洲第一自有品牌家具集團公司、全美前十大家具集團公司。
對於大陸企業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企業家要向台商學習。台商,特別是老一輩的台商企業家,他們具有創業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身段柔軟,適應性很強,常常能根據不同形勢進行轉型。台資企業還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團隊精神。目前台灣有很多行業公會,企業共同研究面對問題,比如在原材料供應方面集體採購增加話語權等。在東莞有幾百家同行業的台商,目前正聯合起來共同做市場,建大麥客商場,做直銷通路,直達終端市場,降低市場成本。
台資企業重視研發的創新精神也是大陸企業的榜樣。台灣筆記本電腦生產商仁寶集團就以研發為生命,手中握有數千研發專利。台企的研發正處於從OEM到ODM的過程中。台灣很多企業正在從完全代工,到研發型的代工,到完全自主研發的方向發展。
媚外心態造就需求溫床
造成目前中國假洋貨盛行的原因,除了來自企業製造者的原因外,作為市場參與的另一個主體的消費者也需要徹底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
無論是歐典地板、達芬奇家具,還是前幾年爆出的偽洋品牌傑士邦。這些前赴後繼的冒充行為,其造假手段並無太大的技術含量,甚至只是起了個洋名字而已,爲什麽卻能夠輕易地矇騙消費者多年?
這多是消費者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造就的。消費者的虛榮心理和盲目崇尚是它們生存的溫床。洋品牌惹人喜歡,一是基於國人對外國產品品質的信心以及對於本國產品品質的不放心,二是一些消費者的虛榮心理在作祟,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圓。在一項對於服裝行業的調查中顯示,有53.3%的大陸消費者傾向於購買比較有「洋味」的品牌,認定中國品牌的僅16.7%。然而,洋品牌的品質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姑且不論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明明是大陸生產製造,屬於中國製造的範疇。單就近幾年看來,洋品牌自身也屢屢爆出品質問題,從含蘇丹紅的肯德基到重金屬超標的SK-Ⅱ,以及最近ZARA等服裝的品質不合格,這些被曝光的一切無不告訴我們洋品牌並不是一個神話。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世界品牌都爭相搶進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卻拿不出一個知名品牌與洋品牌抗衡,在「類達芬奇」等假洋品牌能通吃中國高端市場的背後,是大陸國產品牌缺失的傷痛。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其微博上表示,抄襲仿冒、造假等投機取巧遏制了中國企業建立國際品牌的可能性。中國企業緣何敢冒風險,傍洋造假,而不願意腳踏實地做自己的品牌?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壟斷定價誘惑
山寨貨橫行的背後,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沿海各地的假品牌服裝工廠,到內陸的食品手工作坊,很多製假是在政府的眼皮底下進行的,只因為帶動了就業和增加了稅收。假以傷害地方經濟為由的背後是官員的損公肥私。既然假的這麼有市場,這麼有錢賺,誰還願意去做真的。經濟利益決定了上層建築,受益者群體決定了遊戲規則。這樣的結果是,真貨不敢再真,假貨更加流行。
美國CBS曾經專門製作了一期60分鐘的名為「世界最大的假貨」的電視片,對中國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做了採訪。在該節目中,長期研究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的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位教授說,當地專業人士告訴他,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90%是假貨。但是批發市場是當地工商部門投資的,也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直接影響到當地稅收和工商局的管理費收入,有的政府官員甚至有股份。
因為國外有比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蘋果、範思哲、阿瑪尼這類的公司才會做研發,才願意去創新,這也是他們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好萊塢電影的收入只占五分之一,DVD、玩具、娃娃等才是真正賺錢的,就是因為有知識產權的保護。
如果說中國普遍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造成中國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的根本原因。那麼造成達芬奇、歐典等扮洋賣假貨背後的直接誘因是這些國際品牌巨額的壟斷定價。以蘭蔻為例,蘭寇日霜進口一公斤50歐元,換算成蘭寇50克的小包裝日霜就是23元人民幣,加上50%的關稅,總共是35元人民幣,可是在商場裏賣600元人民幣。在中國一件3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美國僅售500美元,中國價10倍於美國。寶馬Z4跑車大陸售價50萬元人民幣左右,美國僅售2.1萬美元,中國價4倍於美國。
至於商品在中國與美國的巨大定價差異,中國製造企業「沒有任何發言權」。徒有「世界工廠」之名,卻一直處在價值鏈的最低端。
由於存在壟斷定價權的這種誘惑,再加上大陸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使得大陸製造業形成一個非常可憐的怪圈,沒有人想做研發,永遠處在價值鏈的最低端,然後投機取巧利用別人的品牌替別人打工,賺取一點微薄的利潤,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在這種狀況下企業轉型升級成為空談,在製造業利潤江河日下的情況下,企業為了不虧損一定是粗製濫造。
投機浮躁之風盛行
郎咸平曾在節目中指出了目前中國大陸社會的浮躁之風。因為浮躁,很多人都想暴富,現在年輕人的暴富心態也很強烈,浮躁綿延到各個層面去。不老老實實做品牌,總想著一夜暴富,這是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真實寫照。
小財靠投機,大財靠德行。急功近利往往容易缺乏遠見。品牌建設任重道遠,需要有品牌意識的傳承,直至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目前,大陸很多企業還沒建立品牌意識,賺錢還是多數企業的首要甚至唯一目標。大到機械設備,中到家具用品,小到食品,為了賺取利潤,企業家們無所不用其極,手段和方法著實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與大陸企業造假投機、好高騖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商企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奮鬥精神。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大陸台資企業數量已逾10萬家,累計投資金額逾1千億美元,非正式統計更高達3千億美元。
在龐大的台商大軍中,上至富士康,依靠質量和信譽拿下世界頂級電子品牌的製造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代工帝國;下至路邊的飲品店,皆因質量服務有保證而讓消費者甘願排起長隊等候。同樣是做家具,台昇集團董事長郭山輝認為,「品牌是台商在大陸生存必須要走的路,沒有其他路走。你必須自己設計、製造、拓通路、做營銷,每個環節都得自己來。所以,我們現在是一個一個品牌去推出,然後,再一個一個品牌去經營。」創立於1995年的台升家具從OEM代工開始,一步一步做到亞洲第一自有品牌家具集團公司、全美前十大家具集團公司。
對於大陸企業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企業家要向台商學習。台商,特別是老一輩的台商企業家,他們具有創業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身段柔軟,適應性很強,常常能根據不同形勢進行轉型。台資企業還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團隊精神。目前台灣有很多行業公會,企業共同研究面對問題,比如在原材料供應方面集體採購增加話語權等。在東莞有幾百家同行業的台商,目前正聯合起來共同做市場,建大麥客商場,做直銷通路,直達終端市場,降低市場成本。
台資企業重視研發的創新精神也是大陸企業的榜樣。台灣筆記本電腦生產商仁寶集團就以研發為生命,手中握有數千研發專利。台企的研發正處於從OEM到ODM的過程中。台灣很多企業正在從完全代工,到研發型的代工,到完全自主研發的方向發展。
媚外心態造就需求溫床
造成目前中國假洋貨盛行的原因,除了來自企業製造者的原因外,作為市場參與的另一個主體的消費者也需要徹底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
無論是歐典地板、達芬奇家具,還是前幾年爆出的偽洋品牌傑士邦。這些前赴後繼的冒充行為,其造假手段並無太大的技術含量,甚至只是起了個洋名字而已,爲什麽卻能夠輕易地矇騙消費者多年?
這多是消費者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造就的。消費者的虛榮心理和盲目崇尚是它們生存的溫床。洋品牌惹人喜歡,一是基於國人對外國產品品質的信心以及對於本國產品品質的不放心,二是一些消費者的虛榮心理在作祟,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圓。在一項對於服裝行業的調查中顯示,有53.3%的大陸消費者傾向於購買比較有「洋味」的品牌,認定中國品牌的僅16.7%。然而,洋品牌的品質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姑且不論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明明是大陸生產製造,屬於中國製造的範疇。單就近幾年看來,洋品牌自身也屢屢爆出品質問題,從含蘇丹紅的肯德基到重金屬超標的SK-Ⅱ,以及最近ZARA等服裝的品質不合格,這些被曝光的一切無不告訴我們洋品牌並不是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