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要多一些史实,少一些结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gua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入手,阐述教师授课时应从史实出发,分析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中国为什么会战败等问题,以帮助学生真正、正确地认识鸦片战争。要让学生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而不是从教师口中或课本中找出现成的结论。
  关键词:鸦片战争;细节;史实;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72-1
  现今的历史教学一直存在着两个困惑:一是历史教师怎样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二是中学历史课堂传递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和“信息”。新课改后我们常常提到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然而2007年来这方面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只不过把教学目标换成了三维目标;把“使学生”改为“学生要”的字眼等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玩了文字游戏,只是换汤不换药。
  下面笔者以《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不去“坑害”学生。
  一、透过细节看鸦片战争
  受学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简练。这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容量,但这样做也抽取了历史中最丰富、最鲜活的东西——历史的“血”与“肉”,只剩下一堆干枯的历史“骨架”,嚼之无味。
  受教材这种“特色”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成了“骨架”,一节课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惟独缺少了丰富的史实、丰满的人物。
  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一切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具体史实构成的,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历史的细节,才能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更好地理解历史。
  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教学中,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中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1.从“两份国书”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命出使中国,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乾隆皇帝也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信。阅读和分析这两封信函,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2.从“两张礼单”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地球仪、铜炮、火枪等;乾隆皇帝也给英国国王回赠了大量的礼品,如丝绸、宣纸等。观察“两张礼单”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3.从“对世界的认识”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夜郎自大,对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了解世界。反倒是英国人,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对中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可触摸的历史,一点一点的推动和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理解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思考历史,摘下有色眼镜看鸦片战争
  1.对于“侵略”的思考。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要求都不加区分的归结为“侵略”。
  鸦片战争前,英国希望发展、扩大和中国的贸易,这是工业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则不需要这种贸易。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贸易要求都斥之为侵略要求。
  2.关于国门被打开。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广大民众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特别是到了满清政府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而这时世界正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过近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差距拉得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的国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这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的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如果只盯住“侵略”二字,对一切问题、现象的分析、判断都从这两个字出发,这是一种思想的偏执,这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这样教历史,学生可能就只记住了两个字:“仇恨”,这恐怕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完全准备好了吗?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了解吗?如果能从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制度在的中国的瓦解。
  所以“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也就不会被“坑害”了。
  为了历史的尊严,为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多讲一些史实”。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多,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吸引兴趣,提升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堂;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63-1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程少堂说过,语文味,
摘 要:小学生处在较为敏感的时期,在身体与心理等方面发展不够全面,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题,有可能由于教育不得当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妨碍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等方式的课程开展为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综合舞台。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一、合理选择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  首先是精选实践内容。根据实际,开设适用于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语文活动课程。七年级强调
摘要: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关键词:有效;积极;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94-1  多媒体在教学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一篇经典选文《长恨歌》。它出现在选修课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人们对其主旨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笔者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法,试图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对《长恨歌》的主旨进行多元解读。  关键词:《长恨歌》;课堂讨论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
摘要:学校发展共同体既是一个工作性的组织,也是一个研究性的联盟,更是一个思考的团队。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共融强化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展三众交流,开辟协同发展的多个层面;多元借力,盘活协同发展的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了文化共融、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的学校共同体发展模式。  关键词:学校发展共同体;协同发展;思想共融;三众交流;多元借力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
摘 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微课”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要通过微课让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让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让单一的学习内容多元化、让封闭的学习内容拓展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微课;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48-1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往往是以静态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对于教材中学习
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如何让“副科”也高效、灵动,实现以生为本,本人在教学地理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时,探索采用多种手法,让学生能够:看一看,直观明了;想一想,活跃思维;说一说,各抒己见;议一议,碰撞火花;理一理,思路清晰;悟一悟,情感升华,从而更好地实践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高效;灵动;地理课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
摘 要:近年来,由于本校学生的智能越来越低,使得生活数学成为学校最难实施的一门课程。笔者从实践调查出发,了解学生特点与生活数学学习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调整策略。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数学;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48-2  随着“零拒绝”理念的贯彻,我校生源逐步由中度智障儿童转变成为重度、多重残疾儿童,残障种类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追问是课堂提问中非常实用也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所谓追问,就是教师锲而不舍地再次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追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58-1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