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此之下,将生态设计的策略融入到厦门海翔大道景观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中,在项目的具体设计中进行了探索,这是一项厦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控制暴雨径流的系统,逐渐形成一个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安全格局;绿化工程
1、时代背景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意味着今后我国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2],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项目概况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面对台湾、环境优美、气候良好、中西文化交融,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是个多元文化城市。
海翔大道横跨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4区,西起海沧东孚,与漳州相接,串起厦门岛外四区后,向东延伸至泉州边界,全长45.8公里。本次景观绿化工程设计范围西起孚莲路,东至西滨路,全长近8公里,道路两侧绿化宽度约30米。
海翔大道是一条贯穿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彩色飘带,沿途景观形式丰富多样,有自然纯朴的村庄、生机勃勃的农田、碧波粼粼的池塘,还有各式各样的安全护坡。场地本身的特性也造就了其特有的气质,独特的气质又为我们营造地域性特色道路景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规划设计思路
通过SWOT法综合分析文化与场地现状,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导向,遵循生态设计原理,设计以花与海浪为灵感源泉,打造海翔大道成为海沧区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控制暴雨径流的系统,逐渐形成一个景观生态安全格局[3]。
4、方案特色
通过对美国纽约城市绿道、爱丁堡雨水花园等成功案例的研究和借鉴并结合本案特点,形成一个互通、三大标准段的设计框架,并形成四大方案特色。
4.1突出地方性
地域文化及当地材料:尊重厦门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当地材料,打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走廊。构筑物、小品设计表达海洋文化,体现地域特征。选用厦门当地的天然石材等,将管理和维护成本降至最低。
乡土植物:遵循厦门南亚热带季风植物特色,结合红色植物主题,选择凤凰木、火焰木、木棉、羊蹄甲、红绒球等厦门本土植物品种,进行空间与群落结构设计。同时,为进一步发挥乡土植物适应性强、易成活、养护低、地域突出等优点,大量应用当地耐旱耐水湿的植物种类,如火炬花、天人菊、美丽月见草、花叶芦竹、红王子锦带、大叶红草等多年生花卉及观赏草,营造自然、生态的花境景观,在大气统一的“红霞溢火”景观主题下又不失细腻自然。
4.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雨水花园:在互通节点处重点打造自然植被与旱溪相结合的雨水花园景观,通过微地形设计场地高差,引导径流方向。雨水沿坡向汇集入旱溪,在下渗同时与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随着暴雨强度的增加,花园内的雨水逐渐上升,形成景观水系。一旦超过设定深度,雨水则通过涵管转移到收集池中,在旱季转化为灌溉水源。选择耐湿、耐旱的多年生植物,以适应雨季旱季的不同水分条件,大大减少了养护费用。
太阳能的利用:景观设施结合太阳能,通过隐藏于立面上的收集装置将阳光聚合,将其转化为电力,为照明及浇灌提供能量。
4.3设计让自然做功
边缘效应:海翔大道区域生态体系,与周边斑块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边界,设计充分利用这些边缘效应,以丰富的水生植物替代生硬的驳岸,并设计供人休憩停留的亲水平台,将自然生态融入场地。对现状硬质边坡采用斜坡绿化的方式进行软化处理。在村庄出入口设置了休闲场地并结合生态林缘带设计,茂密的背景植物对杂乱的建筑立面及附近铁路线进行遮挡,最大程度降低车辆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干扰。高架桥下部用垂直绿化进行美化,桥上护栏处采用不同品种的三角梅设置了花箱,采用滴灌方式进行局部灌溉;沿途有大面积农田穿过的区域生态基底良好,流线型红色地被结合相对疏朗的背景林带,将周边自然风光融入场地。
生态廊道:创建低冲击开发与雨洪管理相结合的生态型廊道,建设“绿色城市”。沿海翔大道两侧设置了连续的、波浪式的绿道慢行系统,其宽度不一,形式感丰富,提供了快行和慢行两种不同的游览动线。路面采用生态型透水沥青,通过道路边沟收集场地中的径流雨水,污染物在過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下被去除,经过湿地处理后再作为水景的水源重复使用。
4.4显露自然
互通节点的设计体现大地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在土方平衡的基础上对地形进行填挖,平面构图尊重场地本身特性,流动的韵律感与道路走向一致,起伏的土丘与周边山林相呼应,创造出一种审美生态。种植形式以自然为主,通过群落与层次的营造调节局部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整条海翔大道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多样,季相分明。通过红花乔灌木、红叶植物、红花地被、时花等不同的植物类型来营造四季有花,时时有景的道路植物景观。
总结: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4]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海翔大道景观绿化项目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精心营造,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厦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推动沿线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两者结合的一次有效的探索。
景观规划设计回应了人们对于土地及生态的依赖关系,让复杂的自然过程显露并可以被理解;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S].2014.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4]贺战锋,刘伟.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J].中州建设,2014,(24).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安全格局;绿化工程
1、时代背景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意味着今后我国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2],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项目概况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面对台湾、环境优美、气候良好、中西文化交融,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是个多元文化城市。
海翔大道横跨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4区,西起海沧东孚,与漳州相接,串起厦门岛外四区后,向东延伸至泉州边界,全长45.8公里。本次景观绿化工程设计范围西起孚莲路,东至西滨路,全长近8公里,道路两侧绿化宽度约30米。
海翔大道是一条贯穿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彩色飘带,沿途景观形式丰富多样,有自然纯朴的村庄、生机勃勃的农田、碧波粼粼的池塘,还有各式各样的安全护坡。场地本身的特性也造就了其特有的气质,独特的气质又为我们营造地域性特色道路景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规划设计思路
通过SWOT法综合分析文化与场地现状,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导向,遵循生态设计原理,设计以花与海浪为灵感源泉,打造海翔大道成为海沧区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控制暴雨径流的系统,逐渐形成一个景观生态安全格局[3]。
4、方案特色
通过对美国纽约城市绿道、爱丁堡雨水花园等成功案例的研究和借鉴并结合本案特点,形成一个互通、三大标准段的设计框架,并形成四大方案特色。
4.1突出地方性
地域文化及当地材料:尊重厦门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当地材料,打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走廊。构筑物、小品设计表达海洋文化,体现地域特征。选用厦门当地的天然石材等,将管理和维护成本降至最低。
乡土植物:遵循厦门南亚热带季风植物特色,结合红色植物主题,选择凤凰木、火焰木、木棉、羊蹄甲、红绒球等厦门本土植物品种,进行空间与群落结构设计。同时,为进一步发挥乡土植物适应性强、易成活、养护低、地域突出等优点,大量应用当地耐旱耐水湿的植物种类,如火炬花、天人菊、美丽月见草、花叶芦竹、红王子锦带、大叶红草等多年生花卉及观赏草,营造自然、生态的花境景观,在大气统一的“红霞溢火”景观主题下又不失细腻自然。
4.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雨水花园:在互通节点处重点打造自然植被与旱溪相结合的雨水花园景观,通过微地形设计场地高差,引导径流方向。雨水沿坡向汇集入旱溪,在下渗同时与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随着暴雨强度的增加,花园内的雨水逐渐上升,形成景观水系。一旦超过设定深度,雨水则通过涵管转移到收集池中,在旱季转化为灌溉水源。选择耐湿、耐旱的多年生植物,以适应雨季旱季的不同水分条件,大大减少了养护费用。
太阳能的利用:景观设施结合太阳能,通过隐藏于立面上的收集装置将阳光聚合,将其转化为电力,为照明及浇灌提供能量。
4.3设计让自然做功
边缘效应:海翔大道区域生态体系,与周边斑块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边界,设计充分利用这些边缘效应,以丰富的水生植物替代生硬的驳岸,并设计供人休憩停留的亲水平台,将自然生态融入场地。对现状硬质边坡采用斜坡绿化的方式进行软化处理。在村庄出入口设置了休闲场地并结合生态林缘带设计,茂密的背景植物对杂乱的建筑立面及附近铁路线进行遮挡,最大程度降低车辆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干扰。高架桥下部用垂直绿化进行美化,桥上护栏处采用不同品种的三角梅设置了花箱,采用滴灌方式进行局部灌溉;沿途有大面积农田穿过的区域生态基底良好,流线型红色地被结合相对疏朗的背景林带,将周边自然风光融入场地。
生态廊道:创建低冲击开发与雨洪管理相结合的生态型廊道,建设“绿色城市”。沿海翔大道两侧设置了连续的、波浪式的绿道慢行系统,其宽度不一,形式感丰富,提供了快行和慢行两种不同的游览动线。路面采用生态型透水沥青,通过道路边沟收集场地中的径流雨水,污染物在過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下被去除,经过湿地处理后再作为水景的水源重复使用。
4.4显露自然
互通节点的设计体现大地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在土方平衡的基础上对地形进行填挖,平面构图尊重场地本身特性,流动的韵律感与道路走向一致,起伏的土丘与周边山林相呼应,创造出一种审美生态。种植形式以自然为主,通过群落与层次的营造调节局部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整条海翔大道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多样,季相分明。通过红花乔灌木、红叶植物、红花地被、时花等不同的植物类型来营造四季有花,时时有景的道路植物景观。
总结: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4]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海翔大道景观绿化项目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精心营造,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厦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推动沿线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两者结合的一次有效的探索。
景观规划设计回应了人们对于土地及生态的依赖关系,让复杂的自然过程显露并可以被理解;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S].2014.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4]贺战锋,刘伟.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J].中州建设,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