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档案学研究方向日益多样,但鲜少有文献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的档案相关文章数量动态变化、刊载期刊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现:①档案研究进程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②核心期刊刊载论文量仅占总量23.1%;③当前档案研究热点在教育领域,涉及教育领域的档案袋、高校等两个方向的引用频次占總频次的32%。同时,针对档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CNKI;档案;引用频次;聚类分析
早在1937年,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档案学进行研究。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多年来是中国档案学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期间我国档案学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历史上其它时期所无法企及的。[1]因此,认真总结档案学论文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我国档案学的发展十分有益。档案学研究方法多样,我国档案研究学者除了继续采用哲学方法、定性方法研究档案学以外,还尝试着采用定量方法、移植方法、实验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等进行档案学研究,成效显著。本文利用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分析法对档案学研究进行测定和评价,其目的是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期刊的学术水平,从而综合分析档案学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
1、档案研究论文统计
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档案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284344篇档案相关论文。从论文数量、时间分布见下图,档案研究大概可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37-1965年。其中1937-1948年,正值战争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此期间档案研究毫无进展,称为档案研究一次空白期;1949-1958年,档案研究出现波动式增长,称为一次萌芽期;1959-1965年,随着社会变化,档案研究逐渐波动式减少,称为消滞期。
第二阶段:1966-2014年(见图1)。其中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出现了档案研究的二次空白期;1971-1978年,档案研究开始复苏,称为二次萌芽期;1979-2001年,档案研究逐步恢复,称为平稳增长期;2002-2014年,大量研究论文问世,出现档案研究史上的空前盛况,称为快速增长期。
2、刊登期刊分析
1937-2014年档案相关论文主要刊登在兰台世界、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浙江档案、黑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湖北档案、兰台内外、档案时空、档案管理、云南档案、四川档案、档案学通讯、山西档案、档案、办公室业务、山东档案、城建档案、机电兵床档案、档案天地、档案学通讯、上海档案(Shanghai Archives)、陕西档案、上海档案、黑龙江史志、广东档案、才智、贵州档案、黑龙江科技信息、历史档案、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经营管理者、山东大学科技创新导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档案春秋等38个期刊上,占总发表论文的52.7%。其中,刊登于兰台世界、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浙江档案、黑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的论文最多,分别占总发表论文的5.2%、4.3%、3.9%、2.7%、2.4%、2.3%、2%。
为探讨发文质量,对刊登期刊进行统计分析,38个主要刊登期刊中,兰台世界、中国档案、浙江档案、
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山西档案、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山东大学等11个期刊为国家核心期刊,其刊登文献占比为23.1%;其余27个为主要刊登期刊,文献占比为29.6%;其余期刊占比为47.3%。由此
图1
说明我国档案研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3、研究热点分析
档案袋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档案袋、高校档案研究引用频次为2703,占全部引用频次的32%。由此可见,当前档案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其次为档案管理、医院、政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档案、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信息、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的需求。由此,近年来关于电子档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可能逐步成为档案研究领域的主角。
4、结语
文献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出文献增长和老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推测出一个学科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当前档案研究正值快速增长期,并将长期保持向前发展的势头。同时,研究热点分析发现,档案研究热点变化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档案工作实践发展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
档案研究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①根据发表期刊学术水平来看,研究工作动力局限于评职晋级,缺乏外部动力,导致论文数量多而不精,高质量、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少;②研究成果实践应用性较差;③研究热点涉及的领域基本上集中于档案业务内,缺乏对档案宏观管理的研究。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完善档案研究人员晋职制度和工作评价制度,采取论文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结合工作表现给予综合评价;②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③加强研究工作组织力度。
参考文献
[1]金慧.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1979-2008)[D].云南大学,2010.
【关键词】CNKI;档案;引用频次;聚类分析
早在1937年,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档案学进行研究。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多年来是中国档案学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期间我国档案学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历史上其它时期所无法企及的。[1]因此,认真总结档案学论文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我国档案学的发展十分有益。档案学研究方法多样,我国档案研究学者除了继续采用哲学方法、定性方法研究档案学以外,还尝试着采用定量方法、移植方法、实验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等进行档案学研究,成效显著。本文利用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分析法对档案学研究进行测定和评价,其目的是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期刊的学术水平,从而综合分析档案学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
1、档案研究论文统计
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档案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284344篇档案相关论文。从论文数量、时间分布见下图,档案研究大概可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37-1965年。其中1937-1948年,正值战争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此期间档案研究毫无进展,称为档案研究一次空白期;1949-1958年,档案研究出现波动式增长,称为一次萌芽期;1959-1965年,随着社会变化,档案研究逐渐波动式减少,称为消滞期。
第二阶段:1966-2014年(见图1)。其中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出现了档案研究的二次空白期;1971-1978年,档案研究开始复苏,称为二次萌芽期;1979-2001年,档案研究逐步恢复,称为平稳增长期;2002-2014年,大量研究论文问世,出现档案研究史上的空前盛况,称为快速增长期。
2、刊登期刊分析
1937-2014年档案相关论文主要刊登在兰台世界、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浙江档案、黑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湖北档案、兰台内外、档案时空、档案管理、云南档案、四川档案、档案学通讯、山西档案、档案、办公室业务、山东档案、城建档案、机电兵床档案、档案天地、档案学通讯、上海档案(Shanghai Archives)、陕西档案、上海档案、黑龙江史志、广东档案、才智、贵州档案、黑龙江科技信息、历史档案、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经营管理者、山东大学科技创新导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档案春秋等38个期刊上,占总发表论文的52.7%。其中,刊登于兰台世界、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浙江档案、黑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的论文最多,分别占总发表论文的5.2%、4.3%、3.9%、2.7%、2.4%、2.3%、2%。
为探讨发文质量,对刊登期刊进行统计分析,38个主要刊登期刊中,兰台世界、中国档案、浙江档案、
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山西档案、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山东大学等11个期刊为国家核心期刊,其刊登文献占比为23.1%;其余27个为主要刊登期刊,文献占比为29.6%;其余期刊占比为47.3%。由此
图1
说明我国档案研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3、研究热点分析
档案袋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档案袋、高校档案研究引用频次为2703,占全部引用频次的32%。由此可见,当前档案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其次为档案管理、医院、政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档案、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信息、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的需求。由此,近年来关于电子档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可能逐步成为档案研究领域的主角。
4、结语
文献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出文献增长和老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推测出一个学科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当前档案研究正值快速增长期,并将长期保持向前发展的势头。同时,研究热点分析发现,档案研究热点变化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档案工作实践发展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
档案研究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①根据发表期刊学术水平来看,研究工作动力局限于评职晋级,缺乏外部动力,导致论文数量多而不精,高质量、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少;②研究成果实践应用性较差;③研究热点涉及的领域基本上集中于档案业务内,缺乏对档案宏观管理的研究。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完善档案研究人员晋职制度和工作评价制度,采取论文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结合工作表现给予综合评价;②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③加强研究工作组织力度。
参考文献
[1]金慧.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1979-2008)[D].云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