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樂家而是培养人。”音乐课的教学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教师要感受到成功教学的快乐,学生要体验到音乐收获的快乐。“快乐音乐教学法”是指通过听、说、唱、奏、游戏等多种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达到教育目的一种综合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快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设问中提出高效问题————调动学习兴趣
“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就象一个使劲敲着生铁的铁匠。”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一样,也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去读。切中要害的设问有得提高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到教学情景中。在音乐鉴赏课中我试着用以下的设问方式观察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梅花三弄》是的一首古琴曲,相对于《高山流水》而言,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学习之前,我先在钢琴上与学生一起视唱主题旋律,等他们熟悉了主旋律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①同学们在欣赏时注意刚才我们唱的旋律在这首音乐中会出现几次?②用什么乐器演奏?③在什么音域演奏?④在不同音域演奏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会在学生聆听一次后得到一部分答案,再经过交流、思考及反复聆听后会将全部答案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时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做简单的小结,并对学生大胆想象力加以鼓励,在知识方面对不完整的地方加以升华。
二、训练中运用形体动作————掌握发声技巧
气息训练时,让学生们双手插腰,吸气后,感觉到腹部鼓了起来,帮助他们明白:吸入的气要贮存在腹部。在进行连音练习时,可用一只手随着音的高低变化做高低起伏状,旋律向上级进时用手的动作帮助体会:声音要象爬楼梯一样向上发展;而做断音练习时双手则随着节奏有弹性地击拍,声音也要象手的动作一样短促、轻巧。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声练习中来,又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经验去感受看不见,摸不着的发声技巧。
同时,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去掌握抽象的呼吸和发声的方法。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训练时,不需要对学生灌输呼吸的概念,而应用生动而形象的比喻让他们去体会,首先,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感觉,例如:缓吸时要求他们像闻花香或用吸管吸汽水的感觉,急吸时像受惊或吞东西的感觉;吐气要慢而长,像医生推注射器一样。发声时则按照杨鸿年教授说的,唱歌时要做到“头顶瓦罐,口含鸡蛋”,理解了这八个字的含义,就找到了正确唱歌的最佳途径。在音乐课堂上穿插了这些呼吸与发声的基本训练之后,既训练了学生的声音,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乐理中恰当配合游戏————化解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学生们必须掌握而又难以掌握的音乐理论部分。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头疼,学生学得费力,若是配上游戏的方式,情况会大为改观。例如:在讲解“节拍的强弱规律”时,运用拍球的游戏,不同的节拍规定出不同的拍球方式,再加上旋律的伴奏,学生很快就记熟了不同节拍的强弱规律;又如在讲解“音程的性质”这一部分时,教师指着教室里事先划好的横线,告诉学生要做一个“配对跳房子”的游戏,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接着教师再把音程性质的辨别方法编成游戏规划来宣布,学生要跳得对就得认真地听,然后给参加游戏的同学戴上音符头饰,教师说出一个音程,就得由两个同学分别跳入相应的音位共同组成一个音程。通过游戏,原本枯燥、教条的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起来。
四、视唱中巧妙引进乐器————把握音准节奏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黑塞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器乐教学可以说是更好的通往音乐的桥梁。如今,竖笛、口琴等乐器已被不少教师引进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引起打击乐器,能迎合初中生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购来的小型打击乐器,再动员学生各取所有,自制打击乐器,如空易拉罐中灌入沙制成“沙球”;小竹板制成“快板”;塑料小盒用小绳绑上黄豆制成“小拨浪鼓”;圆形的泡沫塑料挖出小方洞,装上铁丝、铁片,制成“铃鼓”,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自己组合节奏形成新的节奏型,为锻炼创造力提供了大好机会。
五、欣赏中倡导主动参与————把握音乐形象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等一系列心理感情活动的过程。主动参与要求综合地调动耳、眼、口、手、脑等音乐学习器官,变被动欣赏为主动欣赏,准确地去理解音乐形象。在感知阶段,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具让学生同时获得声像信息,加上教师生动、简炼的语言为烘托,先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最初的印象;到了体验阶段,可视乐曲使用不同的教学法,如歌唱主旋律、形体律动等,帮助表现乐曲的情绪;接着在联想阶段,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描绘所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这种描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①语言的描绘,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后,根据自己听音乐后的感受,再加以想象来用言语进行表达。②符号的描绘:教师启发学生画出不同颜色的旋律线,或是帮助学生设计出丰富多样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音乐形象或乐器形象。③图画的描绘:想象力丰富或是绘画较好的学生在听完音乐以后,较易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关音乐内容的画面,教师鼓励他们用彩色水笔将脑中的构图画下来,既能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升华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过程来欣赏音乐,学生会觉得不仅有趣,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具体内容,再复杂的音乐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了。
总之,“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一种审美体验。”快乐教学法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音乐,使快乐洋溢课堂,使学生把歌声带回家,把快乐留下。
一、设问中提出高效问题————调动学习兴趣
“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就象一个使劲敲着生铁的铁匠。”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一样,也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去读。切中要害的设问有得提高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到教学情景中。在音乐鉴赏课中我试着用以下的设问方式观察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梅花三弄》是的一首古琴曲,相对于《高山流水》而言,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学习之前,我先在钢琴上与学生一起视唱主题旋律,等他们熟悉了主旋律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①同学们在欣赏时注意刚才我们唱的旋律在这首音乐中会出现几次?②用什么乐器演奏?③在什么音域演奏?④在不同音域演奏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会在学生聆听一次后得到一部分答案,再经过交流、思考及反复聆听后会将全部答案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时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做简单的小结,并对学生大胆想象力加以鼓励,在知识方面对不完整的地方加以升华。
二、训练中运用形体动作————掌握发声技巧
气息训练时,让学生们双手插腰,吸气后,感觉到腹部鼓了起来,帮助他们明白:吸入的气要贮存在腹部。在进行连音练习时,可用一只手随着音的高低变化做高低起伏状,旋律向上级进时用手的动作帮助体会:声音要象爬楼梯一样向上发展;而做断音练习时双手则随着节奏有弹性地击拍,声音也要象手的动作一样短促、轻巧。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声练习中来,又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经验去感受看不见,摸不着的发声技巧。
同时,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去掌握抽象的呼吸和发声的方法。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训练时,不需要对学生灌输呼吸的概念,而应用生动而形象的比喻让他们去体会,首先,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感觉,例如:缓吸时要求他们像闻花香或用吸管吸汽水的感觉,急吸时像受惊或吞东西的感觉;吐气要慢而长,像医生推注射器一样。发声时则按照杨鸿年教授说的,唱歌时要做到“头顶瓦罐,口含鸡蛋”,理解了这八个字的含义,就找到了正确唱歌的最佳途径。在音乐课堂上穿插了这些呼吸与发声的基本训练之后,既训练了学生的声音,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乐理中恰当配合游戏————化解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学生们必须掌握而又难以掌握的音乐理论部分。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头疼,学生学得费力,若是配上游戏的方式,情况会大为改观。例如:在讲解“节拍的强弱规律”时,运用拍球的游戏,不同的节拍规定出不同的拍球方式,再加上旋律的伴奏,学生很快就记熟了不同节拍的强弱规律;又如在讲解“音程的性质”这一部分时,教师指着教室里事先划好的横线,告诉学生要做一个“配对跳房子”的游戏,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接着教师再把音程性质的辨别方法编成游戏规划来宣布,学生要跳得对就得认真地听,然后给参加游戏的同学戴上音符头饰,教师说出一个音程,就得由两个同学分别跳入相应的音位共同组成一个音程。通过游戏,原本枯燥、教条的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起来。
四、视唱中巧妙引进乐器————把握音准节奏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黑塞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器乐教学可以说是更好的通往音乐的桥梁。如今,竖笛、口琴等乐器已被不少教师引进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引起打击乐器,能迎合初中生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购来的小型打击乐器,再动员学生各取所有,自制打击乐器,如空易拉罐中灌入沙制成“沙球”;小竹板制成“快板”;塑料小盒用小绳绑上黄豆制成“小拨浪鼓”;圆形的泡沫塑料挖出小方洞,装上铁丝、铁片,制成“铃鼓”,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自己组合节奏形成新的节奏型,为锻炼创造力提供了大好机会。
五、欣赏中倡导主动参与————把握音乐形象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等一系列心理感情活动的过程。主动参与要求综合地调动耳、眼、口、手、脑等音乐学习器官,变被动欣赏为主动欣赏,准确地去理解音乐形象。在感知阶段,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具让学生同时获得声像信息,加上教师生动、简炼的语言为烘托,先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最初的印象;到了体验阶段,可视乐曲使用不同的教学法,如歌唱主旋律、形体律动等,帮助表现乐曲的情绪;接着在联想阶段,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描绘所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这种描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①语言的描绘,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后,根据自己听音乐后的感受,再加以想象来用言语进行表达。②符号的描绘:教师启发学生画出不同颜色的旋律线,或是帮助学生设计出丰富多样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音乐形象或乐器形象。③图画的描绘:想象力丰富或是绘画较好的学生在听完音乐以后,较易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关音乐内容的画面,教师鼓励他们用彩色水笔将脑中的构图画下来,既能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升华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过程来欣赏音乐,学生会觉得不仅有趣,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具体内容,再复杂的音乐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了。
总之,“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一种审美体验。”快乐教学法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音乐,使快乐洋溢课堂,使学生把歌声带回家,把快乐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