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的,而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尤为重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规定:语文教学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预习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施教,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他们独立地阅读书籍,搜集处理信息。因此培养小学生预习的习惯是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如果课前做好了预习,就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高。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预习,让有效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 兴趣引领,有效指导
我在备课时总是根据课文内容想方设法设置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预习内容,通过预习这个准备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敲开学生"想学""要学"和"主动学"的心扉,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就自己去探索、求知。同时我对学生的预习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语文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读、二圈、三写、四记、五读背、六疑思。"一读"就是读预习的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一拿到教科书就很自然地读起来,这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二圈"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标圈好自然段后,再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三写" 即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这一过程需熟悉课文,需有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四记"即想办法记下生字词,在词语库记下好词语。"五读背"即在读课文时背下好句段,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真可谓"熟读精思,必知其义"。"六疑思"即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并思考课后练习。"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教师还要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有些课文学习要求不同,所以预习的重点就会不同,我还根据课文特点去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有时做以下补充性的预习要求:①查阅资料,增进理解。比如有关这篇文章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如果是节选的文章,则布置他们尽量找一找原文进行对比着阅读;如果是科技类文章,则布置他们找一找课文内容介绍的事物的有关资料;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则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资料等等。学生通过图书、网络、影视等方式,了解人物、背景等相关资料,更易理解课文内容。如预习《晏子使楚》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晏子;预习《示儿》时,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对正确理解诗歌相当重要……总之,充分利用资料,帮助理解课文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②体验生活,学习语文。预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文,在设置预习要求时,尽量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比如在预习《秋的原野》时,叫学生走出家门看一看,特别是到视野开阔的地方看看大地秋天的景象。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体验生活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活的乐趣;③学唱绘画,学科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能让学生唱唱、跳跳、画画、演演,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的,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是这样。同时,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来体验课文的情感思想,就容易多了。如预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让学生课前学习唱歌,学生是非常乐意,也是很有意义的;预习《仙人掌王国》,可以让学生课前画一画仙人掌。
2 科学计时,有效干预
对所要学的新课文内容有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后,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就需要科学地调配,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高的学习效益。
现在的小学生贪玩好动,学习的自觉性并不是很高,如果总是在学生们完成课后作业之后又去安排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时间一长学生势必会产生厌烦心理,这样他们的预习往往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也往往是无效的、无用的。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此,我采取了: 21 尽量争取上完课文后留出十分钟的时间来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这十分钟主要是来熟悉预习内容,"圈画"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22 晚上的作业时间里再留出十分钟来"批注"疑问,确定难点。如果是查阅资料的,可以适当延长点时间。
23 课堂授课时可以拿出十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点评"文本,完成任务。这时可以利用同桌、学习小组等形式,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预习成果,互相讨论、解答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乎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带着愉悦的、主动的心理去预习,必然会提高预习的有效率。
3 重视落实,有效督促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是即使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落实,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对其进行有效督促。
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三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1 我常以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画的、在笔记本上整理的词句、文段,阅读他们评写的体会感受,以此来落实学生的基础预习情况。
32 看看学生批注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以此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利于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
33 以交流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有没有深入地思考文本,这种交流讨论有师生之间的,也有学生之间的。在交流讨论中,可以畅谈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而我们也可以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学生预习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总之,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实践操作时还须把握许多细节问题,比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适当与适量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应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更不应偏离课堂教学主线,教学是一门艺术,处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和创新。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他们独立地阅读书籍,搜集处理信息。因此培养小学生预习的习惯是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如果课前做好了预习,就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高。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预习,让有效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 兴趣引领,有效指导
我在备课时总是根据课文内容想方设法设置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预习内容,通过预习这个准备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敲开学生"想学""要学"和"主动学"的心扉,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就自己去探索、求知。同时我对学生的预习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语文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读、二圈、三写、四记、五读背、六疑思。"一读"就是读预习的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一拿到教科书就很自然地读起来,这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二圈"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标圈好自然段后,再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三写" 即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这一过程需熟悉课文,需有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四记"即想办法记下生字词,在词语库记下好词语。"五读背"即在读课文时背下好句段,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真可谓"熟读精思,必知其义"。"六疑思"即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并思考课后练习。"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教师还要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有些课文学习要求不同,所以预习的重点就会不同,我还根据课文特点去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有时做以下补充性的预习要求:①查阅资料,增进理解。比如有关这篇文章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如果是节选的文章,则布置他们尽量找一找原文进行对比着阅读;如果是科技类文章,则布置他们找一找课文内容介绍的事物的有关资料;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则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资料等等。学生通过图书、网络、影视等方式,了解人物、背景等相关资料,更易理解课文内容。如预习《晏子使楚》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晏子;预习《示儿》时,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对正确理解诗歌相当重要……总之,充分利用资料,帮助理解课文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②体验生活,学习语文。预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文,在设置预习要求时,尽量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比如在预习《秋的原野》时,叫学生走出家门看一看,特别是到视野开阔的地方看看大地秋天的景象。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体验生活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活的乐趣;③学唱绘画,学科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能让学生唱唱、跳跳、画画、演演,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的,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是这样。同时,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来体验课文的情感思想,就容易多了。如预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让学生课前学习唱歌,学生是非常乐意,也是很有意义的;预习《仙人掌王国》,可以让学生课前画一画仙人掌。
2 科学计时,有效干预
对所要学的新课文内容有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后,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就需要科学地调配,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高的学习效益。
现在的小学生贪玩好动,学习的自觉性并不是很高,如果总是在学生们完成课后作业之后又去安排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时间一长学生势必会产生厌烦心理,这样他们的预习往往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也往往是无效的、无用的。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此,我采取了: 21 尽量争取上完课文后留出十分钟的时间来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这十分钟主要是来熟悉预习内容,"圈画"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22 晚上的作业时间里再留出十分钟来"批注"疑问,确定难点。如果是查阅资料的,可以适当延长点时间。
23 课堂授课时可以拿出十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点评"文本,完成任务。这时可以利用同桌、学习小组等形式,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预习成果,互相讨论、解答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乎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带着愉悦的、主动的心理去预习,必然会提高预习的有效率。
3 重视落实,有效督促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是即使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落实,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对其进行有效督促。
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三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1 我常以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画的、在笔记本上整理的词句、文段,阅读他们评写的体会感受,以此来落实学生的基础预习情况。
32 看看学生批注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以此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利于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
33 以交流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有没有深入地思考文本,这种交流讨论有师生之间的,也有学生之间的。在交流讨论中,可以畅谈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而我们也可以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学生预习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总之,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实践操作时还须把握许多细节问题,比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适当与适量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应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更不应偏离课堂教学主线,教学是一门艺术,处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