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一个民族不能少”论断的多维阐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考察视角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一个民族不能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各族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一个民族不能少"论断的提出遵循着特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使命逻辑。需要认识到,"一个民族不能少"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诠释了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唯物史观。为此,新时代我们要正视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指南,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力量所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新时代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历史性方法论,尊重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性和规律性,正确看待民族与民
从意识形态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与发展的历史。"制度与生活"分析范式揭示了制度设计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关系,是辩证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
《皇清职贡图》之《西宁县缠头民》中记载了西宁维吾尔族的来源、生计方式、服饰、饮食风俗等,对于我们了解清初青海西宁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大有裨益。西宁县的维吾尔族,是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强盛的根基、民族团结和睦的本源、民族精神凝聚的动力源。它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即知晓国情、维护统一、政治法治、团结奋斗、携手发展、共建共享。在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共御外辱、家国同构、共建新疆,淬炼了强烈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这种相互认同、相互吸引、相互亲和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结合、构建、提升、延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大局”和“大势”着眼,坚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宗教关系深嵌于国家政治与民族关系之中。如何看待宗教以及如何处理与宗教的关系,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因应中国共产党对
期刊
中华民族向来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只是历史上的儒家将之视为工具,而中国共产党将之视为目标和价值。这在习近平的人民观中体现的特别明显。习近平人民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