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使他们能轻轻松松学好语文,快快乐乐获得知识。
一、精心准备,营造语文教学的导入美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1.故事型。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绘声绘色地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比如,《卧看牛郎织女星》原本是一篇略显枯燥的科普文,介绍有关牛郎织女星方面的天文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新课。
2.操作型。现代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还可以加深课文的印象。如上《小橘灯》时,课前就布置学生准备一个大红橘子、剪刀、麻线和蜡烛。同学们两个人一组,照着书中小女孩儿的方法,自己制作一盏小橘灯。做好后,教师顺势引导:这盏灯光线虽朦胧,但照亮了黑暗的山路,象征着小姑娘坚定、乐观、向上的精神。
3.悬疑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论求知》一文的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我在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我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然后问: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办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二、声情并茂,品味课文的意境美
罗兰说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它包含着形象美、语言美、情境美、思想美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1.景物美。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寻找教材中的美,共同享受精神愉悦。如我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济南的冬景图,接着让学生带着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去朗读文中的写景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树尖上顶着一圈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这些语句写出了济南冬天小雪后山的秀美,体现“温情”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景物美,进而升华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语言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情感,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风趣、幽默、抑扬顿挫、生动、准确,展示语言的韵律和流动之美,渲染教学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透过丰富的语言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比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围绕“智取生辰纲”这一中心事件刻画了杨志、众军汉、晁盖、吴用等人物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尤其要让他们注意人物丰富的个性语言,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领悟到人物的不同性格:杨志精明、谨慎、蛮横;晁盖、吴用等好汉聪明、计谋超人。
3.思想美。康德说过: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散发着思想美的光辉。有反映中国人民不忘国耻,唤起民众爱国心的《南京大屠杀》;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大自然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歌颂为人类解放而自我牺牲的无私精神的《九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表现热爱和平的《勇气》;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
4.情境美。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并不是把所有的美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热情奔放是美的,含蓄慰藉更不失为美。艺术家创造的“含而不露”之妙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明、可感的社会画面。把学生带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里,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感受到艺术情景美,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观辽阔的北国雪景,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伟大领袖站在冰天雪地中吟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种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教师把学生引入文章所创设的这种情深景美、气势磅礴的境界中,充分领会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三、绘声绘色,创造学生作文的自然美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感受、理解、鉴赏美,更要指导学生动手创造美。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美,蕴藏在心底最真的情,自然而然地诉诸作文,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领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从美怡情”的境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精心准备,营造语文教学的导入美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1.故事型。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绘声绘色地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比如,《卧看牛郎织女星》原本是一篇略显枯燥的科普文,介绍有关牛郎织女星方面的天文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新课。
2.操作型。现代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还可以加深课文的印象。如上《小橘灯》时,课前就布置学生准备一个大红橘子、剪刀、麻线和蜡烛。同学们两个人一组,照着书中小女孩儿的方法,自己制作一盏小橘灯。做好后,教师顺势引导:这盏灯光线虽朦胧,但照亮了黑暗的山路,象征着小姑娘坚定、乐观、向上的精神。
3.悬疑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论求知》一文的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我在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我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然后问: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办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二、声情并茂,品味课文的意境美
罗兰说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它包含着形象美、语言美、情境美、思想美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1.景物美。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寻找教材中的美,共同享受精神愉悦。如我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济南的冬景图,接着让学生带着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去朗读文中的写景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树尖上顶着一圈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这些语句写出了济南冬天小雪后山的秀美,体现“温情”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景物美,进而升华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语言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情感,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风趣、幽默、抑扬顿挫、生动、准确,展示语言的韵律和流动之美,渲染教学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透过丰富的语言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比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围绕“智取生辰纲”这一中心事件刻画了杨志、众军汉、晁盖、吴用等人物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尤其要让他们注意人物丰富的个性语言,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领悟到人物的不同性格:杨志精明、谨慎、蛮横;晁盖、吴用等好汉聪明、计谋超人。
3.思想美。康德说过: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散发着思想美的光辉。有反映中国人民不忘国耻,唤起民众爱国心的《南京大屠杀》;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大自然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歌颂为人类解放而自我牺牲的无私精神的《九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表现热爱和平的《勇气》;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
4.情境美。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并不是把所有的美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热情奔放是美的,含蓄慰藉更不失为美。艺术家创造的“含而不露”之妙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明、可感的社会画面。把学生带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里,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感受到艺术情景美,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观辽阔的北国雪景,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伟大领袖站在冰天雪地中吟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种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教师把学生引入文章所创设的这种情深景美、气势磅礴的境界中,充分领会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三、绘声绘色,创造学生作文的自然美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感受、理解、鉴赏美,更要指导学生动手创造美。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美,蕴藏在心底最真的情,自然而然地诉诸作文,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领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从美怡情”的境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