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使他们能轻轻松松学好语文,快快乐乐获得知识。
  
  一、精心准备,营造语文教学的导入美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1.故事型。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绘声绘色地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比如,《卧看牛郎织女星》原本是一篇略显枯燥的科普文,介绍有关牛郎织女星方面的天文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新课。
  2.操作型。现代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还可以加深课文的印象。如上《小橘灯》时,课前就布置学生准备一个大红橘子、剪刀、麻线和蜡烛。同学们两个人一组,照着书中小女孩儿的方法,自己制作一盏小橘灯。做好后,教师顺势引导:这盏灯光线虽朦胧,但照亮了黑暗的山路,象征着小姑娘坚定、乐观、向上的精神。
  3.悬疑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论求知》一文的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我在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我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然后问: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办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二、声情并茂,品味课文的意境美
  
  罗兰说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它包含着形象美、语言美、情境美、思想美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1.景物美。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寻找教材中的美,共同享受精神愉悦。如我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济南的冬景图,接着让学生带着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去朗读文中的写景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树尖上顶着一圈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这些语句写出了济南冬天小雪后山的秀美,体现“温情”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景物美,进而升华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语言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情感,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风趣、幽默、抑扬顿挫、生动、准确,展示语言的韵律和流动之美,渲染教学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透过丰富的语言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比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围绕“智取生辰纲”这一中心事件刻画了杨志、众军汉、晁盖、吴用等人物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尤其要让他们注意人物丰富的个性语言,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领悟到人物的不同性格:杨志精明、谨慎、蛮横;晁盖、吴用等好汉聪明、计谋超人。
  3.思想美。康德说过: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散发着思想美的光辉。有反映中国人民不忘国耻,唤起民众爱国心的《南京大屠杀》;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大自然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歌颂为人类解放而自我牺牲的无私精神的《九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表现热爱和平的《勇气》;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
  4.情境美。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并不是把所有的美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热情奔放是美的,含蓄慰藉更不失为美。艺术家创造的“含而不露”之妙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明、可感的社会画面。把学生带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里,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感受到艺术情景美,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观辽阔的北国雪景,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伟大领袖站在冰天雪地中吟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种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教师把学生引入文章所创设的这种情深景美、气势磅礴的境界中,充分领会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三、绘声绘色,创造学生作文的自然美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感受、理解、鉴赏美,更要指导学生动手创造美。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美,蕴藏在心底最真的情,自然而然地诉诸作文,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领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从美怡情”的境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树立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打好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扬长避短,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无论课上课下,学生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意无意中的一句话
“完形填空”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题型之一。该题的文段内容大多选用英语国家原汁原味的文章。其文字讲究、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行文逻辑严密。对此题的训练,会拉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逻辑的把握、文意的体会、语法结构的分析和词语辨析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学生们的实际解题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解题方法。    一、通览全文,抓住文章主
熟语考查题型是近十几年高考的热门题型之一,笔者对该题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攻克此类题型并非难事。那么如何提高“熟语运用”题型的解题能力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不明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又可以为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误用。如:  在今年的“排队伍推动日”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大都能自觉排队。  “凤毛麟角”意为“
《春》语言朴素、清新,感情亲切、炽热,别具特色。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首先,《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语言充满春的旋律。  《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语句简短、活泼,适宜表现春的旋律和作者欢欣的情趣。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  其次
近期笔者读了一些关于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论文,感觉收获颇丰。其中十篇是:    从以上表格可知,这十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层面的论文,对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含义进行探讨,主要是由师范大学(或教育研究所)从事历史学科教育研究的专家撰写的;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论文,对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主要是由从事历史教学实践的一线中学老师写的。  总的来说,通过读这些学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作品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方法一:锤炼词语。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做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例1.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但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要么内容大致雷同,枯燥单调;要么语言干涩,缺乏色彩,全无青春气息;要么所叙事情所引话语司空见惯,毫无新意。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从改变命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新课程从理论层次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入课程改革的目标,凸显了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在实践层次上力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处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较好的思想品德    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写随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对于有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随笔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现在强调个性的中学生来说,随笔更能刺激他们的写作欲。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命题作文,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写一定数量的随笔。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命题、选材、文体、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