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卷中。认真研究新史观考查的变化和趋势,对于我们的历史教学和备考有著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如根据文明形态,从纵向发展看,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从地域特点看,可以分为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根据内容分,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中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运用文明史观,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存在着文明的差异,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二、近代化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近代化(亦称现代化)就是指人类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经历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
2011和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41题,也都是历史论证题,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几道题目的考查内容和导向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由近代化史观统领的题目。
在以往的考查中,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查大多集中在各国近代化的不同“表现”、“进程(或进程)”、“结果”、“启示”等方面,多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等角度进行命题。但从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来看,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查正在向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或动力模式)这个方向转变,这标志着已经由原来的“知识”(“面”)上的考查上升到了“能力”(“质”)上的考查,从“理论”的高度来引领和统整对近代化模式的考察和分析,这不能说不是一大进步。
运用近代化史观来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可以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全新的视角。以近现代史上大国崛起为例来说明:
教师可将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集中整合在一起,比较看看各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这中间有三种模式,即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中、美将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模式,从中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各国崛起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制度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实事求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
三、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a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从宏观角度,突出横向系统分析,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从微观角度,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如对哥伦布航海活动评价。 另外注意全球化的两重性,既要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要肯定球化在推动世界现代化方面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例如,在复习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笔者先抛出“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能侵略中国?”然后出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以英国为代表)进行对比。在得到答案基础上,进一步要学生思考“反思鸦片战争你有什么启示?”再结合所学,说说鸦片战争给清政府的反思、民众的反思,先进中国人(时人)的反思、学者的反思,把几个专题都联系起来,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史观。
综上所述,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 在备考中应注意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与全球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自然地联系起来,指导对历史知识的分析。
一、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如根据文明形态,从纵向发展看,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从地域特点看,可以分为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根据内容分,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中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运用文明史观,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存在着文明的差异,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二、近代化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近代化(亦称现代化)就是指人类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经历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
2011和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41题,也都是历史论证题,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几道题目的考查内容和导向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由近代化史观统领的题目。
在以往的考查中,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查大多集中在各国近代化的不同“表现”、“进程(或进程)”、“结果”、“启示”等方面,多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等角度进行命题。但从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来看,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查正在向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或动力模式)这个方向转变,这标志着已经由原来的“知识”(“面”)上的考查上升到了“能力”(“质”)上的考查,从“理论”的高度来引领和统整对近代化模式的考察和分析,这不能说不是一大进步。
运用近代化史观来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可以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全新的视角。以近现代史上大国崛起为例来说明:
教师可将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集中整合在一起,比较看看各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这中间有三种模式,即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中、美将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模式,从中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各国崛起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制度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实事求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
三、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a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从宏观角度,突出横向系统分析,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从微观角度,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如对哥伦布航海活动评价。 另外注意全球化的两重性,既要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要肯定球化在推动世界现代化方面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例如,在复习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笔者先抛出“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能侵略中国?”然后出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以英国为代表)进行对比。在得到答案基础上,进一步要学生思考“反思鸦片战争你有什么启示?”再结合所学,说说鸦片战争给清政府的反思、民众的反思,先进中国人(时人)的反思、学者的反思,把几个专题都联系起来,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史观。
综上所述,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 在备考中应注意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与全球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自然地联系起来,指导对历史知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