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下人的本质及其生态伦理启示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把握,是从“对象性”这个人的基本规定出发的,通过揭示人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对象性存在物、对象性的类存在物和劳动的对象性存在物,划清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主张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主张的界限,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类呵护自然的逻辑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对象性;“自然人”;“理性人”;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59-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更是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个“共同体”,更好地把握人类呵护自然的逻辑?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定中寻找到答案,并在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主张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主张划清界限的过程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
  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定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既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是能动的存在物;既是“普遍”的存在物,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既是“类存在物”,也是“劳动”存在物;而在本质上,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2]15换句话说,人的基本规定就是“对象性”,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关于人是自然界进化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存在物,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就有所表述:“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其中自然界获得了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人。”[3]17人是自然存在物不但表现在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上,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同质性上。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和动植物都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或“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4]105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地就是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这是因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得以体现的,离开了“对象”,人的自然性就无以维持。“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4]106因此,外部自然界是人得以维持生存和获得发展的对象,人只能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离开了活动的对象,人就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上的“非存在物”。
  2.人是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关于人的社会性问题,马克思最著名的论断便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黑格尔所归结的抽象的“类”或“抽象的人格”,不是抽象的异在,而是他的社会特质。在他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是现实的人假以实现其现实内容的一些类形式。[6]457这就是说,只有作为国家和社会中的一员,人才能实现其现实性,而同时,国家和社会的产生,也是因为人的实现自身现实性的需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把“整个社会的力量”,而不是“单个个人的力量”视作人的“天性的力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视作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以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人定义为“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7]2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社会性是通过人的对象性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只有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人才能把他人看作对象;只有以社会性做前提,对象性活动才成为可能。换句话说,人与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是对象性活动发生的前提,同时,对象性活动也为这种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人的社会性和对象性活动是内在同一的。抽象的一般的人不过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最多只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8]404
  3.人是对象性的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的意识是真实存在的。如《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中认为“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与动物的直接区别,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的“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恩格斯也强调了意识的属人性,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是天生就有思维和意识能力的,人可以用思维而不是用需要来解释行为,由此构成人类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的意识性是通过人的对象性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人的意识是外部对象以“观念的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受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4]87同时,人的意识活动本身也是对象性活动,因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与人的意志、动机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人的意识性和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人与动物的直接区别,使人不仅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还是类存在物。
  4.人是对象性的“类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换句话说就是,人是自由的、普遍的存在物。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意识、理性等同于人的自由,因此,人类的本性就是“普遍自由”,“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6]67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一个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4]57可以看到,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因此,人的自由性和人的普遍性也根源于人的意识。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主张的扬弃
  在一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理解中,人的本质规定是理性,理性是属人的决定了价值也是属人的,进而决定了人为自然立法而不是相反。美国著名的人类中心主义者默迪认为,不论非人类中心主义如何诘难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都是不可超越的,这种不可超越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使我们成为人类的那些因素”,即理性的独特性。在他看来,人的理性——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获得”、“存储”、“遗继”使得人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理性帮助人积累知识和增长能力,并最终获得对世界的控制权和主宰权。按照默迪的理解,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有理性文化,人是理性文化所化育而成的特殊物种。默迪还看到,“生、死和繁衍对于所有的生命是同样的,但是由于人能对其行为进行反思和计划,所以他的行为就不像其他有机体那样,仅仅是对自然的盲目的反应:他同化和转化自然,并在其中投入一种意义和可理解的道德价值。”[12]18他强调了人的“反思和计划”等理性特征,从而强调了理性的属人性和专有性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客体性,决定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然的受动性,并在此种逻辑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主仆关系、统治和被统治关系。概括的说,就是人的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人类中心地位的逻辑必然性,即便我们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其实质上也不过是理性的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否定,它不但没有否认人的主体性,反而强化了人的主体性。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人”看上去是逻辑的、严密的,但是无论逻辑过程是怎样的完整,逻辑起点的片面性最终也将导致其结论的片面性。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是正确的,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性、意识、思想等归根结底是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通过对象性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和反映,人的理性、意识等相对于动物是具有独特性的,但是这个独特性与对象性活动相比较,不具有“第一性”的、“根本”的或“本质”的意义。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用理性规定劳动,而不是用劳动规定理性的观点,也就只不过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是“从天上降到地上”来理解人的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已。[11]30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人”主张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那里早就出现过。19世纪上半叶,一些把人的理性、意识视做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承认人是自然的派生物,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理性、意识等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镜子”。在他们看来,在人类以外的生物那里,自然的本能和力量是零散、无意识地出现的,只有在人这里,这些本能和力量才是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意识的,因此,人的本性是整个自然界的镜子,自然界可以在这面镜子中认识自己。马克思看到了这些社会主义者的“黑格尔色彩”,并反驳指出以人的理性统摄人的自然性来消解世界“二重性”(物质和意识的二重性)的主张其实是把人的意识神秘化了。人固然是有自我意识的,但人的理性和意识不过是作为自然界的单个生物的本能和力量的“表现”。如若把它视为是整个自然界的本能和力量在自我意识中的结合,那么,人的自我意识就成为了蕴含在人身上的自然界的自我意识,这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最终合流到了一起。
  因此,我们看到,人的现实是多样的,人的本质也是多样的,理性和意识是人的本质规定性的重要组成而不是全部,它不可能像对象性活动那样可以综合地耦合多种多样的人的规定。如果把理性、意识看作人的全部本质规定,那么人必定会在人的自然性或生物性上难以得到确证。
  四、生态伦理启示
  非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的自然性和生物性出发,所看到的主体只不过是“自然人”;而人类中心主义把理性视为人的唯一本质规定性,所看到的主体只不过是“理性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主张由于其片面性,而无助于生态伦理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对象性”作为基本规定的“现实的人”的主张,对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呵护自然的逻辑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进而决定了人尊重、呵护自然的必要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比作是植物和太阳的关系,“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4]106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而自然是人之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要维持自身生存的条件就必须珍惜和呵护自然。
  其次,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人必须像尊重、爱护他人一样尊重和爱护自然界。人的社会性是借助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而得以生成的,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存在物,是以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为前提的,是取决于对象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的,亦即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的。既然人的社会性是以自然的对象性为前提的,人的社会化程度是以自然的对象化程度为尺度的,而对象性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离不开他人,那么自然就成为了人与他人联系的纽带,进而爱护自然实际上就是爱护他人,就是爱护人类自身。
  再次,作为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对象性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人必须也能够意识到自然的本原性与客观性,并把自然界当作人的自身来认识。站在认识的客体方面来看,正是因为自然作为对象的独特性造就了人的意识的各种器官的独特性。而站在认识的主体方面来看,即便人的意识离不开人自身的器官及其功能,但是没有外部自然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丰富性,那么人的器官的各项功能实质上是无从谈起的。要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同时要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人就必须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中将自然界和自身同等对待。
  最后,作为主体的人是劳动的对象性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不仅是劳动本身,而且还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现实化,自然是人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进行生产的材料,因此,如果没有自然界,劳动本身就失去了必要条件,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进而人的生活本身也难以为继。因此,人类必须把自然界作为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首要源泉而加以爱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2]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美]W.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责任编辑:黎 峰]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不应简单地模仿与训练,而要追求理解,理解是变机械模仿为有意义操作的杠杆。本文从反思一次失败的教学经历入手,探寻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的本质,将技能教学的过程看成深刻理解概念的过程,促学生主动建构,从而让数学操作技能教学充满探索情趣,在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发展心智技能。  【关键词】数学操作技能 理解 建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知识技能”是学生发展的
摘要:“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教学重构了技术支持学习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对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名著《艾青诗选》中的阅读教学,着重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阶思维;现代教育技术;名著阅读教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
福建省从2006年秋季开始加入新课改的行列。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福建省除泉州、莆田两地市采用岳麓版历史教材外,其他地市都采用人民版历史教材。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资源非常重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补充或指导材料在目前课改中应受到极大
来自美国底特律的老人家Angelo Fracassa在同一家公司足足工作了60年。近日,86岁的他,迎来了最后一个工作日,也迎来了一场最感人的退休仪式。  他几十年来上班都搭乘同一班公交车。在最后一个工作日,他和往常一样上车,没想到一场巨大的惊喜在车上等着他。车上挂满了气球彩带,等他回过神来,发现乘客都是同事和朋友。每个人上车都会拥抱和祝福老人家。更可爱的是,每到一个站点,他的家人都分批上车,大家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的能力。要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就应搞好作文教学。但是由于作文教学花费的时间、精力多,但收获的效果与付出不成正比,它往往成了令教师和学生都比较苦恼的事情,尤其农村中小学这个问题更是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呢?  一、诱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当前农村的情况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改变了。由于独生子
我和母亲的距离,是千千万万个花开花败、星移斗转的距离,在日月无声的交替里愈发遥远。这命运不可追溯的缘由让我感伤,却终究不可挽回。  曾几何时,小时候的多少个傍晚,我们行走在江畔,从阳光明媚的清晨走到日薄西山的黄昏,从流光溢彩的街灯走到空山石语的深夜,听蝉鸣蛙叫,望老翁垂钓,嗅四溢芳华,赏蝶舞鱼戏。时光在我们的欢笑玩耍中肆意流走,并不是需要争分夺秒的奢侈品。甚至可以花三四个小时,边走边数着夜空中的繁
2010年5月,我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去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在一座山上,由不同的建筑组成,分成不同的部分。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六百多万犹太人,已收集到姓名和身份的有四百多万,还有一百多万死难者没有确认。有一个巨大的圆锥状建筑的墙上贴满了死难者的遗像,令人震撼。死难儿童纪念馆也是圆形建筑,里面的墙是死难儿童的照片交替出现组成的,里面的光也是由这些交替出现的照片带来的,一个沉痛的母亲的声
一位父亲和儿子在雪地里走,他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跑到那棵树,但不是比谁先达到,而是看谁在雪地上跑出来的线最直。”  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比速度,父亲一定赢的,所以他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走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很吃惊。  父亲告诉他,要走成一条线,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看着自己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提出基于对现代文明“中心意识”和传统“地域文学”的反思,需要对文本背后“地”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再认识。1920年代初成都的“草堂—孤吟”诗群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例证:首先,诗群代表人物叶伯和及其《诗歌集》,在音乐的关照下见出和以《尝试集》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白话诗集不一样的诗美质素,背后则凝结着作者出入蜀地的别样人生体验;其次,《草堂》上白话诗的丰富样态蕴含了从显到隐的
摘要:制度是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面临的制度约束,应从创新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创新政府间关系、创新人才环境和创新金融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制度;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11-0068-03    2009年6月25日,国家正式公布了《